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宝华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院也是医科大学附属教学医院,随着医院不断完善发展,专科分科明细化,床位数和患者人数也明显增加,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规范要求和针刺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应加强新入院医务人员的规培力度和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不断反思教学内容和有效性,严格规范各种操作规程,提高职业安全自我防护意识,把带教工作细致化,做到放手不放眼,重视环节及时总结分析原因;合理安排科室同组人员新老搭配,做好传帮带。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避免职业伤害,自觉遵守各项职业防护的具体措施,使针刺伤职业暴露达到最大限度的防范和控制。现将2011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针刺伤的具体数据报告分析总结如下:
2011年1月—2017年12月共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250例,其中男性47人(占18.8%),女性203人(占81.2%),年龄18~62岁。
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后,均第一时间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先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如果是手指,应从中间往离心端挤血,杜绝从两边挤,并边挤边用流动水冲洗十分钟以上,再用2%碘酊消毒;采取预防性用药(HIV职业暴露、RPR职业暴露、乙肝丙肝职业暴露、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等)共75例(占30%)。
随即系统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通过院内网→医院感染管理系统→针刺伤与黏膜暴露查询→《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本》,进行相关信息填写并打印上交医院感染管理科存档,内容包括:科别、工别、姓名、年龄、工作年限、伤害日期、检字号、联系电话、患者相关资料、刺伤资料、锐器类别;严重情况、评估、暴露后伤口及处理情况、预防用药及实验室检查、随访、结果等。由院感科开具免疫检验单并签名盖章→医务科盖章→检验科抽血检查→报告单送回院感科,检查项目为:乙肝两对半、艾滋病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梅毒非特异性抗体、丙肝抗体,并定期复查、做好随访。
通过内网系统进行Excel统计分析。
2011年发生针刺伤人数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内一科3例,门诊部2例、骨二区2例,骨一区、骨三区、骨四区各1例;2012年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内一科8例、门诊部4例、手术室与妇产科各3例;2013年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妇科5例,内一科、外科各4例,门诊部3例;2014年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急诊科5例、骨二区4例、外科与手术室各3例;2015年排前三位的分别是:ICU 6例、骨一区4例、手术室3例;2016年排前三位的分别是:ICU 9例,骨二区、外科、骨三区各4例,体检科、糖肾科、妇科各2例;2017年排前三位的分别是:ICU6例、妇产科4例、 糖肾科与急诊科各3例。
针刺器具多为空心针,处理针,简单针刺伤。
护士、低年资(5年以下)是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最高的群体,且学生呈上升趋势,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与工龄关系密切[1],可见工作繁忙、经验不足、粗心、紧张、不规范操作等都极易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针刺部位以手指最多245例(占98%),手心5例(占2%);戴手套167例(占66.8%),未戴手套83例(占33.2%)。
共随访223例(占89.2%),4~8周后复查67例(占26.8%),均无发生感染。
详见表1~2。
针刺伤暴露群体护理人员发生率最高,与国内外有关报道[2]一致。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及其所致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人员[3],由于患者数增多,床位周转使用率高,导致护理人员与床位数比相对紧张,过度疲劳、压力及工作强度大、紧张、病区拥挤、整理医疗性废物等都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也与护士职业(乐于助人、勤快多劳、力所能及)及时清理废物等有关。对于基础疾病多、年老体弱、危急重症长期住院的慢性患者及创伤、准备手术、连续2天以上输液的患者,选择套管针穿刺,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痛苦,又减少了护士针刺伤害的机会,从而有效降低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率。注射、拔针也是针刺伤职业暴露较常见的发生环节[4],护士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注射、抽血等护理操作时应严格各项操作程序,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操作完毕回套针帽是针刺伤发生的重要因素[5],强调操作完毕将针头直接剪下放在治疗车下层锐器盒内不可回套,不可双手配合分离锐器和针头,不可将锐器直接转交给别人,应直接放入锐器盒(符合国际卫生标准规范管理,耐刺、密闭、防泄漏、开口适宜)或按规定程序分离处理后直接放入锐器盒。由院感科、护理部、科护士长、责任护士层层把关、定期督查,按期培训,增强护理人员对针刺伤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让职业防护自我保护意识真正发挥作用。
针刺伤漏报率高,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与大量锐器等高危物品频繁接触,传递器械及整理器械操作不规范,及手术配合中频繁使用各种利器(不同型号针及带线针、各种手术刀片、注射针头、探针、骨外科各种锐利器械等),是导致手术人员针刺伤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6];且暴露多以锐器伤害为主[7],手术室工作者也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8];且连台手术多,必须时刻保持紧张的工作状态,加班加点,下班时急匆匆,容易忘记上报,多采取简单处理消毒,因此针刺伤等职业暴露发生率高,而我院数据显示手术室并不是高发科室,可见存在漏报现象;保洁人员大多数文化素质差、培训不到位,自我安全防护能力较薄弱、琐事多、怕麻烦,对职业暴露危害意识不强,多数采取简单自行处理,可见保洁人员存在漏报现象。学生由于上报内容缺乏隐私性,对报告相关程序及刺伤风险不够了解,担心报告结果对就业带来影响,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孤立,导致学生存在漏报现象。近年来学生针刺伤职业暴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9],医院应健全针刺伤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使暴露人群能得到及时报告和相应处理措施[10],避免审批麻烦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特别不能拖至第二天),导致有些医务人员怕麻烦(影响第二天工作)只是进行简单处理而漏报。
低年资(工龄5年以下)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64%),由于医学院校在校课程没有相应职业防护系统教学课程,医院岗前培训又常常被忽略;低年资群体由于职业防护意识薄弱、对自我安全防护重视不够、各项操作不规范、经验欠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较弱、对医院环境评估不到位,均易导致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率升高;对新入院群体应加强岗前培训力度(职业防护、标准预防、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分类等院感知识),强化细节,定期进行培训(每年两次)考试(每年一次),并不断反思培训方式和内容,针对其有效性采取干预改进措施。
表1 不同年份针刺伤人群分布情况
表2 不同年份不同年限针刺伤同比情况
学生群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护士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必须紧跟带教老师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接触锐器机会多,包括:各种注射(静脉、皮下、皮内、肌肉等)、静推、针灸腕踝针等中医操作、缝合、抽血、加药、拔针、测血糖及医疗垃圾分类包装等护理工作。由于学生临床经验不足,所学知识与实践不能紧密相结合,对医院周围环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均可导致实习生成为针刺伤高危人群[11]。
针刺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也是血源性病原体的重要感染渠道;医院应制定职业暴露相关报告制度,重视职业危害,提高安全使用自我防护意识,从最基本的操作培训抓起,落实可行的计划,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制度,达到有效预防。掌握针刺伤的相关知识及持有积极的防护心态是预防针刺伤发生的重要因素,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后,伤口及时正规处理和合理性预防用药,均是有效降低针刺伤职业暴露的方法[12]。
针刺伤职业暴露后医务人员均受到一定的心理影响,担心检查结果对身体、家庭、事业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评估针刺伤后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予以积极稳定的鼓励和支持,以确保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更好地服务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