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作为神经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偏头痛(migraine)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或者两侧位置的头痛特征,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针对偏头痛患者,临床主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而尼莫地平、氟桂利嗪均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但两种药物在疗效、安全性方面的差异,还缺乏系统的临床验证[2]。鉴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偏头痛患者作为实证对象,全面对比了尼莫地平与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旨在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选择某院2017年7月—2018年1月收治的38例偏头痛患者作为尼莫地平组,选择同期收治的38例偏头痛患者作为氟桂利嗪组。尼莫地平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1.5±8.4)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2.3)年。氟桂利嗪组中,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1.8±8.7)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5±2.1)年。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n(%)]
针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1个月停用各类药品。尼莫地平组使用尼莫地平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821)进行治疗,每次30 mg,每日3次。氟桂利嗪组使用氟桂利嗪(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30003)进行治疗,睡前顿服5 mg。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
治疗3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选择文献[3]中相关内容:(1)基本恢复:患者头痛症状完全改善,患者1年以内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2)显效:患者头痛症状基本消失,半年内没有发生复发的情况;(3)有效:患者头痛症状得以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复发情况得以延长;(4)无效:患者头痛症状没有任何改善。
选择SPSS 22.0实施数据处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选择%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治疗后,尼莫地平组中消化道反应1例、体质量增加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2/38);氟桂利嗪组中,消化道反应3例,神经系统反应4例,体质量增加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68%(9/3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为一种典型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偏头痛的患病率在5%~10%,女性是该疾病的高发群体[4]。现阶段,临床针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研究仍旧不够清晰,较为统一的认知在于,因为过分不良内外刺激的综合作用,导致患者血管扩张,使得三叉神经末梢会持续性释放血管活性肽类物质,最终导致神经源性炎症,并产生恶性循环的现象[5]。现阶段,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世界卫生组织开始将偏头痛定义为严重致残性疾病,并且因为引发偏头痛的因素相对较为复杂,包括光照、低血糖、疲劳、精神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偏头痛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导致患者不得承受巨大的压力[6]。目前,临床主要选择药物的方案进行治疗,主要目标在于改善头痛发作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
氟桂利嗪是临床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作为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氟桂利嗪能够直接通过患者血脑屏障,不仅可以有效拮抗血管缺血缺氧情况下的钙通道,同时能够有效改善血管痉挛收缩、缺氧、缺血现象,最终实现控制偏头痛发病的目标[7-8]。尼莫地平也是临床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作为一种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能够在有效保护内皮细胞的同时,针对侧支循环进行全面的改善,充分发挥抗动脉硬化的功效,对偏头痛的治疗、预防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9]。
本组研究数据中,尼莫地平组与氟桂利嗪组的临床疗效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与氟桂利嗪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偏头痛患者,临床采用尼莫地平与氟桂利嗪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安全性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