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互评在心理课上的应用和探索

2018-08-20 11:19邵倩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心理课反思

邵倩雯

〔摘要〕將同伴互评的评价模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更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关注。本文结合实践,在同伴互评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同伴互评模式实施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反思三个方面全面论述同伴互评在心理课上的应用和探索。

〔关键词〕同伴互评;心理课;反思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1-0028-03

同伴互评是一项形成性评价策略,是参与式课堂评价的一种,其实就是在学生信息交流过程中,同时享有评价与被评价的权利。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互评已广泛应用于语文、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以同伴互评作为批改学生作业的一种方法,即让学生以教师的角色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阅评,并给出修改的意见。笔者尝试将这样的评价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让学生互相评价同伴在某一个情境中的应对方式或所采用的解决方法并提出评价反馈,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提高这一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探索。

一、同伴互评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这一基本原则将目光锁定在学生的主体性,而同伴互评恰好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一定的评价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从被动转变成主动,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一种认可。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互评是学生有效互动和信息交流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自主性[1]。笔者从回收的课堂活动记录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能收到别人的评价反馈,原来讨论分享环节中经常表现沉默的学生也大多参与到了同伴互评的活动中。

在心理老师匮乏的现状下,几乎每个心理老师都要应对十几个班级,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老师很难了解每一个人的情况,并根据他们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但同伴互评却可以做到。例如,“情绪消防员”一课每一个人生气的理由各有不同,老师只能根据部分分享的同学的情况以及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来总结出适当表达和合理宣泄等既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的调节方法。但来不及分享的同学所采用的调节方式是不是真的合适,他们又该怎么结合自己所面临的情况来采用合适的调节方式,老师很难给予评价反馈。但在学生代替老师作为评价者的过程中,每一个做得好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同伴的赞赏,每一个做得不好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有效的建议,学生们都有机会用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经验。因此,将同伴互评的评价方式运用到心理课堂可以更加全面地使每一个学生受到关注。

二、同伴互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实施

同伴互评的评价方式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让更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关注。要提高这一评价方式的有效性,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

安全的课堂氛围是实施同伴互评的基础。学生首先要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应对方式,同伴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评价,给出评价反馈。这一切都有赖于安全的课堂氛围的营造。

1. 精心完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对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有一定的帮助。心理活动课上教师所采用的暖身活动、主体活动要有趣些,参与面要尽量广一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逐渐消除心理防线,愿意分享。例如,“与压力同行”一课中,教师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青蛙跳”比赛,并在这个游戏中感受压力。有趣的活动,全班参与,让学生融入其中,给学生直观的“压力”体验,让他们愿意分享从游戏得到的感悟,他们也就更愿意分享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压力的情景和他们在这种情景中应对压力的方式。除此之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体贴”地给被评价者设计一些保护他们的规则,允许他们不完全暴露自己。例如,分享过程中允许觉得自己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太合适的学生首先对自己的应对方式进行调整,然后再接受评价。

2. 严格规范评价用语

评价用语对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带有攻击性、歧视性的评价会严重伤害被评价者的自尊。因此,教师要严格规范评价用语,要对一些带有攻击性、歧视性的评价进行引导,肯定那些评价时提出应对建议而不是攻击别人的应对方式的评价者,引导评价者采用具有正能量的评价用语。例如,以“你可以在紧张的时候尝试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来取代“这没什么好紧张的”,用“如果可以做好赛前准备,你可能没那么紧张”来取代“你不做准备,当然紧张”。

(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同伴互评的评价方式主要涉及评价者的选定方式以及在评价过程中提供评价反馈的形式这两个方面,关系到能否给出正确且让被评价者愿意接受的评价反馈,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1. 评价者的选定

