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服务到学习助人

2018-08-21 10:36黎艳华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0期
关键词:助残社会工作

黎艳华

摘 要 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2013年承接了永和社区家庭服务中心(贤江、永岗、新庄)。永和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是“优势主导,三社联动”的实践基地,透过社区居委、社区组织、专业社工三联动紧密合作,聚合永和街各个社区之间的企业公益组织,逐步形成互助、互信、互爱的社会支持网络。其中贤江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结合贤江创建幸福社区项目,通过义工基础培训、与残障人士沟通技巧培训、残障人士探访培训、活动策划培训、游戏体验、模拟训练,旨在促进义工在残障人士探访和活动策划方面的成长,开展“我们都是太阳”助残义工培训小组。

关键词 助残 义工培训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87

一、 案例背景介绍

贤江社区是典型的农转居社区,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且有永顺大道作为阻隔,造成村与村之间的空巢长者的互动和交流较少,邻里情感支持较为缺乏。

贤江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在社区存在和融入的中心发展目标,在服务覆盖面、服务质量的深化,社区资源的整合、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距离中心与社区共生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但居民在参与幸福社区创建,社区共融共建方面,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等待被激发出来。另外,社区弱势群体的社区融入问题仍需要继续予以关注和服务,例如:中心可以组织低龄长者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再转化成中心义工,然后加以培训和发展,最后能够去支援高龄长者、残障人士等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发展低龄长者义工群体的同时,鼓励社区空巢长者、残障人士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顺利融入社区;对那些行动不便的长者及残障人士提供服务输送到家的支援性服务,满足其需求,逐渐在贤江社区各个经济社营造出“互助、互爱、互信”的和谐氛围。

2015年12月,贤江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结合贤江创建幸福社区项目,与贤江社区居委会共同成立了同心关爱小组,主要由12名低龄长者成员组成,其中60%以上的长者均为丧偶空巢长者。面对不幸事件,面对丧偶的悲痛,她们选择了加入同心关爱小组,积极参与义工服务,去充实自己的生活,重新调整丧偶后的生活方式,与自己具有共同经历的成员同心共进。

2016年4月,社工通过义工基础培训、与残障人士沟通技巧培训、残障人士探访培训、活动策划培训、游戏体验、模拟训练,回应义工培训的需求,同时促进义工在残障人士探访和活动策划方面的成长。

二、 预估分析

贤江空巢长者是指60岁及以上的与亲人同村异住或者同城异住的独居长者或者社区孤寡老人。贤江社区独居长者中大部分为丧偶长者,在社区有108名丧偶长者,孤寡老人4人,约占长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丧偶长者中,有将近一半是选择了独居。选择独居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习惯上与年轻人不一致,而长者主动提出自己一个人居住,成为了空巢长者,在开展社区活动过程中,从这些空巢长者的信息反馈来看,这些长者存在以下的需求。

(一)社区接纳的需求

空巢长者存在渴望走出家门,参加有意义且有趣的活动,让自己能被接纳的需求。在2015年第四季度的服务咨询会议中,有一名居民代表曾提出:过去一年,自己经常参与社工开展的活动,感受到社区社工、义工对自己的关怀;同时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多些参与服务他人的活动,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可见,空巢长者存在融入社区的需求。

(二)强化社会价值的需求

贤江社区属于典型的农村社区,仍然保留农村社区状况,农民的社会价值感偏低,自我价值感较强。虽然农民的劳动养活了成千上万的工人,没有农民,工人就没法生活。但日常生活中,农民并不承认这是他們的价值,农民的社会参与度是偏低的,在他们看来,农民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根据镜中自我理论,这种环境及看法影响长者内在社会价值,使得他们自我觉察社会价值是低下的。相反,农民对自身劳动获得生活来源而自立自强,表示肯定,自我价值感的存在比社会价值感的存在要强。但随着老龄化带来的各种挑战,自我价值感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对于稍微被边缘化的低龄长者、轻度残障人士而言,他们希望能够强化社会价值。社工通过搭建这些稍微弱势的群体以义工身份参与社区互助活动,协助其重新融入社区,获得社会认同。

