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峰峙立各取“势”
——费新我与沙孟海书事点滴

2018-08-20 02:46王友良苏州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年7期
关键词:沙孟海二老兰亭

◆王友良(苏州)

1988年,由港商沈炳麟出资,在浙江湖州双林为费新我建“新我亭”和回廊,10月29日,回廊建成后, 沈炳麟先生提议为长廊题名“费廊”,问费新我哪位写好,费新我说,试求沙孟海与启功二老。①此事载于《费昌沛续编费新我年谱》,这是费新我年谱中出现的仅有的费新我与沙孟海之间交游的记载。读后常常令人疑惑,费新我与沙孟海作为大家一致公认的二十世纪杰出的两位书法大家,既是同龄,又是同乡,期间的交往难道仅限于此?从费新我“试求”二字的表述,不难读出费先生对沙先生的敬重。而沙先生也在很短的时间里写好“费廊”。②由此可见两位先生之间的情谊之厚。

通过对费新我与沙孟海进行纵观和细察,发觉颇有意味的是二老客观存在着太多的相似性,有着相类似的人生际遇、生活环境、文化环境。

二老出生于相同的年代,相差仅3岁;一浙东,一浙西,同处一省。费新我(1903-1992),学名斯恩,原字省吾,字立千,号立斋,后改名新我,湖州南浔双林镇人。③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别号石荒、沙邨,生于浙江鄞县人。④

两人一生都活在文化氛围中,都生活在草长莺飞的江南。费先生,1938年因避日寇进侵之乱,举家迁居苏州。后历任上海万叶书店编辑室美术编辑、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画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苏州市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等,1992年5月5日在苏州病逝。⑤沙先生从1949年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一直生活在杭州,做过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美院书法篆刻科专业教授,1979年起担任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后历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等职,1992年10月10日在杭州病逝。⑥

考察二老之间的交集,离不开二人的生活环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历史上苏杭二地书法文化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三中说:“江南地润无尘,人都精艺,三吴之迹,八绝之名,逸少右军,长康散骑,书画之所,其来尚矣。”可见江南文艺之盛。⑦宋以后的江南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并在书画艺术上造成后人崇尚江左风流的一种奥妙心理。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人无疑是江南文化的精英。赵孟頫出仕之前,就常往来于吴兴与杭州之间,进行书画方面的往酬。而交游的过程,往往就是形成共同审美指向的过程。有元一朝,逐渐形成以赵孟頫为领袖的杭州书法文化,特别是元朝初年,南宋都城杭州一直延续着江南文化重镇的地位,是南方士人活动的中心。同时与杭州毗邻的太湖地区——苏州、松江等地的文化在杭州文化圈的带动下渐趋繁荣,杭州文化圈的文人与苏、松地区文化圈的文人有着较为密切的往来。元末,张士诚占据苏州,雅好诗文书画,且礼遇文士,称王后,苏、松一带更成为当时文人书画家的避难地。随着以苏州为中心的三吴一带文人圈的形成,苏、松书画交游圈一度兴盛。⑧

地域文化圈的迁移,是随着时局的混乱而变化的,虽然会造成风格上差异,但也说明了苏杭隔断不开的文化血脉。

把费新我与沙孟海放到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考量,联系同处江南这一别具魅力的地理空间,二老自然会吸纳有着千余年来始终不断吐纳的巨大艺术能量,享受人文环境蕴育的艺术趣味。于是,也让我们有更充足的缘由猜想费新我与沙孟海之间应该会产生更多的交集。这种念头,催促笔者努力从散落在文献中的资料探寻历史往事。

费新我

沙孟海

从目前找到的资料看,按时间顺序,存在交集的活动明显有:

1.费新我与沙孟海最早一起活动的记载是1976年。这段史料来源于苏州书家葛鸿桢发表在《城市商报》的《追思费新我先生》。文章写到:

1976年1月,苏杭两市书法交流展在杭州开幕。苏州市文化局派朱根寿(又名庚寿)同志率费新我先生及笔者一同前往杭州参加交流活动。这是笔者第一次与费新我先生一同赴外地参加书法交流,也是给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一次。……

在杭州交流的几天里,除了闲聊中聆听费老自己的奋斗经历与学书途径颇有收获外,与费老一同参加与杭州同道的书艺交流活动也收获不小。当时,杭州市文化局请出沙孟海、刘江、马世晓、朱关田、闵学林五位书家参加交流,也是一个“老中青”的阵容。而苏州原本准备赴杭的四人为:费新我、张辛稼、朱根寿及笔者。张老因病未能赴杭。双方见面时,由杭州市文化局领导介绍杭方书家,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尴尬。当时“文革”尚未结束,突出政治贯穿一切。当时在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两字,似乎就是认可该人为革命队伍中人,这是一种“政治待遇”。现在的年轻人是体会不到这种情况的,如果你现在还称呼人家“同志”,可能会被认为“老土”。可当时如果不被称为“同志”,心中至少会“咯噔”一下,想:“我难道不是革命同志?”

