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兰山区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临沂 兰山 276000)
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是困扰女性的常见妇科疾病,是以各种器质性和(或)功能性原因引起的盆腔及其周围组织疼痛为主要症状,且时间超过6个月的一组综合征。有文献报道,20~40岁女性中,CPP发生率为27.1%[1]。其病因涉及多个器官,本文讨论的仅是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发作后遗留的慢性盆腔痛,CPP常发生在PID急性发作后的4~8周[2]。本院通过中药灌肠加理疗的方式对2017年1月~9月收治的90例此类患者进行了治疗,有效改善了疼痛。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患者90例,患者年龄21~47岁,平均(34.25±2.71)岁;病程8个月~2年。西医诊断标准:按照美国妇产科学会的《慢性盆腔疼痛诊疗指南》;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证候分类标准。疼痛评分参照数字评分法(NRS),将疼痛程度用0~10表示:0分,无疼痛;1~3分,有轻微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应给予临床处置;7~10分:患者有强烈疼痛,疼痛剧烈或难忍。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前疼痛评分:治疗组为(5.01±1.34)分,对照组为(4.98±1.51)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灌肠:五灵脂10 g,当归10 g,川芎6 g,桃仁10 g,红花5 g,丹皮10 g,赤芍10 g,乌药6 g,延胡索10 g,甘草3 g,香附10 g,枳壳6 g。以150 ml温开水将颗粒完全溶化,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常规消毒肛周后,缓慢注入直肠。将理疗贴置于患者下腹部,进行中频脉冲电治疗20 min。对照组:仅采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每月治疗10 d,3个月为1疗程,然后进行症状及疼痛评分复查。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工作和生活恢复正常;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效: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主要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的变化。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90,P=0.03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P=0.16)。见表1。
2.2疼痛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t=2.055,P=0.043)。
表1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表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分)
CPP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约有1/10的妇科病人是以CPP就医[3]。其病因较为复杂,PID是导致CPP的常见原因,涉及盆腔多个脏器[4]。西医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往往很难彻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根据患者症状、舌质、舌苔、脉象的改变,依据中医理论“不通则痛”的思想,经过辩证论治,给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疗,采用经典方剂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全方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五灵脂、丹皮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枳壳、乌药行气止痛,配以甘草调和诸药。中医大家王清任曾将此方用于多种疾病,如治疗积块、小儿痞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等,该方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5-8]。本研究将用药途径改为灌肠,可以局部给药直达病所,经直肠-下腔静脉吸收,减少肝脏首过效应,提高肠内局部血药浓度,灌肠后进行中频治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利用,改善盆腔脏器的微循环,加速渗出物的清除。结果表明,疗效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的程度也大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采用中药灌肠和理疗的方式治疗慢性盆腔痛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可操作性强、经济实惠、患者易接受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