评价者的选定有两种:一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换评价,另一种由学生自己选择同伴进行互评,教师需根据评价者的基础以及评价内容的简易来选择。自己选择的评价者往往是生活中与被评价者关系较好的,因此他们所提出的评价反馈对被评价者的影响较大,但小组群体评价中群策群力,被评价者能收到更为全面有效的评价反馈。但自己选择的评价者不受授课教师的控制,因此比较适用于学生大多掌握得比较好或者评价内容比较简易的情况。例如,“情绪消防员”一课中,学生采用的调节方式大多比较合理,大多具有提出恰当评价反馈的能力,谁都能单独成为合格的评价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评价者都能得到比较合适的评价建议。但“拒绝诱惑”一课中,班上很多学生没能很好地抵御手机的诱惑,这时将这个问题交给自己选择的评价者,可能也没能想出什么好的应对方法。如果交给小组,小组中个别能较好地抵御这一诱惑的学生就能在评价过程中提出建议,提供有效的抵御方法。

2. 提供评价反馈的形式

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反馈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对做得好的同伴给予赞赏,二是向做得比较不好的同伴提出建议。提供反馈的形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口头评价,二是书面评价,各有利弊。口头评价用时较短,给被评价者留下的印象不深,书面评价用时较长,但所留下的文字可以给被评价者慢慢消化和重复温习的机会。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给予赞赏可以采用点赞贴纸、点赞奖章或者是约定的点赞符号如笑脸等道具再加上口头点赞理由的形式,而提出的建议可以让同伴将自己的建議写下赠予自己的被评价者,或者由被评价者记录在评价过程中收到的自己最想去尝试的建议。这样,书面和口头相结合,既减少了评价时间,也确保了评价反馈对被评价者发挥作用。

(三)关注特殊的被评价者

虽然同伴互评的模式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了。同伴互评是一种开放的评价方式,人人可以成为评价者,也可以成为被评价者。被评价者各式各样。他们当中有过于在乎别人的目光,不愿接受评价的“逃避者”,有很少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状况,不在意自己的应对方式无法提供信息给被评价者的“空白者”,也有生活中习惯于自己原有的应对方式,不愿意接受别人提供的评价反馈的“固执者”……这几种特殊的被评价者需要教师特别关注。课前,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记下自己的信息,例如让自己生气的情境和自己当时的做法,留给“空白者”更多时间来关注自己,然后浏览学生写下的信息,筛选出原来解决问题或者应对方式不太合适的同学,并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的表现,鼓励“逃避者”主动分享,给予愿意尝试别人提出的建议的同学更多的鼓励,给“固执者”树立一个好榜样。课后,教师还要再次回顾学生的评价记录,于还是无法正确参与评价活动的特殊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三、同伴互评模式应用于心理课的反思

同伴互评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应用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应用范围有限

同伴互评并适用于所有主题。不同的主题侧重的目标并不相同,例如“谢谢你,朋友”等注重情感体验的主题,或职业生涯规划主题这一类主题比较难以确定评价的内容,因此很难在这些主题的辅导活动中采用同伴互评的评价模式。

(二)时间的调控

同伴互评过程中被评价者提供信息的速度,评价者理解被评价者的信息并做出评价的速度都会影响评价所需的时间。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经验积累、表达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这就会造成有的组合已经完成了评价任务,而有的组合才刚刚开始。此时需要教师考虑如何平衡不同组合的差异和如何去调控了。

(三)课堂纪律的控制

同伴互评过程中学生享有很大的自主权,教师无法同时监控所有的评价组合,因此无法避免有的学生趁机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趁机做一些与主题无关的事。这对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受限于评价者的素养

自主评价对评价者的素养提出了要求。不同的评价者对于评价标准的把控不一致。例如,“应对压力”一课中同样喜欢“王者荣耀”的评价者可能会认同玩“王者荣耀”来应对压力的方法,但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生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志友.同伴互评对学生写作自主性的激励[J].才智,2016(32):110.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瑞景小学,厦门,361000)

猜你喜欢
心理课反思
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应用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