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 要: “动机减退”在第二語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领域里属于较新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国内外研究者对“动机减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试图让更多外语界和对外汉语界的研究者了解和关注“动机减退”的研究现状、焦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在二语学习动机减退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和开展本领域相关研究。
关键词: 动机减退 二语学习者 理论研究
动机是影响二语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程度。然而近年来,一种现象正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一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正在不断减退甚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动机减退”(demotivation),最早由英国心理语言学家Dornyei于2001年在专著《动机:教学与研究》[1]中作为二语动机研究的新主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在书中,Dornyei将“动机减退”定义为“使人们行为倾向的动机减弱或消失的具体外部力量”。
一、早期国外动机减退理论研究
动机减退研究的热潮是从教育传播学领域掀起的。Christophel和Gorham(1992)[2]对308个教育传播学大学本科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在926个引起“动机减退”的因素描述中,有43%是与教师行为有关的,如教师性格、课堂行为等,36%间接与教师有关,如授课内容、课堂氛围等。研究者首次发现,教师不当行为是会显著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这很快引起了外语学界的注意,20世纪90年代,以Chambers[3]为代表的学者就围绕动机减退影响因素展开了一系列定性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其理论内涵。Chambers(1993)对262名被教师认为二语学习动机不足的九年级学生及5名教师发放了开放式问卷,发现教师与学生对造成动机减退的因素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教师认为是心理、态度、社会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动机减退;而学生却认为教师、教法、学习环境等才是导致动机减退的主因。Oxford(1998)[4]根据250名美国学生对自身二语学习经历的回顾与描述,将影响动机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四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对课程和教材的态度、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间的冲突及课堂活动。Ushioda(1998)[5]则通过访谈,发现部分二语学习者把动机减退归因于制度化的学习背景,如特定的教学方法和任务。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Dornyei(2001)对匈牙利31名被教师或同学认为存在动机消退的英语和德语学习者进行了结构式访谈,通过分析录音数据归纳了九类动机减退影响因素:(1)教师个性、能力等;(2)学校教务不完备;(3)衰退的自信心;(4)对所学二语的负面态度;(5)二语作为必修课的不满;(6)同时学习其他外语的干扰;(7)对所学二语国家的消极态度;(8)对小组成员的消极态度;(9)上课所用的教材。其中与教师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占40%,间接相关占15%。这九类动机减退影响因素既包含内部因素(学习者因素),又包括外部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已经较为全面地解释了动机减退现象,并为之后的动机减退的定量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二、21世纪有关动机减退多元影响因素的研究
21世纪国外动机减退影响因素研究蓬勃发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重心则从欧美转向了亚洲。一部分学者在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分析,以探究九大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另一部分学者则扩大了研究样本,增加了性别、身份等维度,深入探究某些新因素的解释力。
大部分研究还是论证了教师是造成动机减退的主要因素。Hasagawa(2004)对125名初中生和98名高中学生进行面谈,谈话设置如:“你喜欢/不喜欢英语课的什么东西?”等,结果显示教师的人品、与学生的关系及教学方法等被所有学生提及最多。
除了教师因素以外,自信心缺失也是引发学习动机减退的主因之一。日本学者Ikeno(2002)让65名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动机和动机减退的经历进行描述,收集到89项激发动机和76项动机减退的描述,并将其归为13类:对教师不满、对教育制度不满、自信心缺失等。
此外,研究者发现,二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动机减退归因上是存在差异的。Falout和Maruyama(2004)在Dornyei九大因素的基础上,调查64个理科生,以探究英语水平较高和较低者在动机减退因素上的差异,得到如下结果:导致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动机减退的因素依次是自信心,对教师、英语学习及教材的消极态度,而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影响动机减退的因素主要是自信心不高。Tsuchiya(2006)专门针对英语学习不成功者列出9类引起他们“动机消退”的因素,与Dornyei九大因素相比,删去了上课所用教材、同时学外语的干扰,增加了缺乏讲英语的习惯和以往的学习方法,设计了包含37道题的问卷,调查129名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结果发现,对英语高分组而言,外部因素比内部因素更能引起“动机减退”,与课堂有关因素对动机减退影响最大,而对英语低分组而言,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缺乏自信”是“动机减退”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者发现,性别或许会影响二语学习者的动机减退。伊朗研究者Ghadiradeh,Hashtroudi&Shokri;(2012)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并借助于主轴因子分析提取了伊朗大学生五大英语去动机因素,即自我语言能力感知不足、缺乏内在动机、教师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不合理、不完善的大学教学设备及过于关注难点语法。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男女两组人群在前两个因素方面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三、国内动机减退相关研究
