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人类各种器乐艺术中,钢琴(Pianoforte)由于其独具一格的表现方式,成为反映人类精神生活最得力的手段,这使它超越了其它乐器,被人们冠以“乐器之王”的美誉,钢琴艺术也由此成为人类音乐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在西洋乐器大家族中,钢琴属于通过键盘敲击琴弦发声的乐器种类。然而,钢琴诞生于1709年,西方学者们一致公认钢琴的发明者是18世纪的克里斯托弗利,至今也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那么在钢琴出现之前,前人是如何发明了这种击弦类键盘乐器?期间有哪些创造?这是本文尝试考辨的问题。
在欧洲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已经出现了人类最早发明出来的键盘乐器——管风琴,它是一直延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键盘乐器之一。但是,谁发明了键盘弦乐器?目前所见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和音乐家毕达哥拉斯设计的“独弦琴”是最早的击弦乐器,但是为测量和示范乐音而设计。波斯地区在中世纪出现过两种弦乐器:索尔特里琴和杜西玛琴,这两种乐器虽然结构相似,但演奏方式完全不同:杜西玛琴常由演奏者手持“锤子”敲击,类似中国的扬琴。这种乐器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发现,特别是在英格兰、英伦群岛和欧洲大陆北部,而且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乐器名称,并且许多国家有不同的调音系统。作为一种弦乐器,它被认为是钢琴的祖先之一。从中世纪后期开始,随着教会至高无上权威的逐渐削弱,代表西方世界“第二等级”的贵族势力逐年上升,世俗娱乐文化步入快步发展的阶段。伴随着管风琴艺术走下“神坛”,以及“弦”乐器的飞速发展,欧洲出现了“弦”与键盘结合的乐器。到了14-15世纪,一种不同于管风琴的键盘乐器在西方出现了:它立足于世俗音乐的土壤,顺应着人类的社会变革,成为一个引领西方音乐文化潮流的弦鸣乐器家族——古钢琴。古钢琴最早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这种键盘乐器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两种主要形态:拨弦类键盘乐器和击弦类键盘乐器,它们都是现代钢琴的前身。
虽然以上提到的这些击弦乐器可能都与击弦古钢琴有关,但目前关于击弦古钢琴的起源尚无考证资料。多数学者认为,击弦古钢琴这一名称来自拉丁语的“关键”,意思是“键”和“弦”,“键”与“钉子”(指甲,棒等)相关,“弦”(来自希腊语)的意思是“弦乐,特别是乐器”。击弦古钢琴一词最早出现在十四世纪末(1396年),在其他欧洲语言中也使用类似的名称。击弦古钢琴在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还与另一个拉丁词“手”相关。其他名称则是指完全磨损的古钢琴,类似于单弦的性质。意大利人也使用“索迪诺”一词,指击弦古钢琴安静的声音。
图1-2:两种早期的拨弦类键盘乐器和击弦类键盘乐器复原图。
在15世纪初的文献记载中,已多次提到击弦古钢琴。如:德国《恋诗歌手的规则》(1404年)中提到了这种键盘乐器;《魏玛奇书》中有击弦古钢琴演奏的画;亨里克斯·阿尔诺特乐器制作的手稿对击弦古钢琴的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详细叙述了它们的机械原理,并有附有图示说明。1504年,德国诗篇《明纳规则》中提到“科拉维奇博尔鲁姆”(主要用于大键琴)和“科拉维克迪厄姆”这两个词,将它们指定为伴奏旋律的最佳乐器。
图3-4:这是保存在德国明登教堂(1425年建)祭台雕刻画上这两种键盘乐器的演奏图。
同时,击弦古钢琴一词16世纪初也出现在英国文献中。英国女王亨利七世(约克的伊丽莎白)的古钢琴是在英格兰最早提到这种乐器之一。在1502年8月她的一项私人费用记载中提到休·丹尼斯付钱给一个陌生人,因为他为女王表演了两首击弦古钢琴曲,女王给他的奖励是4英镑。
但是这些早期的乐器已经遗失。现存最早的击弦古钢琴是佩萨洛于1537年制造的,现保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
从以上所述中可知,击弦古钢琴是最古老的弦乐器键盘乐器之一。它从中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击弦古钢琴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
最初,击弦古钢琴的形状是一个仅两英尺长,没有琴腿的长方形木匣,可以放在桌子上演奏,便于随身携带。后来,经过多年演进,才增加了琴腿,成为现在这种家具形的样式。
在制作上,击弦古钢琴利用了“独弦琴”(测弦器)在弦各自不同的点上探测不同长度的弦产生的不同声音这个原理,使用按键,通过包有铜或铁的木质“榔头”敲击琴弦产生声音;它主要通过包着铜片的楔槌敲击一根(或一组)琴弦,使其振动而发出声音,结合网状结构增加被击琴弦的数目,依据振动的原理通过“桥”将声音传送到音板。
