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明
(辽宁省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心力衰竭多为急性发作,伴随有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在基础疾病治疗的同时,需要及时采取吸氧、机械通气以及利尿强心等治疗方法,有效控制病情,改善其心功能,但是由于病情复杂、多变,患者,仍然存在复发和进行性加重的可能,需要接受重症监护[1]。在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患者的监护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环节都需要严格予以把握和控制,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实施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护理干预。本研究以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2例心力衰竭患者,探讨标准化护理程序下的护理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重症监护室2016年7月~2017年11月收治的92例心力衰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中,分别应用标准化护理程序(46例)和常规护理模式(46例),各自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8/18,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7.6±3.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7/19,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8±3.7)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是在标准化护理程序下接受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①风险管理:在心力衰竭患者的重症监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患者病情和体征状态等信息,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病情的危急程度,明确其优先顺序。病情危急、复杂、多变的患者,需要加强监护力度,对于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事件,需要预先做好应急准备,加强对潜在安全风险的预防。护理人员需要警惕患者体征状态的异常改变,并与主治医生保持联系,便于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急救。
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主动问询患者的需要,优先解决其生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调节患者的情绪。开展健康教育,讲解疾病知识,解释心力衰竭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介绍重症监护室护理的具体操作,并以权威的科学理论作为循证依据,让患者感到放心。在制定护理计划时,需要让患者及其家属参与进来,听取其意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n(%)]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s)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s)
注:护理前后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SBP(mmHg)DBP(mmHg) HR(次/min)观察组(n=46)护理前 154.92±13.15 99.60±11.51 93.95±9.74护理后 139.04±10.68*93.12±9.65* 85.34±8.32护理前 155.73±12.84 99.49±11.30 94.18±9.82护理后 128.85±9.74*#88.04±9.16*# 78.84±8.61对照组(n=46)
心力衰竭的发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症状。心血管疾病在病情进展的过程中,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心脏血液输出量随之减少,发展至终末期,进而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一种危险程度较高的心血管并发症,往往需要送往重症监护室接受诊治和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建立标准化的护理程序,结合心力衰竭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预期的护理目标,明确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序的开展重症监护工作。该过程中,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优先解决患者生理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对其的心理疏导工作,全面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2]。
综上所述,标准化护理程序在心力衰竭患者重症监护中的应用,能够更加高效的开展护理工作,为加快患者的治疗恢复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