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
(河北省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中医院,河北 承德 068450)
痔疮为外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疾病类型,疾病发病率较高,据相关调查显示,该疾病类型约占整个肛肠外科疾病的88%,混合痔为其中的典型疾病类型,虽然发病率并不高,但是会引发较多并发症,比如:肛裂、乳头肥大等,肛瘘发病率较高,这类并发症会为患者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现阶段治疗混合痔合并肛瘘方式为手术,但是单一治疗方式疗效不明显。因此,该研究采取肛瘘切除术对肛瘘行治疗,并在此基础上施以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切除混合痔。
将2016年11月~2017年8月于我院治疗混合痔合并低位肛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据患者病床号划分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男女人数分别为45、55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为(44±1.02)岁,痔核为1~4个,患病时间为1~4月。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混合痔合并低位肛瘘诊断指标;患者无该疾病发病史,未行相关手术;肛门形态完整,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高位复杂性肛瘘、功能性便秘、特异性肛瘘;患者在哺乳期、妊娠期;患者精神不正常。
对照组患者施以肛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肛瘘切除术联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具体内容为:将患者地位硬膜麻醉后,使患者保持截石卧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探测患者肛管肿物,并明确痔核区,暴露肛瘘内外瘘管。
1.2.1 肛瘘切除术
医师手持探针自外部插入瘘管中,利用瘘管走势判断内口,并将探针一侧自内口探出,沿探针方向切割,向外延展切口1 cm,将瘢痕或者坏死细胞切除,修剪创缘,使挂线引流更加便捷[1]。
1.2.2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在外痔边缘位置切割V型切口,皮肤切开后,将皮下静脉丛剥离至齿状线上部0.5 cm,并利用扩肛器对钳夹内痔缝合,将内痔、痔上黏膜、黏膜下组织施以环形切除,及时吻合,随后切除痔核以及瘘管两侧痔核。手术结束后利用凡士林纱布以及明胶海绵做止血处理,在手术结束后施以常规抗感染治疗5~7 d[2]。
痊愈:患者便血、疼痛、痔块脱落问题消失,手术切口平滑,肛管中无粘连、水肿、狭窄、畸形等问题,肛门可正常排气、正常排便;疾病好转:患者胀痛、瘙痒等症状减轻,肛门排气、排便基本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并未缓解,部分患者疾病正在加重。
该研究利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本次联合治疗后,观察组35例痊愈,13例疾病好转,2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25例痊愈,15例疾病好转,10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对比明显。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创面愈合、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明显。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4%,对照组为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混合痔为直肠上下静脉丛共同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块,为痔疮疾病中的病变类型。混合痔一般多发于肛门同侧齿状线周围,患者会出现便血、痔块脱落、瘙痒、疼痛等症状,痔核切除术为常用治疗方式,利用切除验证肛窦以及直肠下部残余黏膜,采取截断动脉方式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明显。若患者伴有肛裂、肛瘘、大乳头等症状,需采取积极治疗方式,恢复患者肛门正常功能[3]。现阶段临床有效治疗方式为分段结扎切除术,对混合痔进行分界,采取分段切除方式。低位肛瘘可划分单纯性瘘以及复杂性瘘,由于无法自愈,需采取手术治疗方式,一般为切开切除术,在手术中应当注意瘘管在肛肠下部分通过,一次将瘘管切开,若瘘管在肛管上部,则需全部切开。本次研究能够证明观察组联合治疗方式效果较为明显患者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