图5:17世纪德国一弦多音击弦古钢琴;
图6:18世纪一音一弦击弦古钢琴。转引自[2],第38页。
图7:由保罗·毛里奇制作的大型五个八度没有装饰的击弦古钢琴;图8:后由J.A.哈思复制,弦的细部;保存在巴塞罗那德拉音乐学院博物馆。
击弦古钢琴的主要组成部件有:琴码、弦轴、琴弦、齿轨、楔槌、全弦固定制音结、销钉、琴键、平衡轨等。其中,全弦固定“制音结”是核心部件,它用布条编织并固定在每一根琴弦上,使得琴槌无论怎样击弦,琴弦都不是全部发音。击弦古钢琴的发音特点也与这个全弦固定制音结有着必然的联系。譬如,若要使琴弦发音,就必须使全弦固定制音结与琴弦之间有隔断,只有不包含制音结的那段才能发音,因此,为了完成发音的过程,就必须借助楔槌这一发音工具:在楔槌敲击琴弦的瞬间,它首先会楔入琴弦,使得琴弦的一部分与全弦固定制音结之间被断开,此时的楔槌同时相当于一个琴码或品的功能,随后,楔槌又在卡住琴弦的刹那,槌击琴弦,使琴弦上与制音结相对的那一段发生震动,从而发出琴音,因此,又名“楔槌键琴”。
图9-10:击弦古钢琴“槌击机械”原理图;转引自[2],第40页
击弦古钢琴的琴弦用铜丝制作,琴键与琴弦垂直,琴键与楔槌由一根木杆连接起来。手指按键后,连接楔槌的一端上升,包着铜片的T型楔槌击弦而发音。楔槌敲击琴弦发音后,楔槌仍贴在弦上,要等到放开琴键,楔槌才能离开琴弦回到原来的位置(见图9-10)。在击弦时,弦一分为二,较长的一段较自由振动,短的一段被绒布制住,不振动。那时,击弦古钢琴上的一根弦甚至可发出几个音(在同一根弦上使用几个铜块,产生几个不同的音)。因此,击弦古钢琴的琴键多于琴弦(多为9弦35键)。在16世纪,击弦古钢琴多为4个八度(C~C3),与琉特琴同时盛行。到17-18世纪,击弦古钢琴扩展为为5个八度。
击弦古钢琴自身特有的构造以及发声原理,使得它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和演奏特色。18世纪以前的击弦古钢琴是一种非常安静的乐器。击弦古钢琴琴身较小,触弦装置是楔形的金属槌,以手指触动键盘使楔槌敲击琴弦而发出声响,音量很有限,可以通过手指弹奏键盘的力度来控制音量的大小,但控制的范围很有限,力度范围基本上是在pp-mp之间;琴键窄、重量轻,演奏技术比较容易(那时的击弦古钢琴只须用中间三个手指弹奏。上行用三、四指,下行用二、三指)。但是,击弦古钢琴的弱点也很明显。首先,最初的击弦古钢琴琴弦较短,致使音域无法扩充,音域较窄,通常有二十个琴键,演奏者几乎只需用三个手指就可以演奏;其次,击弦古钢琴在击弦发力时,由于着力点和震动点都在小巧的琴码上,因而琴弦的震动幅度极小,发出的音量纤细微弱,另外在重击琴键时,由于琴弦震动幅度过大,造成琴弦过大的张力,导致琴弦发音不准。大约在1400年至1800年间创作的大部分管风琴曲古钢琴作品都可以在击弦古钢琴上演奏。
图11-12:击弦古钢琴。保存在巴塞罗那,德拉音乐学院博物馆
击弦古钢琴从16世纪初在德语国家兴盛起来,因为它的声音是如此的安静,所以不适合与其他乐器一起演奏,很少参加室内乐,仅仅为柔和的巴罗克长笛、竖笛或独唱歌手伴奏。
从16世纪后半叶起,击弦古钢琴也开始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尤其是巴罗克时期(17-18世纪),击弦古钢琴与拨弦古钢琴居于同等地位。它的结构比起其它键盘乐器较为简单,因而作为一种练习的乐器广泛使用;它在家庭音乐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与今天的钢琴相媲美。虽然击弦古钢琴音量很小,但触键灵敏,音色柔和优美,演奏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声音,做出细致的强弱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手指触键的力度来控制锲槌敲击的力度,使其在弱音响的范围内具有强弱变化的可能。在现代钢琴上,一个音一旦已经弹出,声音就不能被改变了。所有演奏家能做的就是按住键,等待声音逐渐消失。而在击弦古钢琴上,弹奏者只要用手指在琴键上反复加压,便可使声音延长或增强,甚至可以做出微小的音高变化,模仿人声的颤音和提琴揉弦(击弦古钢琴上,演奏家可以通过上下摇动改变手指在键上的力量,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效果)。由此,这种击弦古钢琴最适宜表现抒情性的旋律,在表现慢的音乐时,听起来非常出色,成为适宜沙龙(家庭或小客厅里)弹奏的独奏乐器。
击弦古钢琴主要在德语国家流行,所以,著名的击弦古钢琴制作者也在德国。
击弦古钢琴因体积小而比较轻便,可以放在桌子上,因此,它常常被演奏者用来作为一种在家里练习的工具;击弦古钢琴虽然是单层键盘乐器,但它们可以摞起来成为两层键盘,可以在上面练习双层键盘的拨击弦古钢琴作品。到了18世纪中后期,为适应较大范围演出的需要,甚至还出现过带踏板的击弦古钢琴,它甚至可以帮助管风琴演奏者练习管风琴曲。那时,演奏管风琴时,需要几个人操作风箱产生动力,管风琴演奏者使用踏板羽管键琴和踏板击弦古钢琴作为练习工具,既可以避免动用更多的人,也可以避免一个人去教堂、在往往非常冷的地方练习管风琴。弗里德里希·格里彭克尔在J.S.巴赫的《完整管风琴作品》(第一版,1844年)的《前言》中,讨论了将踏板古钢琴作为练习乐器使用的可能性。有人猜测,当时有些为管风琴写的作品可能已被用于踏板击弦古钢琴。