当时一代大书家沙孟海先生恰恰在该时,碰上了这种情况。杭方领导开始介绍“沙孟海同志”突然发觉不对,赶紧改口重新介绍“沙孟海”仅三个字,既不加“先生”亦不尊称“沙老”。沙老当时脸色便一下子阴沉下来,然后双方人员介绍中,全部带有“同志”的称呼,沙老隐隐然显出一点不自在的感觉。我和闵学林同年,是当时在场的最年轻者,我俩当时又是工人,自然是“革命队伍中人”。不过我才不管参加交流的沙老被不被称“同志”,因为早有耳闻沙老书艺高超、为人厚道,所以还是对沙老十分的尊敬。费老与根寿似乎也没有在乎这一点,与沙老及杭州书家们都客客气气,礼貌相待。

2.倡议成立兰亭书会。1981年4月7日至9日,江、浙、沪两省一市的著名书法家聚集绍兴,在兰亭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书法盛会。除在兰亭举行开幕式,进行曲水流觞活动和书艺交流外,着重讨论了如何振兴书法艺术,并提议在绍兴成立全国性的书法组织——兰亭书会,期以能与杭州西泠印社一样,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书画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组织。会后大家起草了倡议书,提议成立兰亭书会,费新我、沙孟海等28名书法家在这份倡仪书上签名。这份倡议书,直接催生了兰亭书会的成立。⑨

3.举行纪念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1630周年大会。1983年4月15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新闻工作者和省、地、市政界,及兰亭书会会员200余人会聚一堂,在书法圣地兰亭隆重举行纪念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1630周年大会,会议历时三天。78岁的中国书协主席舒同,专程从北京赶来主持这次盛会;中国书协副主席、书协浙江分会主席、兰亭书会名誉会长沙孟海,书法家李长路、沈迈士、诸乐三、欧阳中石、徐邦达、祝嘉、邓白、费新我、钱君匋、胡问遂、胡铁生、李半黎、张昕若、黄文宽、朱龙湛、李鹤年、许庄叔、郭仲选、商向前、刘江、姜东舒、朱关田等出席纪念会。开幕式后,舒同在兰亭右军祠首先开笔。沙孟海挥毫写下了“一日千载”4个大字,并在跋中记述了这次大会的盛况:“右军禊后1630周年,癸丑上巳兰亭续集,以舒同同志为首,来自十九省市男女书法家二百余人,永和无此盛况。”会后,书会聘请周而复为名誉顾问,牛光甫、李半黎、朱龙湛、张昕若、吴丈蜀、欧阳中石、胡问遂、胡铁生、费新我、钱君匋、祝嘉、黄文宽、赖少其等14人为名誉会员。⑩此后,1985年绍兴推出兰亭书法节。此后年年不断的这项活动,最终演化成浙江的一个风雅文化符号。

陆游诗句 书法 沙孟海

4.参加第三届兰亭书法节和中日书法讨论会暨1987年中日兰亭书会。此活动1987年4月9日举行,由中国《人民日报》社、浙江省文化厅、绍兴市文化局、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省分会和日本《读卖新闻》社、日本电视放送网联合举办。中国文化部为后援单位。沙孟海、费新我和顾廷龙、启功等23位中方书法家和日本艺术院会员青山杉雨、村上三岛等18位日方书法家到会。

当然,事实上二老交集肯定远远不止这四次。但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共添艺事、共襄盛会构成了沙费二老交游的主旋律。而同展书艺则是沙费二老被喻为上世纪书艺山峰峙立的佐证,却是举不胜举。比如杭州新十景中,费新我题书“吴山天风”,沙孟海题书“阮墩”;水泊梁山景区,费新我题写“草莽名山”,沙孟海题写“断金亭”等等。

费新我与沙孟海无疑是20世纪书法界的两座高峰。上文说到,两人都受到了江浙沪文化底蕴之助,得到阔大深厚的江南人文艺术大背景的滋养。有意味的是,他们的艺术面貌就风格来讲,虽都是传统书法审美中的“阳刚”“雄强”一路。不难发现,在艺术风格上,特别是行草书风格形成的道路上,无疑都受到艺术大师吴昌硕、沈曾植的直接影响。

