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大众传媒对民国女性的建构

2018-08-22 10:23
文学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北洋画报

陈 璐

民国时期,(1912年一1949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正值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牵动社会的方方面面,女性的社会观念和生活习俗发生巨大变化。

欧风美雨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涌入,女性主体意识苏醒,她们投身于社会革命。自我认知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她们开始普遍接受教育,主张自由婚恋渴望走出家门。随之迎来“新女性”的潮流,妇女适应新形势摆脱附庸的角色,争取做一个自信自强的独立人。“新妇女”、“女战士”、“女同志”等称呼确定了在时代变革中的新定位。期刊的畅销促进社会的变革,女性开始追求时尚和注重美,踏上寻找自我的道路。

民国的建立推翻满清政府,对近代史具有重大的意义。辛亥革命后中国加快现代化进程,当下对民国时期的杯旧是现代化早期特有的特征。对故去学者的缅怀与其文化著作的重视掀起一股“民国研究热”,“二十世纪始未来性的乌托邦幻想,却终于回顾性的怀旧风潮。”不只学术研究者,艺术创作者对那段历史更是有着不一般的迷恋,如我们熟知的:汪曾祺的《受戒》、冯骥才的《三寸金莲》、李碧华的《霸王别姬》、苏童的《妻妾成群》。研究者尝试重构“神话时代”逝去的记忆和建构现代独特的文化。不论是出于审视还是反思,民国研究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本文以近代女性期刊——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妇女杂志》和近代中国北方大型摄影画报《北洋画报》为例,考察其如何建构民国女性形象。以及社会变革不彻底,新旧女性的存在形态,女性性别意识增强未能动摇以男性为主导的根基,依然以男性眼光作为衡量女性价值的重要尺度。社会对妇女的价值和角色的认知各执一词。

那么,杂志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意义有哪些?大众传媒如何建构女性形象?我们都知通,大众传媒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传播信息的作用,引领着社会风尚和倡导一定的价值观。那么在男权话语的民国,传媒如何发挥这个功能,男性怎样塑造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现实中的女性又是如何去模仿、追随的呢?女性形象如何改变自身“他者”的从属地位?这是我们迫不及待想知道的。

一.大众传媒对新女性的叙事

大众传媒具有提供信息、构建良好文化氛围、引导主流文化的作用,民众依赖传媒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和道德素养。期刊的内容选择及价值标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读者的选择,读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在阅读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妇女开始接受教育,学习西方文化,参加社会工作。女性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密切相关,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国家的利益也相互契合,女性一方面争取和男性一样的教育权利和政治权利,另一方面使用权利为男性排忧解难。

“民国建立,政治变革任务完成,在‘实业救国’、‘科学建国’的声浪中,‘科学救国’作为一种思潮真正形成,并产生了相当的社会影响”[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西方思想传播更为广泛,推动了社会变革。印刷术普遍使用,知识愈趋“市场化”和“民主化”,印书成了一个市场行为,西方现代性思想在印刷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下家喻户晓,这必然造成对历史事实的大规模的“重新构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人在传教士的启发下着手办起自己的刊物,报纸、期刊、广播等大众传媒成了民国时期科学文化的主要传播渠道。

民国女性逐渐接受西方思想,兴趣中充斥着西方独立自强的思想,在媒体环境的引导下,女性开始形成新的价值观,她们敢于摆脱男性的束缚,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很多人都有新潮流的价值取向”,诺依曼最早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而会趋从。传统女性和新时代女性的时代更替中,传统女性观念被排斥,新女性思想普遍被接受。拥护新女性的声音就会高涨,大众接受新女性的标准而传统女性的观念,这样追求传统女性的群体屈从于“优势一方”而失去自己的声音。传统女性意见的沉默造成新女性意见的增势,由此形成妇女解放运动蓬勃的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新女性标准,女性期刊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载体,正是在“此消彼长”的沉默螺旋中影响生活的观念,并对她们的社会性别,主体意识起到建构作用。

(图1[2])