图13:18世纪的雕刻踏板击弦古钢琴
斯皮尔思特拉(2004年)甚至提出,以前人们认为J.S.巴赫的《八首小前奏曲与赋格》似乎不适合管风琴演奏,从而被认为可能不是巴赫的作品,现在看来,这些键盘作品实际上可能是地道的踏板击弦古钢琴曲,它们真正是巴赫专为这种乐器写作的。同斯佩斯塔一样,威廉姆斯(2003年)也指出,巴赫的六首管风琴三重奏鸣曲(BWV 525-530)也属于这种键盘乐器的范围:只要忽略下面次中音的C,就可以在一个手动踏板击弦古钢琴上演奏;而通过移动左手降低一个八度在18世纪是一个演奏惯例。由于击弦古钢琴音量太小,功能不够强大等弱点,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受到拨弦古钢琴的排挤。1720年,喜爱击弦古钢琴的音乐家着力改良,将一弦多音改成一弦一音,后来为了增加音量,从一音一弦到一音二弦、一音三弦。击弦古钢琴的改良,使它逐渐开始在大庭广众前演奏。再加上它具有金属般的音色,使其音调色彩变化多样,非常容易地弹奏出如歌的效果。一直到18世纪末它都非常流行,成为几乎是整个欧洲普遍使用的乐器。
古钢琴发音短促而明亮,适合于演奏比较轻快、明朗的音乐,因此,古钢琴音乐与当时教会所控制的管风琴音乐不同,一开始便具有鲜明的世俗音乐色彩。早期的古钢琴音乐就是在改编民歌、民间舞曲及城市通俗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钢琴由于轻便、灵巧,声音纤细,迎合了广大民众的“世俗”审美需求,很快成为雅俗共赏的键盘乐器。于是,欧洲键盘艺术进入了管风琴与古钢琴并举的时代。古钢琴与管风琴争奇斗艳,揭开了欧洲键盘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键盘弦乐器是一种通过键盘控制、用机械敲击、弹拨琴弦的方式演奏音乐的工具,它需要一些洞察力和创造性,需要科学技术的帮助。乐器是人创造的,乐器制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科技文明进步的体现,其中蕴涵着人对自然的认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14世纪是人类机械制造技艺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发条”等机械装置正是在这时产生的,发明键盘弦乐器的时机已经成熟。古钢琴的创建者通过一个梁将金属弦控制在一个音板上,调整张力使弦的振动加大,使人们更清楚地听到弦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音量加大);同时,弹-拨琴弦的“键”在机械装置的控制下,发出声音的速度更为快捷(速度加快),彰显出独特的优势。因此可以说,作为钢琴前身的古钢琴(键盘弦乐器)是人类智慧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器乐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性的高度展现;器乐艺术的发展进程集中地展示出人类文化之旅,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艺术与技术高度契合)。
注释:
[1].Edwin M.Ripin."Clavichord".In L.Root,Deane.Grove Music Online.Oxford Music Onli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subscription required)
[2].Jeans,Susi(1951),The Pedal Clavichord and Other Practice Instruments of Organist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77th Sess.,1950-1951,Oxford University Press,JSTOR 766144
[3].Brinsmead,Edgar.History of the Pianoforte,London,1879.pp.90-91.
[4].Riemenschneider,Albert(1950),Preface and translations of forewords by Friedrich Griepenkerl to Organ works of J.S.Bach 2067,C.F.Peters.
[5].Speerstra,Joel(2004),Bach and the Pedal Clavichord:an Organist's Guide,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ISBN 1-58046-135-2
[6].Williams,Peter(2003),The Organ Music of J.S.Bach(2nd 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4-6,ISBN 0-521-89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