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病毒性肝炎降酶的疗效观察

2018-08-21 12:20陈慧芳侯英芝张迪虎吕立峰李淑英
关键词:免疫调节免疫抑制病毒性

陈慧芳,侯英芝,张迪虎,吕立峰,李淑英

(新疆乌苏市中医医院,新疆 乌苏 834700)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多种病毒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可传染的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的“肝著”、“胁痛”等范畴。《内径》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是致病根源,病情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人体正邪的消长、平衡。本病是人体阴阳失衡、内外二因所致,内因是正气不足,外因是湿热疫毒侵袭人体,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等复杂情况。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扶正”即是中药免疫增强作用,如补益正气、滋养肝肾;“祛邪”即是中药免疫抑制作用,如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抗病毒等。我们根据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病机,自拟方“疏肝解瘀汤”,将组方与中药免疫调节制剂合理运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降酶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分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症状、肝功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如下:(1)病原学诊断: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类型。(2)肝功能检查:检测血清酶并对值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3)排除标准:a.药物性、酒精性肝病等他特定疾病;b.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有肝脾肿大、肝区隐痛等特殊症状。

1.2.2 中医辩证标准

参照1999年肝病专委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辩证标准(试行)》。中医辩证属肝胆湿热,临床表现为厌油,纳呆,面蜡黄,轻度肝掌,口苦,黄尿,困乏,苔黄腻,脉弦滑数。

1.3 方法

1.3.1 一般治疗

建议患者清淡、低脂饮食,戒烟酒,多静休。

1.3.2 药物治疗

两组配于250 mL的5%葡萄糖分别静脉注射1.2 g还原型谷胱甘肽针剂、150 mg甘草酸二胺针剂,1次/d,10天为一疗程。

1.3.3 对照组

对肝郁脾虚、湿热未尽型患者,按照中医传统的治则、处方和汤剂加减用药。用法:日一剂,分三次饭后温服。以30日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后统计分析一次疗效。

1.3.4 治疗组

根据病情侧重中药免疫调节作用,以疏肝解瘀汤为本方(柴胡9 g、茵陈30 g、板蓝根15 g、茯苓、当归、党参、炒白术各10 g,丹参、莪术、三棱各12 g,五味子、女贞子、黄芪各20 g。)对症加减用药,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饭后温服。治疗组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后统计分析疗效。

1.4 观察指标

主要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为厌油,纳呆,面蜡黄,轻度肝掌,口苦,黄尿,困乏,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前后分别记录1次。检测肝功能,治疗前后检测、观察患者空腹血清学数值,对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2年的《病毒性肝炎中医疗效判断标准(试行)》。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肝功能下降>2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正常或下降>40%。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2 结 果

2.1 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

表1 疗效观察比较(n,%)

2.2 血清酶值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血清酶值变化比较(±s,U/L)

表2 治疗前后血清酶值变化比较(±s,U/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LT 76.1±24.8# 33.3±6.4* 74.5±26.8# 36.3±5.2*AST 56.6±21.3# 28.1±4.8* 56.3±18.4# 31.1±4.6*

3 讨 论

转氨酶升高是病毒性肝炎患者肝损伤程度最基本的反映指标,通过中药免疫调节作用降酶来治疗病毒性肝炎,观察和论证其疗效是本文的主旨。

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和内环境稳定的关键是免疫调节,要使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扶正祛邪”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故而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治疗法则的具体运用。因此,阻止肝细胞损伤、修复肝细胞和有效抑制病情发展,重建免疫系统,必须依靠合理的免疫调节作用。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由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个方面组成,它是在免疫调节机制控制下,对发生病态免疫反应的器官捐献治疗和修复,使器官的免疫应答以最恰当的形式维持在适当水平,从而实现人体机体阴阳平衡。“扶正”是通过中药的免疫增强作用,扶助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体内外环境的适应力;“祛邪”是通过中药的抑制免疫作用,祛除外来病毒的侵袭和内生的湿、热、淤、血等。促进免疫增强治疗“虚症”,临床上多用补益类中药;免疫抑制治疗“邪盛症”,用药多祛邪为主,加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抗病毒等。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根据病毒性肝炎的病机与病理,充分发挥中药免疫调节作用,有机结合清热解毒、利湿,活血祛瘀(免疫抑制作用),补虚(免疫增强作用)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自拟“疏肝解瘀汤”,针对病毒性肝炎血清酶的变化,合理运用中药免疫调节作用有效降酶,治疗前要考虑到患者原有肝细胞损伤的情况,根据患者血清酶(HLT)上升的幅度调整治疗方案,具体用药原则如下:

(1)ALT在100U/L左右患者,将清热解毒利湿、活血祛瘀和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等治则合而用之,同时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对于转氨酶长期反复升高但上升幅度不大、原本存在较轻肝细胞损伤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治法同前,不可急于降酶。(扶正祛邪同治)用药:原方(疏肝解瘀汤原方;用法:水煎服,1剂/d,600 mL,3次/d,饭后温服。

(2)ALT在200 U/L以下,B超提示肝、脾心态未见明显改变患者,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祛瘀为主,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为辅,合而用之,免疫增强作用辅之。(祛邪为主、扶正辅之)用药:原方减用量(五味子15g、女贞子10 g、当归6 g、党参6 g、炒白术9 g、黄芪15 g),用法:如常。

(3)ALT在300 U/L以上,处于活动期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的治法,避免使用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等起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祛邪为主)用药:原方减女贞子、当归、党参、炒白术黄芪,加白花蛇舌草20 g、田基黄20 g、升麻15 g、甘草10 g;用法:如常。

(4)ALT在500 U/L以上患者,应加大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免疫抑制作用,配合少量免疫增强剂,为尽快抑制症状可加用甘草酸二胺静脉肌注,体现甘草的免疫双向调节的作用,达到积极降酶的效果。(祛邪为主、轻度扶正,实则祛邪)用药:原方减量女贞子10 g、五味子10 g、当归6 g、黄芪15 g、党参6 g、炒白术9 g、大枣6 g,加白花蛇舌草20 g、夏枯草20 g、田基黄20 g、垂盆草30 g。用法:如常。

总之,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过程中,充分运用中药免疫调节作用对降酶的独特的疗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综合治疗、整体调节的优势,而且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免疫调节免疫抑制病毒性
免疫抑制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毒清除时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厚壳贻贝低分子质量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桂附地黄丸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胸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中药混合粉对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基于淋巴管系统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探讨新冠病毒致肺损伤的机制及中药干预作用
绞股蓝多糖对MFC胃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抑制及免疫调节作用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