大众传媒如何改造并约束女性?如图一所示。杂志是男权的声音,带着既定的“权力符码”,是一种官方和商业构型的女性话语。女性在《妇女杂志》和《北洋画报》中阅读到的内容,是社会期待的理想女性。女子修身的文本不过是杂志和社会价值认同的内容。女性追求的自我未脱离男权社会的禁锢。改革中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但是依然没有改变男性中心的社会本质,男性仍以“贤妻良母”作为女性的衡量标准,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新女性”、“摩登女性”虽有出现,但传统女性的标准并未完全泯灭。

二.《妇女杂志》和《北洋画报》的兴起

报刊业的发展得益于近代报刊业和市民阶级的兴起,《妇女杂志》和《北洋画报》为大众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随后,各地出版商抓住商机,各类杂志蜂拥而起,随着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外国期刊,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刊物,本土的现代性深受外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渐渐拉开帷幕。

陈璐近照

中国著名的近代女性期刊——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妇女杂志》和近代中国北方大型摄影画报《北洋画报》,所形成的“媒介记忆”记录了民国时期女性的集体记忆。在历史的潮流中,女性群体兴起的女权运动创作了一段历史,通过图像、文字记载在报刊杂志等媒介而保留下来,供后人欣赏和研究。女性创造的历史记忆,被现代知识分子的挖掘并灿烂绽放。《北洋画报》和《妇女杂志》通过文字记载留下的历史印记,就像一面会说话的镜子,成为集体记忆重构的重要媒介。《北洋画报》详细记录了民国女性的生活状态,杂志描绘的女性构建了别样的性别观念和社会角色,声画并茂的形式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排斥纯粹的说教,致力强调女性的身体美,试图用这些女性形象宣传新女性的价值、观念和立场,引导现实中的女性模仿并自愿地塑造成画报中的“理想”女性。

(图2[3])

《妇女杂志》自五四运动后便担起对女性启蒙的职责——为女子提供“新知”和实现女性教育。《妇女杂志》历经17年的时间,是民国时期发行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广、发行量最大的一本女性期刊。杂志选入的阅读书目和西方女性形象的广告插画,是编辑思想博弈的空间,他们力图参与女性话语的生成,将传统女性带到现代性当中。

《妇女杂志》经历的阶段,章梅芳副教授认为是三个阶段,杂志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贤良淑德的家庭妇女到培养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最后召唤女性提升话语权并回归家庭。她认为《妇女杂志》的科学启蒙及其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民国时期科学主义思潮扩展到女性家庭和生活领域的状况,另一方面表明社会性别观念的变革和妇女运动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利用了科学话语的力量。[4]

(图3[5])

1.《妇女杂志》和《北洋画报》的文本分析

(1)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妇女杂志》是民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女性刊物之一,《北洋画报》则是民国时期北方出版时间最长,集图片、文字、互动栏为一体的综合性独立画报,是北派摄影画报的代表。在当时,不管是以《妇女杂志》为代表的女性刊物还是《北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都显露出女性意识的萌芽。在版面编排上,《妇女杂志》多以阅读书目、科普文章参与女性话语。《北洋画报》多以女明星、女学生,名媛闺秀为封面提升女性性别的自我认知

《妇女杂志》和《北洋画报》在传播文化和塑造女性形象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妇女杂志》塑造出大众追随的女性形象,由前期提倡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到之后投身于社会革命,撑起半边天的独立女性,妇女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改变。《北洋画报》反映出民国时期天津女性受传统观念束博的生活状况,被男权社会和家庭压迫的女性丧失独立人格。女性在民国初期是处于被动的,静止的“他者”地位,思想受封建思想茶毒,身体遭受缠足。波伏娃在《第二性》一书中提到,女性在传统社会是“他者”的关系,是因为女性根据男性的喜好和期待塑造自己。女性的生理特征给女性成为“他者”提供了可能。女性骨子里的懦弱使得封建思想延续,母亲压迫孩子,孩子压迫下一代,我们熟知的,《香瑰女》中斯琴高蛙主演是令人同情又让人憎恨的香二婶,便是这样一个人。杂志塑造的新女性给妇女带来曙光,她们不再愿意顶着“贤妻良母”的头衔负重前行,她们在启蒙智识中学习生活本领,承担起强国保种的任务。