国内动机减退研究起步较晚,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共搜索到78篇有关动机减退(衰退、去动机、动机缺失)的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外语界,研究对象是英语学习者,其中期刊论文一部分是在国外已有动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动机减退影响因素模型,如胡卫星、蔡金亭(2010)就利用多元分析方法验证了六个导致动机减退的变量,即学习环境、效价、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焦虑和归因,并构建出一个因果模型。一部分是改良国外研究问卷设计,对英语学习者动机减退影响因素的再研究,如周慈波、王文斌(2012)、梁良(2008)、庄小荣(2011)、刘静(2011)等人,再次证实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能力与教学风格因素依然在动机减退成因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值。还有一部分是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动机减退因素研究的述评,如汤闻励(2009)、李绍鹏(2012)、王勇(2015)等,他们从不同角度详细介绍国外近20年动机减退研究成果,为其他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背景。一部分研究者如刘宏刚(2014)、单岩(2015)则通过定量分析国内近年来动机减退因素研究的知网数据,探讨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
2010年以来,国内大量研究参考国外研究以验证九大因素解释力为目的,以发放问卷为主要研究手段,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中小学生、高职非英语专业生、英语专业本科生等,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研究的广度。俞玮奇(2013)就通过调查209名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减退情况,发现“对汉语学习的负面态度”、“教学环境”、“自信心减退”、“教材及学习内容”和“教师”依次是造成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前五位因素,将动机减退研究引入了对外汉语教学界。
总而言之,国内动机减退研究正欣欣向荣。然而,理论研究较少,实证研究较多;大部分仍在重复、模仿国外研究,只有小部分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尚未有突破性进展。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动机减退研究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1)动机减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重要性得到了证实,其理论框架正逐步完善。(2)影响动机减退的因素,从教师的单因素逐步扩展为多因素,包括外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的内在状态。过往经历的影响进入了研究者视野。这部分内容仍是目前动机减退研究的主线。(3)动机减退研究的方法从单一的质性研究逐渐发展到量质结合,研究对象从学生到学生和教师结合,研究深度不断增加,范围逐渐变广。
笔者认为,国内动机减退因素研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1)改进研究方法及拓宽研究范围。研究者可以尝试混合研究方法,从多维度展示“动机减退”,以增加研究深度。同时,研究对象可以从英语学习者扩展到汉语学习者、法语学习者等,从大学生扩展到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以增加研究的广度。(2)建立理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参考动机相关理论。动机一直处在变化过程中,探究动机的减退和激发,无疑能够更加完善现有动机理论。
参考文献:
[1]Dornyei.动机: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Christophel.D.M., Gorham.J..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eacher behaviors as motivating and demotivating factors in college classes[J].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2(40):239-252.
[3]Chambers G. N.. Taking the “de” out of demotivation[J].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1993(7).
[4]Oxford R. L, Shearin J..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1).
[5]Ushioda E.. Effective motivational thinking: a cognitive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C]. 1998.
[6]Falout, J., Maruyama, 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ficiency and learner demotivation[J]. The Language Teacher,2004(07).
[7]湯闻励.国外“动机缺失”研究综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
[8]高一虹,程英,赵媛,周燕.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研究,2003(1).
[9]胡卫星,蔡金亭.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模型构建[J].外语教学,2010(3).
[10]单岩.中国外语学习动机减退十年研究:属性、热点与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15(04).
[11]刘宏刚,应斌.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影响因素模型的建构研究[J].语言教育,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