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后软硬组织的改变

2018-08-21 02:56朱远平段银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齿槽矫治器切牙

朱远平 段银钟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排除标准:①严重的上颌骨发育不足或严重的下颌发育过度,ANB角<-2°;②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差,不能按医嘱佩戴矫治器者。

1.2 方法

1.2.2 确定标志点 P点:机械耳点;O点:眶下缘之最低点;Co点:髁顶点,髁突的最上点;Ptm点:翼上颌裂轮廓之最下点;ANS点:前鼻棘点;RGn点:颏后点;Go点:下颌角点;Gn点:下颌颏顶点;Ar点:颅底下缘与下颌颏突颈后缘之交点;Me点:颏部之最下点;S点:蝶鞍中心点;N点:鼻根点;G点:额部之最前点;A点:上齿槽座点;B点:下齿槽座点;Ns点:软组织鼻根点;Sn点:鼻下点;Pos点:软组织之颏前点;Cm点:鼻小柱点;UL点:上唇突点;LL下唇突点;Sb点:下唇凹点;Tn点:鼻尖点;MP平面:下颌平面;FH平面:眼耳平面;SN平面:前颅底平面;EP平面:审美平面,鼻尖点Tn到软组织之颏前点Pos的切线(图 3)。

图 1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结构图

图 2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

1.2.3 测量项目

1.2.3.1 硬组织测量项目 SNA角(°): 蝶鞍中心点S、鼻根点N、上齿槽座A点所构成的角;SNB角(°):蝶鞍中心点S、鼻根点N、下齿槽座点B所构成的角;ANB角(°):上齿槽座点A、鼻根点N与下齿槽座点B所构成的角;MP-FH(°):下颌平面角,下颌平面MP与SN平面形成的前下交角;S-Ptm(mm):上颌位置,翼上颌裂点Ptm与蝶鞍中心点S在FH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ANS-Ptm(mm):上颌长,翼上颌裂点Ptm与FH平面垂线至前鼻棘点ANS垂足之间的距离;Co-Po(mm):下颌长,髁突后缘切线与颏前点切线在下颌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 ANS-Me(mm):面下部高,前鼻棘点ANS至颏下点Me的距离;N-Me(mm):全面高,鼻根点N至颏下点Me的距离; ANS-Me/N-Me(%):面下部高ANS-Me 占全面高N-Me之百分比;U1-NA角(°):上中切牙长轴与NA连线的交角,代表上中切牙轴倾度和突度;L1-NB角(°):下中切牙长轴与NB连线的交角,代表下中切牙轴倾度和突度。

图 3 测量标志点及测量项目

1.2.3.2 软组织测量项目 FCA (°):面型角,额点与鼻下点连线和鼻下点与软组织颏前点连线的后交角;NLA(°) :鼻唇角,鼻下点与鼻小柱点连线和鼻下点与上唇突点连线的前交角;颏唇角(°):LL-Sb-Pos,下唇突点与下唇凹点连线同下唇凹点与软组织颏点连线的前交角;UL-EP(mm):上唇突点至-审美平面的垂直距离;LL-EP(mm):下唇突点至-审美平面的垂直距离。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矫治时间

2.2 矫治效果

2.3 典型病例

3 讨 论

3.1 矫治器对软硬组织的影响

3.1.1 对硬组织的影响

3.1.1.1 传统FRⅢ型矫治器 矫治后的SNA增大(P<0.05)、ANB、U1-NA增大(P<0.01),ANS-Ptm、S-Ptm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矫治后上颌骨向近中移动,上颌切牙发生了唇倾,上颌基骨丰满度增加,但上颌位置和长度改变有限。矫治后L1-NB减小、ANS-Me、ANS-Me/N-Me增大(P<0.01),MP-FH增大(P<0.05),但SNB、Co-Po、ANS-Me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矫治器对下颌生长的抑制作用有限,仅发生了下颌骨的顺时针旋转与下颌切牙的舌倾而促进了低角Ⅲ类面型的改善。