三、服务目标及计划

(一)服务目标

1.促进社区共融。

2.重新挖掘年轻长者义工的正面价值,建立长者义工的正面自我形象。

3.提高长者义工晚年生活幸福感。

(二)服务策略

1.通过开展义工技能提升发展和活动策划等培训内容,引导和鼓励义工主动开展服务,组员在体验、分享、实践中自我调整,强化组员的正面价值和幸福感。

2.通过体验式学习的过程,让组员在活动中体验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促进社区共融。

四、小组报告

五、成效评估及服务结果

(一)小组评估方法

1.组员的信息反馈:通过小组分享会来进行评估组员的调查。

2.组前及组后问卷:80%前测和后测的问卷调查对比,来评估组员的成长程度。

3.组员可以设计一个交流、互助、共融的探访活动。

4.出席人数达80%以上。

(二)服务的结果

1.增强了义工队伍凝聚力。

2.引导和鼓励了义工主动开展服务。

3.建立了一个“社工+义工”的居家探访和社区活动服务模式,实现长者群体层面的助人和自助。

(三)评估结果

1.小组目标:总的来说,目标均已达成。

(1)促进社区共融的目标已达成。

第一,在小组的第三、四、五、六节,社工通过游戏和手语舞体验、及观看视频感受的载体,让组员亲身体验残障人士的感受。在小组的第三、四节,从组员在分享环节中的信息反馈,可见组员亲身体验到残障人士的感受。

第二,在小组的第三、四节,社工通过体验式学习、模拟情景演练、沟通交往技巧和探访技巧讲解,让组员掌握和熟悉沟通交往技巧、探访技巧和探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在《关于义工残障人士探访成长调查》第二次和第一次的对比结果来看,第一次仅54%的组员知道残障人士的特征,小组结束后再次调查,100%组员均表示自己知道了残障人士的特征。85%的组员对“是否愿意与残障人士聊天”给予了10分的评价,15%的组员给予了9分的评价。所有组员均表示自己已掌握了4-5个残障人士沟通交流和探访技巧。100%的组员表示愿意继续探访残障人士。

综上所述,可见目标已达成。

(2)重新挖掘年轻长者义工的正面价值,建立长者义工的正面自我形象的目标已达成。在小组第五节,社工通过组员实践策划一个交流、互助、共融的探访活动,达到了组员活动策划能力成长,发展组员潜能。从派发的《关于义工残障人士探访成长调查》来看,100%组员均表示自己在探访残障人士方面得到了成长。由此可见,目标已达成。

(3)提高长者义工晚年生活幸福感的目标已达成。在小组第二节,从组员在分享环节中对“为什么喜欢做义工”的信息反馈,达到了提高组员的晚年生活幸福感。从派发的《关于义工残障人士探访成长调查》来看,100%组员均表示探访残障人士对自己来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可见目标已达成。

2.内容/形式:内容比较适合组员。

一方面,从每节小组组员的积极配合及小组的顺利开展可以看出小组内容的设计还是比较适合组员的。

另一方面,从第二次《关于义工残障人士探访成长调查》的结果来看,100%的组员都认为自己探访残障人士是一件让自己感到自豪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义工成长方面的目的。

3.人手分工:分工基本合理。小组活动设置主持人、社工观察记录员、摄影员的角色。此外,社工还扮演教育者、专家等的角色,从培训到实践,来带领中心义工小组在活动策划和探访方面的成长。

4.参加者表现:大部分组员都比较积极主动。从每节小组开展的出席率来看,第一节有10位小组成员出席,第二节有9位小组成员出席,第三节有8位小组成员出席,第四节有11位小组成员出席,第五节有11位小组成员出席,第六节有11位小组成员出席,可见小组出席人数达80%以上,小组成员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

5.工作员表现:工作员的表现比较良好。主持人亲和力较强,能掌握小组的所有流程,掌控大局。协助人积极配合主持人,在每个环节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社工在最后一节小组中与各组员进行分享,强化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及成就,巩固他们所积累的活动策划和探访经验,社工运用了强化理论的元素值得肯定。

猜你喜欢
助残社会工作
贾茹 爱心助残 彰显民企风采
福建助残福利事业拓新局
福彩圆梦2018爱心助残集锦
桃源路上绽奇葩 助残扶残人人夸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大溪地诺丽 集善助残
洒无声 助聋之梦——致社区扶老助残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