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华
(玉溪市疾控中心,云南 玉溪 653100)
儿童接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儿童的免疫力,以此来实现对病毒的有效抵抗,而儿童自控能力较低和接种操作不够规范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童的接种风险程度。为此,本文选择了我接种门诊实施预防接种系统护理干预前后的110名儿童,分析了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作用。
本文将实施预防接种系统护理干预前后的110名儿童分为两组:A组(55名儿童)和B组(55名儿童),其中,A组男30例,女25例,儿童年龄均在1个月到5.2岁;B组男31例,女24例,儿童年龄均在1.2个月到5.5岁。
A组儿童应用的是常规接种护理方式,B组儿童应用的是系统护理干预方式,具体如下。
1.2.1 接种前护理
在对儿童进行接种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基本检查,并向儿童家属讲述此类型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此外,护理人员可以适当开展对儿童的心理护理,以此来帮助儿童缓解不良情绪,确保儿童能够以相对自然的心理状态接受接种操作,以此来提高儿童的护理依从性。
1.2.2 接种中护理
在开展接种工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接种疫苗的防治机理、禁忌症状、接种方式、接种剂量选择方式等基本信息。此外,护理人员需要选择儿童适宜的位置进行接种,具体的选择原则是要避开存在疤痕和硬结区域位置,以此来避免吸收不良情况的出现,通常情况下选择儿童的上臂或者臀部位置,并且每次注射部位不能相同,在注射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注射速度,不适宜过快,也不适宜过慢,并且要尽量确保接种注射动作的轻柔,避免给儿童造成过多的疼痛感。
1.2.3 接种后护理
在儿童接种后的30 min之内,护理人员需要叮嘱家属对儿童进行看管,在没有得到护理人员的允许下,不能离开接种室,如果儿童出现了正常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为正常现象,如果儿童出现了发热症状,护理人员需要叮嘱儿童家属多督促儿童喝水,并做到按时休息,必要时可以适当为儿童提供相应的解热药物,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来帮助儿童缓解发热这一不良症状,避免儿童不良症状的进一步扩展[2]。如果患者出现了皮肤部位红肿和疼痛现象,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将患者送至治疗室接受治疗。此外,护理人员可以针对到本院进行接种的儿童建立档案,并在接种24小时之后,对儿童家属进行电话访问,确保儿童在接种后未出现不良反应。
本次实验应用的观察指标是接种后效果,即儿童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体分为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两种类型。
本次研究中对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均使用SPSS 19.2.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儿童接受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2%,B组儿童接受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2%,A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儿童,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发生率调查表 [n(%)]
系统护理干预指的护理人员在分析患者心理素质、病情、社会行为等因素后,针对其制定的一系列护理干预方案。系统护理干预护理方式在儿童接种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明显的提高儿童家属对接种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而提高其带领孩子参与接种的自觉性;通过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三种护理方式,实现了对儿童心理的良好分析,因此有效的避免了晕针等应激反应,进而提高了儿童的接种效果[3]。
A组儿童接受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2%,B组儿童接受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2%,本次实验数据说明了,系统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的效果,由此可见,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减少儿童在接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
综上所述,接种门诊可以加大系统护理干预方式在儿童接种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力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程度和技术水平,进而实现对接种工作中不良风险事件的有效避免。同时,通过系统护理干预方式来提高儿童的接种效果和家属的满意度,降低当地传染病的发病率,将接种的作用和效果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