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法律人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

2018-08-21 10:36尹晓闻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0期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

尹晓闻

摘 要 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作为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指出要探索“高校一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也要求,本科教育应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应当强化实验实训环节,建立高校与企业、行业等合作育人机制。工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走校企、校地合作的道路。

关键词 法学 实践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00

一、目前国内法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到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前的实习准备不充分

虽然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法学知识,但是对实习内容、实习基地缺乏基本的了解,学生的司法技能也离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学生开始实习后显得“笨手笨脚”,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二)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费投入不充足

从理论上讲,只要学校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合理进行资金投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有保障的。然而,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际运作来看,由于学校专业较多,学校用于各个专业的办学经费必然相对有限。同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办公经费实行按人员编制包干的情况下,没有过多的经费来扩充容量以供临时性“外来人员”学习和工作,加上不少单位感觉学生到单位来实习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因而也不愿意过多地投入。

(三)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学生实习考核指标不明确

由于大多数实践教学基地是基于高校专业负责人的“面子”建立起来的,是高校有求于实务部門,在双方对实习条件都缺少投入的情况下,高校基本上满足于能把学生安排下实习就万事大吉,实习的质量如何基本上无法考核。一方面,由于学校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合同中没有明确实习单位指导实践教学的方案和考核标准,致使基地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反映学生在实践基地的真实实习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多数法学院系在实习工作中采取的是“送出去”、“接回来”的方式,即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开始时由校内指导教师将实习学生带到实践教学基地,将学生“交付”给基地的指导老师,等到实习结束时再去实习基地把学生“带回来”,学生提供一份实习报告或实习日志,整个实习工作就算完成。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情况究竟如何,唯有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鉴定表上千篇一律鼓励的话才知道。

(四)学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对实习学生指导的互动性不够

衡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锻炼,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事实上,随着高校的扩招,各高校法学专业师资普遍短缺,加上法学专业学生实习单位比较分散,老师指导学生实习基本上只是名义上的指导,不到实习单位蹲点,能够中途去看两次学生就算是好老师了。这样必然使得学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实习指导的互动性和融合性不足,名义上是“双导师制”,实际上学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是不了解的。

(五)学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程度不深入

目前不少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实习以自己找单位的分散实习方式为主。有些高校虽然建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基地,但主要出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专业评估考核指标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真正出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目的的极少。因此,学校为了应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考核评估,往往只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而忽视实践教学基地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实习条件有限、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习的能力有限,更谈不上高水平的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样,实践教学基地为迎合国家和友好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要求,也“非常热心”地与学校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但并不注重提高本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素养,只知道要求学生依样画葫芦,而难以告诉学生这样画的基本原理。学校老师不接触实际,实践教学基地工作人员不跨高校的大门,除自发的朋友之间的交往外,可以说双方“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法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

二、工程法律人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

(一)切实提高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思想认识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即培养能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其特点是:拥有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结构,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教学和实习。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培养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这是地方本科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所培养的人才只有通过实习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才会有市场,高校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源。

就毕业生来讲,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必须清楚地了解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努力提高自己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和灵活应用基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出发,认真抓住实习的良好机遇,巩固和检验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同时获得更多相关专业知识,扩宽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缩短与实际工作的知识、时间和心理距离。

就实践教学基地来讲,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来源于高校毕业生,接纳高校毕业生实习虽然在一定意义上为自己单位增加了麻烦,但是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可以从实习生中发现好的人才苗子。

二是在实务部门工作紧张、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得力的帮手。

三是可以通过实习生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状况,为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合理建议。

可以说,实务部门接纳高校毕业生实习这是一个双赢的好事。特别是对于工程法律人才培养这种具有创新性的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高校、实务部门和学生三方的思想认识一致和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力度

认识一致了、到位了,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就没有了思想认识障碍,接着的问题是如何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力度,过去也经常讲,但口头讲得多,实际落实却少。加大建设力度,无非是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要比过去大。

从人力的投入来讲:

一是高校分管实习工作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要不定期地检查实习工作的落实和实施情况。

二是高校实习指导老师要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有条件时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应该到实践教学基地蹲点,既指导学生实习,又使自己得到锻炼。没有条件时也要经常性地过问学生的实习情况,不定期地到实习点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三是学生要按照实习计划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四是实践教学基地的指导老师要尽心尽力指导学生,毫无保留地传授实践经验。

从物力的投入来讲:

一是高校要严格按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和标准足额拨付学生实习经费和实习基地建设费。

二是实践教学基地也应积极投入,改善实习学生的实习条件和办公条件。

为了培养好工程法律职业人才,学校应当较多地选择建设既具有法律实务活动又兼有工程建设背景的实践教学基地,例如,可以寻求处理较多工程领域案件的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和工程企业等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合作基地。让学生通过参与工程设计、工程估价、工程施工和工程验收等实践过程,实现提升解决工程领域法律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通过实践教学基地构建高校和实务部门更加密切的合作共享關系

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功能最终都是为实务服务,这是法学学科的生命力之所在。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不仅是学生的法学知识和工程知识结合运用的平台,还是校内指导教师与实践教学基地指导老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平台。校内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在实习学生的参与下,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实务人员一起共同对建设工程领域的复杂法律纠纷进行充分的研讨,形成既有理论根据,又有操作性的处理方案,甚至可以形成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的指导方案,为解决建设工程领域发生的同类实际案例提供思路。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状况的考核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

一是考核对象的确定。学生实习状况的考核对象既包括工程法律方向的学生,也包括的指导教师。

二是考核内容的确定。对学生的考核,既要注重学生实习期间遵守纪律和制度的情况,也要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则主要是指导学生期间身心投入的程度。

三是考核指标体系的确定。应在考核指标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中充分明确高校和实践教学基地在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责权利,确保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不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而影响实习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建锋、李玉基.“卓越计划”契机下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基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的思考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730).

猜你喜欢
法学实践教学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