表 1 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值

注: 对照组与实验组矫治前的比较,P>0.05; 对照组组矫治前、后的比较,实验组矫治前、后的比较, ①P<0.05, ②P<0.01; 实验组与对照组矫治后的比较, ③P<0.05, ④P<0.01; 近中移动、顺时针旋转为正值;远中移动、逆时针旋转为负值

图 4 术前检查

图 5 术中检查

图 6 术后检查

3.1.1.2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 矫治后的SNA、ANB、U1-NA增大(P<0.01),S-Ptm虽有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FRⅢ型矫治器不同的是ANS-Ptm增加明显(P<0.01),表明上颌骨向近中移动的趋势明显,上颌长度的增加使上颌基骨变得更加丰满。MP-FH、ANS-Me、ANS-Me/N-Me增大(P<0.01),但SNB、Co-Po、ANS-Me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矫治器对下颌生长的抑制作用有限,L1-NB减小(P>0.05),下颌切牙有舌倾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下颌骨的顺时针旋转与上颌长度的增加使低角Ⅲ类面型得到了有效改善。

3.1.1.3 2 种矫治器矫治后的比较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与传统FRⅢ型矫治器SNA、ANB、ANS-Ptm、MP-FH、ANS-Me、L1-NB、U1-NA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对上颌生长的引导作用优于传统FRⅢ型矫治器,舌的后退及隆起不仅弱化了舌对下颌骨的不利作用,而且加大了唇挡及颊屏对上颌生长的刺激,减小了下前牙的代偿性舌倾,避免了不利的下颌骨顺时针旋转,上颌长度的增加使上颌骨突度及矢状位面型的改善更为明显。

3.1.2 对软组织的影响

3.1.2.1 传统FRⅢ型矫治器 矫治后FCA、NLA、UL-EP增大(P<0.05),LL-EP减小(P<0.01),LL-Sb-Pos改变不明显(P>0.05),表明面型从凹面型趋于平直,面型得到了有效改善。

3.1.2.2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 矫治后FCA、LL-Sb-Pos增大(P<0.01),NLA、UL-EP增大(P<0.05),LL-EP减小(P<0.01),与传统矫治器的效果相当,但颏唇角增大的改善是明显的,伴随着其他软组织的改变,面型更接近于正常。

3.1.2.3 2 种矫治器矫治后的比较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与传统FRⅢ型矫治器FCA、LL-Sb-Pos增大(P<0.01),NLA增大(P<0.05)、LL-EP减小(P<0.05),表明矫治器对A点的前移,下颌的相对后移及下颌的后下旋转使得软组织颏前点后下移动,患者的面部突度增大,凹陷的面中部软组织侧貌得到有效改善,面型更趋于正常。

表 2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

Tab 2 Soft tissue profile changes between pre and post treatment with modified appliance FRⅢ

测量项目矫治前矫治后SNA(°)SNB(°)ANB(°)MP-FH(°)S-Ptm(mm)ANS-Ptm(mm)Co-Po(mm)ANS-Me(mm)ANS-Me/N-Me(%)U1-NA(°)L1-NB(°)FCA(°)NLA(°)LL-Sb-Pos(°)UL-E(mm)LL-E(mm)85.8283.152.6721.9319.1045.1695.0561.2776.4322.8832.503.0594.1535.550.925.8588.1285.013.1122.8821.2049.1798.3762.8357.6638.2031.328.95102.53103.711.153.85

3.2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

猜你喜欢
齿槽矫治器切牙
Twin-Block矫治器在正畸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的优化分析
新型上颌垫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的临床应用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电机槽极配合与电机运行质量特性研究(Ⅲ)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用于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比较
槽口偏移对永磁电机齿槽转矩抑制的分析*
紫地榆不同提取物对脱矿牛切牙再矿化的影响
微种植体与J钩内收上前牙后的切牙位置变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