丁依宁
2009年左右,《东方早报》就图片编辑的素质提出了如下要求:具备对新闻和影像的判断力、对图片和版面有想象力;拥有专业技能,及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的复合基础知识结构;具有敬业、合作、奉献精神,有良好人际沟通和语言交往能力。近十年后,把这些要求置于现今的媒介生产语境,除了一些具体的技术差异外,大部分依旧适用。《东方早报》对于“视觉”的重视并没有随着休刊而停止,而是延续至其新媒体—澎湃新闻,并随之影响了澎湃的英文项目Sixth Tone(第六声)。
Sixth Tone是澎湃新闻团队运营的英文新媒体,旨在面向海外受众,讲述“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新媒体”“英文”这两个关键词相叠加,点出了Sixth Tone在视觉呈现中面临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大潮中突出重围,在尊重国外读者阅读习惯的同时保留自身特色,有效、有力地对外传播内容。
在新闻生产过程中,Sixth Tone对于图片的运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日常稿件的配图、社交推广,以及“每周图片精选”等栏目;另一方面是特稿的编辑和视觉产品的策划执行,如基于HTML5标准开发的交互页面。前者需要编辑的判断与选择,后者有赖于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和“产品想象力”。
简易与耐看的平衡
日常配图的实务与传统媒体的图片编辑流程较为相似,但新媒体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又为视觉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Sixth Tone的网页和移动端的设计均为“一文一图”,即每一条新闻都配有图片。单一一条新闻页面的版式设计则为通栏宽幅大图置顶、文本流与图片并存。这种形式强化了文章的视觉冲击力,也对图片本身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图片需要明晰、易懂且耐看。
然而,这些要求实则暗含一些矛盾,即新媒体偏爱信息相对单一集中、画面干净的“大结像”图片,以便读者在信息流中快速读取信息;而Sixth Tone的通栏大图使得每条新闻在被点击后,都可成为一个独立的“头版”,标题图片必须像传统媒体的头版图片那样,经得起读者的观看与凝视。此时,Sixth Tone需要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影像评判标准。
由于Sixth Tone并非资讯平台性质的媒体,通常不需要在5分钟内迅速给文章配好图片,图片编辑有相对充足的时间为新闻选取合适的照片。编辑可以筛选出若干备选图片,再进一步裁剪、对比,而不限于与文章的某个关键词直接相关。例如,某企业负面新闻缠身,由次至好的图片选择为:企业的LOGO图;某展会出现该企业标志、吉祥物的新闻图片;企业建筑或出现企业LOGO,但有色调、阴影、下雨等意象或符号暗示其境遇的新闻图片。
与大部分新媒体“先传文、后配图”的流程略有区别,Sixth Tone在选题会结束后,图片编辑就可知每天大致有哪些内容的稿件。换言之,视觉与文字的生产过程几乎是同步的,视觉组成员可与文字记者、编辑保持交流,确保图文相辅相成。
此外,Sixth Tone面向海外受众,在选择图片时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一方面,需要尊重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使用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影像;另一方面,也不可迎合西方对中国的“他者”想象,过多使用载歌载舞少数民族的图片而强化刻板印象。影像的力量的确能超越文字,但并不意味着照片在对外传播时毫无障碍。举例而言,除特殊情况,Sixth Tone会避免使用通告、文件等纯汉字的图片,此类图片对于不懂中文的读者而言,信息量很有限。另一种情况则由文化差异所致,如对于生育这一概念,西方人会使用“送子鹤”等图案来表意,而对于中国人则可能以“多籽(子)多福”的石榴等表示对繁衍后代的期许。此时,使用鹤的图片不符合中国国情与文化,使用石榴、葡萄等又会让读者难以理解,而以怀抱婴孩的“送子观音”图片代之,则兼顾了本土文化与符号表征的信息传递,成为一种较好的方案。
流动的想象力
一文一图的视觉配置的确有利于社交传播,但并非所有的新闻都能找到合适的图片。作为媒体,第一现场的图片自然是最优选择,但有时也不得不使用创意图片来表意,此时就需要“图片想象力”。
对于一些出现死伤的社会新闻,需要适当规避血腥暴力图片,如车祸使用碎片,涉及儿童伤亡的则使用被丢弃的玩具等。另一种情况则是文字相对抽象,难以用直接的图片符号来表达。例如“年终网络热词回顾”,中文媒体可能用一则写有热词的标语配图,而对于Sixth Tone而言,需要规避纯汉字的图片,最后选择了表现热词表情包的方案。还有一种情况则是难以找到高清的版权图片。以韩春雨论文涉嫌造假一稿为例,专业图片库没有他本人肖像,其就职单位校园的图片也不理想,亦不能轻易选择DNA双螺旋结构的插画。最后与摄影记者商议,将其公开证件照打印出来,置于注水的玻璃瓶底,再晃动瓶子,以模糊波澜等符号,象征其身处风波之中。
然而,这种图片的想象力存在边界,容易形成套路。如关于某热门App的报道,配图即为某个人拿着手机,而屏幕上显示的就是该应用的界面。如何给自身的创造力“保鲜”,也是视觉从业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纸媒的“版面想象力”相对,如今的图片编辑需要的是“产品想象力”。原创视觉产品的生产,已成为Sixth Tone的重要任务。与消息类稿件相对,特稿以及交互页面(即业内俗称的“H5”)相对独立、结构完整,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也需要更多视觉组成员的参与。
对于特稿类深度报道,文字、摄影作品在相辅相成的同时又相对独立、各有侧重,成为一则报道的两条不同线索。在报道前期准备过程,文字组会与视觉组沟通,探讨存在一篇报道视觉呈现的可能性,进一步统筹、协调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的合作。当然,视觉团队的记者本身也具备讲故事的能力,会独立完成文字、视觉两部分工作。在采访过程中,摄影记者也会与后方编辑保持联络,在出现难点、问题时,一起寻求解决方案。在后期报道的呈现阶段,除了插单张图,还可以在文中加入图集、视频等,纵向的文本流与横向的图片流相互补充。
交互式网页H5的开发已从新兴技术手段,变为较为常见的专题呈现方式。视觉组编辑在此时更多承担产品经理的职责,梳理专题的思路,统筹整个项目的运作等。从文字、视觉素材的整合,到构思甚至制作样稿,与数据记者、设计师和开发工程师的沟通交流等,都是项目经理的工作内容。Sixth Tone针对不同报道的内容特点,調整视觉与文字的具体呈现方式,兼顾网页端与移动端的不同特性等。如研究黑河腾冲线的专题《Hu Line: Journey Through Chinas Heartland》(寻路胡焕庸线上的中国),侧重于探索,直接以地图为媒线性叙事,展现区域间经济社会差异;而探讨东北工业发展的《Shrinking Cities》(收缩城市),则展现了三个城市的兴衰荣辱;亦有分析东莞城市转型的《Red Lights Go Gray》(红灯灭,白发生),以单篇章的方式,侧重于个案历史与现状的反差。
影像之海广阔无垠,Sixth Tone好似乘坐一叶扁舟,在判断、取舍与不断尝试中,寻找合适而富有自身特色的视觉表达。
(作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为澎湃新闻英文项目Sixth Tone图片编辑,关注青少年亚文化以及视觉传播。本文图片由Sixth Tone提供,陈荣辉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