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鹏
截至目前,吉利收购戴姆勒一事已经尘埃落定,戴姆勒9.69%的股权,已经以不同的方式交割完毕。吉利也申明不再继续收购,不会挑战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看上去双方颇有默契。
干脆的收购
从财务角度,收购手法低调快速,吉利雇佣的大摩和兴业银行,当然不希望股价在收购期间(长达半年)剧烈波动。它们采用二级市场买入和向对冲基金借股方式,前者占4.9%,后者占4.79%。
虽然收购的“收梢”克制、干脆,但行动本身震动了整个德国经济界。德国政府沮丧地称,(收购行为)“没有违法任何规定”。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将在近期应邀访问德国总理府,德媒认为,他必须要准备好说辞,让德国人接受交易对戴姆勒也有利。这是相当困难的。
如果以较小代价,就能让欧洲人大吃一惊,莫过于闪电般收购他们的明星企业。尽管交易不足1O%的股权,吉利也上位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看上去一切都经过精心算计,不会把任何人逼到墙角,被迫反击,但德国人乃至整个欧洲经济界的狐疑是摆在脸上的,他们不喜欢这个交易。
这远不是皆大欢喜的交易,所有局外人都忙于猜测吉利的意图。而意图又和事态走向有莫大的干系。
戴姆勒不喜欢
吉利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过后一周,有新证据表明,吉利也曾打算对宝马“下手'。宝马CEO克鲁格声称,“幸亏我们有个大股东”。他指的是持股25.83%的匡特家族,这使得外界很难发起收购计划。皮耶希家族也坚定持有奥迪的股份,而戴姆勒是惟一没有家族股东的德国豪华车企。
从财务角度,戴姆勒的股权结构过于分散,造成了被“入侵者”趁虚而入的局面。至少在吉利试探性提出要约的时候,戴姆勒看上去一点也不想和吉利或者沃尔沃有什么瓜葛。奔驰一位高管私下里称:“理想上來看,我们想要实现合作共赢。向沃尔沃和吉利贡献奔驰的技术则并不是共赢的局面。”
戴姆勒CEO蔡澈曾公开否认一年内见过李书福,但这没什么意义。戴姆勒未加思考就拒绝了吉利的增发提议。管理层既不想稀释股份,也不想吉利介入。令人吃惊的是,从结果来看,收购行动得到戴姆勒管理层的配合,双方还很有默契地在事先划定的“停止线”上留住脚步,没有人丢掉地盘。
李书福声称要联合汽车产业,抵御科技“入侵者”。但是德国人暗地里将他看做入侵者。
吉利的意图扑朔迷离
吉利一年来在海外并购猛然提速,达到160亿美元之多,虽然吉利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实现了无外部融资的低杠杆收购。
就算作为单纯的财务投资,至少短期内看上去相当划算。但无人相信这笔破纪录的中国企业对外收购行动,目的如此单纯——等着分红。 不管李的目的是什么,他已经迫使戴姆勒坐到谈判桌前。如果李书福提出进入监事会(最大股东当然有资格这么要求),戴姆勒必须提供一把椅子。
如果李要求技术合作,并许以帮助EQ系列电动车中国销售,这也是老条件了,戴姆勒仍然可以继续拒绝。吉利手中的股份不足以改变管理层控制公司的局面。一切还都得商量着来。
当然,李也可提出在自动驾驶或者其他技术领域的合作,这不过是软条件。吉利方面并不预期取得确切结果。在电动化、智能驾驶、共享出行等方面,戴姆勒都和北汽、比亚迪有一些计划,戴姆勒必须确保与吉利的合作,取得有成效且有差别的结果。这很难拿捏。
对于戴姆勒,今后它必须平衡中国合作伙伴(北汽)和吉利的关系,避免与后者走得太近,妨碍它对中国合资公司做出的一系列既有承诺。如果吉利的投资长期化,戴姆勒可以得到“锚定投资者”,但显然,他们更想要古老的欧洲家族,而非陌生的、难以揣摩的远东资金。
大多数分析认为,吉利花了90亿美元,不是希望和戴姆勒组成合资公司。因为这么做没有先例,而且中国的整车合资政策可能很快将产生变化。
简单的,也是合理的
吉利买沃尔沃、买锰铜、买宝腾、买路特斯,一系列收购,使吉利拥有了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国内到欧洲、东南亚、北美的布局,完全是打造跨国车企的架势。
目前,吉利的资产篮子里,缺乏重量级企业。而经营良好的企业是不可能摆上拍卖台的。吉利用了谁的钱,虽然无从考究,有消息称,“不能排除”使用了中资银行的海外资金。如果李上千亿人民币的收购资金来自某个方向,他到头来会发现自己必须受出资方的摆布。应该说,其中不乏臆想的成分。
鉴于吉利完全不差钱的大肆买买买风格,欧洲研究机构煞有介事地出具报告称是一起“中国公司交易”——暗示李是国家托拉斯的白手套。实际上,外界根本无从了解李的海外资金如何运作,融资的来源和背书也是一头雾水。因为缺少必要的信息,导致关键结论只能瞎猜。主要依据是在外汇管制大背景下,李的海外收购行动没有受到制约。
也有评论家说了公道话,单就规模的渴望而言,吉利的做法就是合理的。李拿到了德国总理府的邀请函,尽管很可能沦为礼节性拜会,但就近观察这位出手豪阔的实业家,也是了解彼此的好机会。交易对手的彼此如此陌生,本身有点蹊跷。整个西方工业界,需要更快速地领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