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网红Logan Paul日本“自杀森林”事件看形象修复与新媒体危机处理

2018-08-21 20:45尚晓燕
科技传播 2018年15期
关键词:网红新媒体

尚晓燕

摘 要 美国网络红人Logan Paul在2017年12月31日的YouTube上传一段被誉为“自杀森林”的青木原森林中拍摄的影片,里面包含一具自缢身亡的男性尸体的片段,该影片引发广大网络用户的挞伐。基于该事件,笔者采用传播学者班诺特(William Benoit)的“形象修护理论”(Image Repair Theory),对网红Logan Paul的形象进行分析,结合Web2.0的思维方式,从形象受损到形象修复这一过程,对新媒体危机处理进行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 网红;新媒体;形象修复;危机处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6-0152-02

1 案例介绍

美国YouTube网红Logan Paul在2017年12月31日上传一段影片,影片拍摄地点是被称为日本“自杀森林”富士山下的青木原树海,影片的标题为《我们在日本自杀丛林找到一具尸体》。Logan Paul在视频中表示,他们将访问森林,专注于“闹鬼”,进入森林后,小组遇到一具尸体,该拍摄组接近遗体,拍摄了几个特写镜头,脸部选择模糊。Logan Paul对于发现遗体感到震惊,但是仍然选择用说笑的方式进行拍摄。此时,视频里出现Logan Paul一位朋友的声音:“我看见到了遗体感到‘不舒服。”然后Logan Paul问他:“什么,你永远不会站在一个死人旁边?”然后笑了起来。

Logan Paul今年22岁,在YouTube上已经有1 500万人订阅用户,是非常受欢迎的YouTuber,支持者多数是年轻人,还有年龄更小的青少年。该影片24小时内达到600多万观看人次,并登上YouTube发烧影片榜的第十名,引起互联网用户一连串的批评,有些评论称该片段“不敬”和“恶心”,Logan Paul表示道歉,并在2018年1月1日删除影片,该事件爆发后,Logan Paul在YouTube订阅者的人数在1月3日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订阅人数为15 274 909,之后呈现上升趋势,截至1月12日订阅人数为15 736 232。在1月3日的时候,演员Anna Akana(安娜·阿卡娜)在Twitter @ Logan Paul说:“我弟弟发现我妹妹遗体时,他放声尖叫,感到恐惧、困惑、悲伤,试图把她从鬼门关前救回来。没人会带着摄影机走进自杀森林,声称是要唤起众人对心理健康的意识。”

接下来本文聚焦Logan Paul的个人形象受损及修复的过程,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危机处理来对该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2 形象受损与修复

2.1 形象受损

Logan Paul的形象因为这次事件严重受损,正如他所说:“Ive never faced criticism like this before, because Ive never made a mistake like this before.”

形象受损分为三大层次:行为、责任以及感受。Logan Paul在这3个层面都涉及。

从行为的角度出发,Logan Paul在影片中在看到尸体后仍然尝试使用夸张的表达和搞笑的方式呈现,Logan Paul拍摄结束后最终选择把这段视频上传,他本身的行为对自身形象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和负面效果。

从责任的角度出发,Logan Paul滥用了自己在互联网上的权力,作为一位美国网络红人,没有承担被赋予的更大的话语权和责任。

从感受的方面来看,Logan Paul等人在视频里呈现的反应和表达方式,以及视频呈现的内容引起很多互联网用户“反感”和“恶心”,视频里的一位参与者也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另外选择用特写的方式拍摄死者,这对于死者的家属会造成二次伤害。

2.2 形象修护策略

形象修护策略分为五大类主策略以及16项子策略,分别是:

1)否认:单纯否认、推给他人;

2)卸责:回应进行挑拨或煽动、无力控制、纯属意外、动机为好意;

3)止痛:寻求支撑、淡化伤害、进行区隔、提高层次、反击对方、进行补偿;

4)改正:复原、预防;