概括起来说,两人在行草书体势上都追求了一种“势”,但取舍上却有不同。

沙老的书法,少年时从《集王书圣教序》入手,但后来黄道周书法对其启示颇大。沙老在《我的学书经历与体会》中谈到自己早年写真、行书,总不如意,见到商务印书馆影印梁启超临《王圣教》《枯树赋》,结体逼似原帖,但使用方笔,锋棱崭新,大为惊奇。于是参用其法写王字,面目为之一新。后来看到黄道周各体术,也多用方笔,结字尤新奇,于是弃旧学,转学黄道周。23岁,沙孟海到上海,看到沈曾植方笔翻转、诡变多姿的书体大受启发,体会沈书是参用黄道周笔意而上溯魏晋,于是就进一步去追黄道周的根,直接临习钟繇、索靖诸帖。沙老还说,在上海时,“吴昌硕、康更生两先生还健在,我经人介绍分头访谒请教。” “在我廿五岁至廿八岁四年中间,得到吴先生指教较多。听他议论,看他挥毫,使我胸襟更开豁,眼界更扩大。我从此特别注意气魂,注意骨法用笔,注意章法变化,自觉进步不少。”

沙老所说的“气魂”,在他的后期行草书中表现得最明显。这种“气魂”,就是源于他追求的“势”。沙老在吴昌硕的斜式体势中,注入“又会团结,又会开张,又会跌着”的构成变化,形成一种雄浑而清逸、朗健而茂密、沉郁豪迈的笔势。观其书,往往会有一股“气”扑面而来。如沙孟海84岁在其西溪寓所所书的陆游诗句“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挐虚空”,浑厚刚健,真气弥漫,每个字都显现出他对“势”的追求,整幅作品既有一种断碣残碑、苍烟落照之气,又有一种重江叠嶂、万顷茫然之气。

费老学书的经历,乃是先从颜楷植基,然后杂取博涉,转益多师。他临习过苏东坡、李邕、孙过庭、赵孟頫以及杨沂孙等人,但其前期的书法因为取法较杂,而无特别的面目《费新我作品集》中有一幅写于1956年的作品《录鲁迅先生语》,该作有明显的赵孟頫、董其昌的影子。费老的书法成就是在他右腕病废之后。他清醒地认识到,改用左手写字,走细腻、柔美之路肯定不是长项,而应该扬长避短、独辟蹊径,不以用笔提按使转的精致取胜,而应以笔力笔势变化取新取胜。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费老把精力倾注到简、帛书、碑碣、造像和写经上,他抛弃了来自帖派的小巧工细,侧锋取妍,更多地吸取篆隶和碑派书风,融汇碑帖、熔铸隶草,形成书写形式与内容并举的视觉之势。

费老对书写中的“势”极为看重,他是这样理解的:用意使笔求自然舒畅,搭配求有顾盼映带,稳妥中求有抑扬生动感,实践时求精神贯注,而不执着。“识势”就是懂得与领会书法艺术的不同寻常而微妙的优美处。在谈到如何追求“势”,费老提出了“形”的概念。他在《学书十要》“要读帖”一章中说,读,先观察其形,次体会其质,后体味其味与精神。由此可见,费老追求“势”,是从“形”为起点的。

蕙风词 书法 沙孟海

碧水一泓 书法 费新我

费老对“势”的追求贯穿了其后期书艺创作的全过程。在费老后期作品中,草书的结构和书写的挥洒状态、魏碑的宽博、隶书的横势、墨石的拙味以及点画之间的穿带萦绕都统筹到“势”的范围中去了。正因为其书法作品中一种“势”的存在,呈现在作品的视觉上就出现一种“奇崛”的态势。这种态势,时而如苍藓盈阶、落花满径;时而如两行秋雁、一枕秋霜;时而如沉荫深院、斜月幽窗。王学仲先生诗题费新我书法中有这样一句:“无限暮云春意树。”就写出了费老书法中的“势”,呈现的一种莺飞草长、鲜活浩荡之境。

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它是由“无数交错的力量”“无数个里的平行四边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一个书法大家的产生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形态、意识形态等时代因子,以及家庭教育、艺术遗传等家族因子,也包括艺术氛围、媒体环境、艺术交游等环境因素。费、沙二老自然也不例外。