此外,波伏娃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女人不是一个完成的现实,宁可说是一个形成的过程。”她认为女性社会地位低是从小的教育和一以贯之的“女性气质”造就的,《妇女杂志》打破传统女性的形象,传播西方女性的思想和观念,打造新女性形象。《西洋画报》含有大量女性“裸体“图,追求自由和“崇洋媚外”的新一代对“西方美人“的异域风情充满崇拜,这些异国情调、广泛的社交和走出家庭的自由,促使中国女性对自身进行“理想化”的建构,波伏娃认为:“女性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气质并不是天生的,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特征本身并不是决定女性就一定要成为人们所想象的女性形象。”也就是说,她认为女性作为第二性的社会角色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女性“吸引男性”和“哺育孩子”的特点常常是迫于环境形成的。女性期刊提供了大众接受的理想形象,在给女性的主体意识的构建上起到重要作用。

(2)新女性的诞生与民族国家建构紧密联系

社会改革对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构建产生影响,民国时期处在文明形态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社会背景,女性的独立意识觉醒。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等新知识分子提出妇女解放的口号,“救亡图存”的有志之士对此表示认可,为了改变中国女性身体娇弱的现状,女性改造的运动中“国民之母”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同,随后蒋介石政府提倡“新生活”,妇女契机争取参政权利,在女权运动中,“作为这个民族整体中的女人,她的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与国利益有契合之处。换一种说法,也可以看做是妇女在“民族”的旗帜下与国家结盟”。[6]。女性走出家门是势在必行的趋势,性别意识的被重视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改造和国家建构联系推动个人记忆的形成。历史记忆和个人记忆的联系东鸣西应。

妇女个性的解放有利于民族的建构。知识分子利用媒体的力量,发表文章宣传独立精神,不仅在身体上改变女性赢弱的形象,更在精神上塑造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女性。女艺术家为典型代表:女画家通过塑造女性独立的形象,她们的魅力打破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传统审美标准,在绘画作品中塑造的女性美出现在公众视野,更多人愿意接受。制作女性画报和刊物引导广大女性解放思想、追求时尚美方面影响个人的发展及个人记忆的形成。女性开始与男性接受同等的教育,开始书写自己的故事。女性作家参与到改革的浪潮,为这段历史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我们所熟知的张爱玲、林徽因、萧红等。她们用女性视角书写着历史。

社会化激发了人的记忆的形成。哈布瓦特曾有观点,他指出个人的记忆是社会决定的,辩证分析了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相互独立。只有在社会中人们才获取他们的记忆。“也只有在社会里人们才能回忆,认同其回忆以及使记忆找到自己的位置。”[7]女性意识的萌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女性问题在改革中开始受到重视,而问题的解决又成了社会进步和公平公正必不可少的因素。

(3)新旧观念碰撞下的都市女性

现代化浪潮下,新女性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男权话语依然占主导的社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封建色彩的评价左右着女性的行为举止。新观念和旧观念共存的时代,女性徘徊在传统女性和新女性之间。

“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是传统女性的标签,“拥有独立人格”、“职业女性”则是新女性的标志,《北洋画报》创造的传统女性形象如出一辙,画报以“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常识”为宗旨,在艺术的传播中保留传统女性形象的宣传,画报内容通过图片展示和文字描述的形式反映民国都市的生活,向大众展示艺术女星和职业女性的形象。同时号召女性回到家庭。画报工作人员多为男性,在构建女性的媒体形象时,难免是在男权话语体系书写下的女性形象,他们认为女性该是婀娜多姿、秀色可餐、才貌双全的,也应该是“冰清玉洁”、“体贴入怀”的。

社会变革并没有改变男权社会的本质,《妇女杂志》中“贤妻良母”观念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封建社会“兴起的女学运动之所以倡导女子应该接受新式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去除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妇女解放运动有对女性的肯定和尊重,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男权社会本质要求女子接受新式教育后更好的协助丈夫的生活和前途,履行“相夫教子”料理家务的本职工作,从而为丈夫解决后顾之忧,以便于其更好的工作。”《妇女杂志》中女学观便是通过提倡女性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来达到这一社会文化的图景。

2.消费女性心理的残留

《妇女杂志》和《北洋画报》在倡导妇女解放地同时,也未脱离以“贤妻良母”的形象为标准,因此,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解释《妇女杂志》和《北洋画报》的嬗变,着实不合理。它们在内容的编写上皆主张自由婚恋,然而也都以贤良淑德的标准规范女性。在主张贤妻良母之时提倡女性走出家门。媒体对肖像摄影的介入改变了肖像/生活照原本的内涵,它作为私人生活记录的含义被弱化,而观赏性——提供一个观看对象的特征则被格外突出。[8]大众传媒把女性打造被看的对象。