5)承担:苦行、道歉。

根据本案例来看,Logan Paul 最主要选择的策略是第五项承担,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回应中主要用道歉的方式回应,第三次以“Taking time to reflect”这句话表达出自己进行“反思”,选择苦行的方式。

在第一次回应中,Logan Paul的道歉文一共有6个段落,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小的主题。

第一段以“Im sorry”开头选择直接道歉。

第二段主要表达自己意识到这次犯错很严重,自己身边的人很善良也相信自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自己仍然是人类,所以仍然会犯错。

第三段主要表达的是自己选择日本“自杀森林”进行拍摄的动机在于希望提高人们对于自杀和自杀预防的意识,“如果这个视频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那它就是值得的”,希望起到积极且正面的传播效果而不是陷入消极意义的漩涡。

第四段说自己在过去460多天的时间里每一天都要创作15分钟的视频节目,并选择把“每一天”这个词进行大写,因为觉得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轻易获取视频,所以完全没有权衡可能带来的所有后果。

第五段表达自己的影响力和责任所在,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觉得非常后悔没有恰当运用自己的权力,并且保证类似的事情不会再次发生。

第六段以:“我爱每一个人,我信任人们,我在这里,和平#logang4life”作为結尾。

3 新媒体危机处理

Logan Paul是借助新媒体的平台成为美国网络红人,对于“自杀森林”事件的道歉主要依托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需要进行及时的回应,三次对事件的回应都更像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不再是单向的传播,主流媒体的报导更像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观看事件本身。

而对于Logan Paul很重要的是Twitter的另一个用户Logan Pauls Fans,即自己的粉丝群,在这个用户里表达的是对于Logan Paul的支持和理解,并且在1月5日的时候用附件的方式发贴文说:“Im not defending ,you but neither am I against you. We are humans we all make mistakes.”這对于Logan Paul来说是支持和理解的声音。

但是也有另外一位在YouTube上有影响力的网红Anna Akana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You do not walk into a suicide forest with a camera and claim mental health awareness.” Anna Akana对于Logan Paul拍摄的动机表示质疑,以及在视频里看到死者的行为反应表示反对。

4 总结与反思

在进入新媒体时代的时候,对于形象修复研究来说,不能再采用Web1.0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形象修复重要的不再是所有人的回应和评价,而是基于自身的利害关系,他们的反应和回馈,传递的信息需要符合自己原本展现的形象,这一过程更像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人际交流传播,所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借助科技这一中介,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引用世新大学口语传播系主任温伟群老师在分析Kevin Spicy案例时说过的一段话:“每一次阅读一次经典案例的时候,就当作一本书来读,学习到更多研究发言人说,不是思考对方是不是好人,而是如果TA需要我修护,我该怎么办?”

在Logan Paul三次的回应当中,第一次文字回应得到12.8万次赞,转发2.5万,评论4.4万;第二次视频回应得到18.7万次赞,转发4万,评论4.5万;第三次文字回应得到13.9万次赞,转发1.6万,评论4万。无论是从内容分析或者数据直观了解,Logan Paul的第二次回应是相对成功。而这一次“自杀森林”事件让更多人知道了Logan Paul,并且得到更多的关注。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议题也发生更多的走向,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杀”议题。“日本高自杀率”问题。“日本人如何看待Paul Logan”等话题,对于更多的网红以及类似于YouTube平台也是一次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游梓翔,温伟群.发言人必须认识的形象修护理论[J].对外传播,2010(02).

[2]Benoit, W. L. (1995a). Accounts, excuses, and apologies: A theory of image restoration strategi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3]Einwiller,S.A.,& Steilen, S.(2015). Handling complaint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An analysis of complaints and complaint responses on Facebook and Twitter pages of large US compani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41,195-204.

猜你喜欢
网红新媒体
不要上“网红”的当
网红滚滚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ВаНхУН»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网红”数学课
当网红遇上“网红” 国外网红们都拒绝不了的鞋包好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