综观沙、费二老一生,都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诞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他们的一生阅历求学、教书、鬻艺、治学等丰富内容。而长寿的艺术生涯、多重的人生经历、多维的职业身份,使他们的书艺拥有了多个维度。从沙、费二老身上,不由人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艺术家的艺术魅力来源于时代的涵养。从费、沙二老经历看,时代风云的感召,他们同行的20世纪,格外地造就了他们。陈振濂先生谈到沙孟海时曾说:“沙老以他的独特经历,成为近现代书法界风云际会的历史见证人,作为‘历史人物的沙孟海’这一命题,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谈才有价值。”沙孟海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融入时代的需求。同样,对于费老来说,他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人生境遇,早年在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中成绩斐然,甚至武术也在苏州等地颇具名气,于太极拳、浑元一气功等皆有造诣。中年右腕残废后,命运将他从一个已经卓有成就的专业画家拉回到艺术人生的起跑线上,在56岁到90岁的后半生,他以顽强的毅力从头开始,人生的沉浮伴随着时代的要求,他以自己的生命历程诠释了“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

二是植根于传统基础上的个性才会形成自成一家的典范。从费、沙二老的经历与书艺可知,二人的书法渊源植根于深厚传统,虽然在取法方向上都受到吴昌硕、沈曾植的影响,审美同属阳刚一路,但个人书法面貌特征却十分明显,个性风格也迥异,这也恰恰显示了个人的人文休养素质和师法取舍的高明。既有深厚传统基础,又建立起强烈的个人风貌,这对当今书坛有着无限文化含量借鉴意义。现今书坛,对传统学习的无知和肤浅,只求致力张扬“自我”,最终只会是空中楼阁。而拘泥于传统无自家面目,缺乏由 “成名”向“成家”进军的勇气和能力,孜孜于技法的集成玩味,书作一味成为古人技法面目的翻版,岂不是缺少了动人的文化含量和意味?

三是人品与书品统一体现“德成而上”的书法价值观。黄惇曾经在《气势如虹 力能扛鼎》一文中说,“当时河南有相当一批书家到苏州杭州来学习,他们来了以后拜了两位老师:一位是费新我先生,一位是沙孟海先生。为此,我个人看法,河南的书法家有一定的成就,除去他们本身的努力之外,跟这两位老书家有很大的关系。以至于后来,全国各地的书法家对这两位书家都很尊重,这也成为书坛的一段佳话。”这段话鲜明地阐述了沙、费二老作为艺术家表现出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表现在他们对后学的提携帮助,是书法家人品与书品的统一的外在表现。人品与书品的统一,还体现在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沙老在宁波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大学读书时,有个叫俞亢的同学就写过一首诗词赞沙孟海:“孟海绝外慕,力学探其出。置身人海中,尘嚣不挂眼。席间方丈地,凌杂简编满。低首诵经史,冥心事述撰。客来畏酬应,口讷颜为赧。起立小徘徊,逾闼觉已远。倘能学辟谷,终岁宁不饭。生事殊难了,天明又恨晚。身闲心则劳,忧子不知反。致书累相规,乌呼奈子孏。”一个积极、好学、进取的沙孟海跃然纸上。费新我注重以自己的人品、人格魅力来影响社会,他谦虚好学、真诚待人,又乐于助人等优秀品德不但在江、浙、沪极具口碑,且远播北方,其在世时便为书坛所尊崇。其自拟联句“少虑虚羸偏得寿,老希淡泊忽成名”,可谓语重心长。他去世20年后,许多学生仍然不忘师教、师德、师恩,为其举办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这固然是学生高尚道德品格的表现,同时也是费老重人品、重艺德对后人教育的结果。还有一则故事说明费老对书法爱好者的奖掖。当年,北京有一个右手残疾的青年曾写信向费新我求助,他不但悉心帮助这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还利用到北京的机会专门看望、鼓励这个年轻人,甚至将这位残疾青年收为弟子。人品与书品的统一,使沙、费二老生前身后备受尊重,也为传统书法“德成而上”的价值观做了很好的注脚,影响绵远。

注释:

①②肖芃:《不断新我》,文汇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页。

③⑤沙茂世:《沙孟海先生年谱》,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④⑥肖芃:《不断新我》,文汇出版社,2013年版。

⑦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版。

⑧雷雨:《元朝杭州至苏松书法文化圈之变迁》《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⑨⑩11倪七一:《兰亭书会三十年》,《美术报》2012年12月22日第24版。

春风杨柳 书法 费新我

汪士慎诗 草书 费新我

录《林散之诗》 行书 费新我

读书手录 书法 沙孟海

画家之书 斗方 沙孟海

猜你喜欢
沙孟海二老兰亭
碧血丹心
——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书法篆刻艺术展暨文献展
沙孟海纂缶翁篆刻记事稿
郑性二老阁:尽得南雷烬余,规模仅次天一
不赠书的尊重
李鼎、张灿玾二老新春贺词手书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二老堂诗话》版本源流考论
情系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