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云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中高纬度,位于北纬 49°24′~50°58′,东经 125°29′~127°40′之间,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横跨四、五、六三个积温带.有耕地173万亩,以种植业为主,主栽作物为玉米、大豆、小麦和杂豆。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我区大豆经过多年种植,尤其是山区重迎茬比较严重,致使大豆病虫害有一定发生,大豆菌核病是由大豆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呈现逐年加重趋势,因此在大豆产区加强菌核病的防治尤为重要。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取长效治理、应急防治相结合治理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生物、化学防治,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确保大豆绿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想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七月下旬开始发病,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状。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Sc1erotinia sc1erotiorum(Lib.)de Bary 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圆柱状或鼠粪状,大小 3~7×1~4(μm),内部白色,外部黑色。子囊盘盘状,上生栅状排列的子囊。子囊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 9~14×3~6(μm)。侧丝无色,丝状,夹生在子囊间。菌丝在5~30℃均可生长,适温 20~25℃。菌核萌发温限 5~25℃,适温20℃。菌核萌发不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盘柄需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盘。
(1)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大豆菌核病除为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植物。
(2)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大豆重迎茬对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
(3)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在降水量多的年份,低温、寡照,潮湿的土壤易引发菌核病菌的萌发,造成侵染大豆,致使大豆大面积死亡。
(4)整地方式对发病的影响,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有了萌发的机会。
(5)种植密度及施肥对发病的影响,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萌发。
所以该病在阴雨连绵的年份,发生重,地势低洼和重茬地发生重。此外,施用氮肥过多,大豆生长繁茂,茎秆软弱,倒伏地段发生重,过度密植田,发病率重。扬花期长的品种更容易感病。宽垄种植,株间增加通风,可以减轻病害。
1.种子检疫及选用抗病品种:通过种子检疫避免种子带菌,选用分枝系列抵抗力强抗病品种,尽量选用一些抗病力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好的品种生长快、植株强壮、生命力强、自然对于一些病菌的抵抗力也相对较强。发病地块杜绝自留种子,选用无病种子。
2.合理轮作: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的措施是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与玉米、小麦等非豆科作物进行四年以上的轮作。清除病残体,深耕灭茬,减少菌源。发病重的地块必须进行轮作倒茬,并及时对该地块进行深耕,深度不小于15cm,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中,可抑制菌核萌发,减少浸染来源,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低洼易涝地块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湿气滞留。及时铲趟,增温放寒,减轻病害。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促进早熟。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
3感染菌核病的残枝是大豆菌核病菌的主要来源,当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不能留在田间,生产用种需从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菌。
4.发病初期可喷施50%腐霉利10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粉剂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预防,或降低发病率,或亩用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10g加米醋100m1对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