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人类面对瘟疫,基本上是用芳香类植物挽救生命的。1347年至1353年,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也就是后来史书让记载的黑死病,人们把它称作“上帝之鞭”,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因为这场瘟疫丧生。后来人们将迷迭香、乳香、沉香、熏衣草、苦艾、月桂、丁香等香料投入火中,让香料熏燃的气息在空气里弥漫,才有效阻止了瘟疫的蔓延。
在瘟疫盛行的年代里,英国有一个叫伯克勒斯伯的小镇,因为盛产熏衣草,也是当时熏衣草等香料的交易中心。小镇的空气总是弥漫着芬芳的香气,这个地方竟然神奇地躲过了瘟疫的侵袭。后来,医学家才意识到香料具有极好的消炎与杀菌功效,现代医学里就有用传统香料提取物消炎杀菌的方法。
在中国,古人早就知道各类香料的作用。每年的五月初五,南方特别是荆楚一带,人们会将艾蒿、菖蒲等香草悬在门窗上,并将这些芳香植物在屋内熏燃。每年五月是一年里湿气上升,蚊虫孳生的时节,这时熏燃芳香类植物,有利于抑制蚊虫生长、细菌传播。同时人们也将各类香草做成香囊佩戴在身上,以祛邪避秽。《红楼梦》里贾宝玉旧病复发时,贾母命人满屋子点起安息香,定住他的神魂,再徐图医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用线香“熏诸疮癣”的记载。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说:“藏香中有一种白色小丸子,焚之气颇幽爽,可治老人肠燥气虚便秘。”香学专著《香乘》中记载有治头风的“清神湿香”、治心腹痛的“南番龙涎香”。
不单如此,中国古人将各类香料制成香粉、香饼、香丸,以及线香,时时熏燃,发展成了与国画、茶道同为国粹的中国香道。
香之道即气息运行之道。中医云:“阳化气,阴成形”,“味归形,气归精”。意思是我们身体内的气息都属于阳,而我们的形体等看得见摸得着的都属于阴。人们日常吃进去的食物是养形,养我们的躯体;我们吸进去的气,是养精魂,养我们的精气神的。人们常说,养生就是冶未病之病。人不能等到病了才去治,而要在没生病的时候就开始养,以确保将来不生病少生病。养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吃安全有益的食物,另一部分就是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精神上的愉悦让人体的内分泌免疫得到极大提升。所以香道之于养生,在于治未病之病的同时,对我们精气神的滋养有很大的作用。很多香材本身就对人体肾气中气提升,免疫力和內分泌调整,以及精神状态改善,都有良好效果。
有好的性格就有好的命运,人们常说“好脾气”“坏脾气”。在人体器官中,脾脏是一个喜欢香气的器官。香道里的香通过我们的鼻息经肺腑益脾脏,让人清神开窍,心静生慧,养成一个好脾气,进而助益家庭事业。古籍记载,香道可以改人之运气,改变人体气场,跟香益于脾脏是一个道理。
人生病的时候躯体脏腑会有浊气,就好比胃肠不好的人有口气一样。浊气说白了就是不良病菌在繁衍时所散发出的味道。香驱浊气,香道里很多香材、香品均有驱除浊气的功效。比如檀香,可治疗肺炎、咳嗽。它通过熏燃,进入人体气息后,在体内起到改善肺腑炎症,让人呼吸舒展,免疫力提升。再如沉香、龙涎香、丁香、苏合香等,熏燃起来令人神清气爽,不仅对周边环境会起到杀菌消炎作用,也对人体免疫力、内分泌有提升和调整有益。
笔者有个海外工作的朋友曾说,他有一次去非洲,途经一处贫民窟,那里人民生活艰苦,缺医少药,瘟疫盛行。朋友因为工作原因不能离开。那段日子里,他既要为帮助当地人解脱疾病出力,又要为自身处于瘟疫的环境担忧。可以说疲惫与担忧让他寝食不安。后来跟他一起工作的一个翻译朋友送了一盒檀香给他,让他在居住的帐篷里熏点。朋友说正是那盒檀香,让他在困厄的日子里得到了解脱。每当檀香清幽旷远的香味袅袅升起,他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祖国,与爱人坐在公园里长凳上,身旁满是参天古树的气息,心灵逐渐平静下来。檀香让他周围的病菌也无影无踪。归国后,每当压力与体力让他感觉难以支撑时,他都会点支檀香,让身体与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憩。
香道讲究静与慢。人要安处一室,缓缓燃香,慢慢品茶。但是现代人生活节奏飞快,压力无处不在,哪里会像古人一般,可以坐下来慢慢闻香品茗呢?这也是香道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之一。近些年,开始有人意识到健康比工作更重要,香道才得以发展。在高压与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放缓脚步,品一壶茶也好,看一页书也好,闻一炷香也好,只有身心健康了,才有追求幸福的支柱。
(作者简介:张其,原名张琦,作家,企业家,华中航母俱乐部发起人,著名品香师,长期关注研究中国香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