刊物创办初期的《妇女杂志》阐述了爱情的新观念——男女性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初期《妇女杂志》提倡自由恋爱但是因为青年青年容易沉迷于爱情之中,容易受荷尔蒙支配而误事,便希望能一些条件来牵绊。“贪图快乐酒其志气”,自然不能放纵自己而耽误事业。在恋爱前,应该要有知识、要有道德、要有职业,更需在父母的监督下才可进行。由此可见,初期《妇女杂志》言论虽然保守,“贤妻良母”的意见虽占主流但赞成恋爱的文章也渐渐出现了。赞成恋爱的作者认为男女交际是需父母监督的。

民国杂志建构的媒体女性角色将女性从传统话语带入现代性当中,女性有了自己的声音,但性别话语仍然是由男性编码的“女性世界”,《北洋画报》中提到女子有两副眼泪,一种是“悲泪”,一种是“诈泪”,男性把女子作为谈论和取笑的对象,“越”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搏读者之一笑。这儿能看出女性是被男性观看、娱乐和消费的,女性在当时仍然处在劣势地位。

大众媒介所反映的男性心理也要求我们多元对待男性支持的妇女运动,《北洋画报》一方面进行着女性形象新面貌的塑造,另一方面也折射了男性深层心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当时的社会风气会发现男性的深层心理体现在:第一,满足了男性对女性窥视的好奇心。女性当时思想自由开放、独立意识强、穿着暴露、行为大胆。在封面的处理上张贴女性裸照宣传艺术审美也不足为奇。男性购买画报便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电影明星的私密照,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第二,自身欲望的宣泄,男性在绘制刊物时具备优越的话语权,“家花哪有野花香”报刊提倡运用艺术的眼光欣赏,宣扬“女性身体美”的同时迎合大众宣泄欲望和狎玩心理,这成了报刊一箭双雕的戏法;第三,满足对女性的消费心理,女性明星刊登在《北洋画报》中的多为姿态优雅、温婉可人、集现代与传统于一身的“新女性”,对男性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这赢得男性为追捧和欣赏女性的消费。这种转变是旧文人宠溺伶人的习性转变成对明星和职业女性的拥捧,对女性的消费依然存在。

三.结语

大众文化对“民国女性”的建构卓有成效,我们可以看到,民初“贤妻良母”形象约束着女性,20年代“新女性形象”又引领着新面貌。两者之间的断裂与延续展现了民国改革的变化,大众媒介在其中扮演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标志着中国女性形象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女性地位的提高,不管是《妇女杂志》还是《北洋画报》都展现了民国时期“矛盾又冲突”的一面,也表现了落后与先进的一面,体现出时代在改革浪潮中的开放。

因此,当时报刊杂志对女性的书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不管是因为男性视域的女性书写。还是女性角度的自我展示,对女性人格独立的改造,凸显自身的魅力都有极强的影响力。

注 释

[1]张剑.从“科学救国”到“科学不能救国”——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1月31日

[2]王鑫.试论《妇女杂志》的传播机制与女性话语空间构建[J].辽宁大学学报,第42卷第4期2014年7月

[3]北方巨擘——民国21年《北洋画报》一期一大张全影星杨耐梅照片二版有大满洲国地图照片。西洋人体裸图

[4]章梅芳,李倩.《妇女杂志》与民国女性的科学启蒙.2016年9月第5期总第137期

[5]《妇女杂志》商务印书馆发行

[6]李小江、百元淡.《阶级、性别与民族国家》.选自《读者》十一辑P3

[7]邵卉芳.《记忆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J].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11月20日

[8]姚玳玫.早期女性肖像、生活照的私人性与公共性〔A〕.孟健,〔德〕Stefan-Friedrich.图像的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猜你喜欢
北洋画报
山东画报2020年2、3期合刊
为炒外汇监守自盗
新北洋打印未来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陕西画报航拍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明星画报—好莱坞泳装秀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明星画报:枪炮与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