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盟淳
摘 要:电影《芳华》的热映,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芳华》的成功值得我们探寻。在消费社会背景下一部怀旧题材的改编电影不仅票房飙升,并引发诸多媒体和观众的共鸣,不得不说本片编剧和导演对于消费社会审美偏向的把握精准。对受众娱乐化、快感化的审美消费需求的深入剖析和引导是获得观众情感认同的重要元素,也是本片成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消费社会;芳华;符号消费;审美偏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7-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7.116
2017年末,电影《芳华》自上映后票房飙升,获得了业界及观众的无数的好评,掀起了一股“芳华热”。一时间所有的公众媒体和影评人都将目光投注到这部“现象级”的改编电影上,评判浪潮此起彼伏。
当年,小说《芳华》中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独具匠心的情感表达触动了无数读者。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文字的慢影响力已经不足以刺激快感消费时代下的每一个人。于是,人们逐渐对文字产生了厌倦,更喜欢在快节奏的消费社会下强化图片、影像的刺激,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由此,“读图时代”悄然而至。冯小刚导演将《芳华》改编成为电影后的巨大成功,也印证了这一时代对于影像强烈的视觉需求。
一、立足消费社会大背景
1.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一书开篇写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在当今社会,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富足,人们对于提高生活品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加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变也印证了当今社会的需求态势明显从“数量短缺”跨步到“优质不足”的需求态势。电影《芳华》紧紧地抓住了消费社会下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需求,以其优质的剧本、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特点,在庞大的消费群体和琳琅满目的影视作品中迅速站稳脚跟,夺得了一席之地。
2.符号化消费成为日常。在生产社会的体系下,人们更为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人们常常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反而去追寻商品所含有的符号意义,符号消费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对于电影这种更为直观的“精神产品”的追求,就是一种符号化的消费。电影《芳华》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审美的视觉体验,更是一味感念青春的调味剂,使得人们在流逝的岁月里探寻青春的踪迹。随着电影《芳华》的票房暴涨,一场“芳华热”的序幕也被拉开,隐形的消费链条牵动着每一个消费者。
二、迎合受众心理期待
1.青春情感的认同。谈及电影《芳华》的改编,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赢得了观众对于那个年代的情感认同。这源于冯小刚导演对11万字的原著做了独具匠心的减法。小说中以刘峰的死作为小说的终章,但电影大部分篇幅都在描绘美好的青春成长,舍弃了小说的后三分之一。从消费社会角度来看,这样的改编完全符合大多受众的期待视野,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和认可美好的东西,因为消费者总是将消费看作是一种享受和满足的事业。小说的后部分,就像电影旁白的那句话:“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他们都已经芳华已逝、面目全非。”合适的删减是迎合受众对于青春的情感認同。
2.美好身体的消费。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消费社会是一个注重视觉和快感的社会,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影像对于受众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文字。在小说中《芳华》中的何小曼,身材瘦小,不到一米六,长相也是十分平庸。但电影的选角并没有延续小说中塑造的形象,而是选取了美丽大方的苗苗饰演。同样,小说中其貌不扬的刘峰这个角色由当红小生黄轩饰演,这种“美+偶像”的改变不仅迎合了消费社会的审美偏向,也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和话题参与度。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消费时代,受众对于帅哥美女的向往不仅体现了人对于美的欲望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凝视带给人们的快感。
三、吻合消费社会审美偏向
1.社会日常化、大众化的审美需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随着社会生活的高度商品化,社会的审美偏向也不断趋于大众化、日常化、多样化。电影之于小说而言,是更加大众化和日常化的艺术产物。站在消费社会的视阈下来看,小说作为一种偏重于知识分子阶层的艺术,通过改编突破其自身壁垒的妙处不仅可以使书籍走下文艺的高台,改编为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消费形式也有助于艺术走向普罗大众。相较于文学语言来说,电影的叙事语言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优秀艺术电影的更有助于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2.公众娱乐化、快感化的审美消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更迭,在消费体验中,人们更重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从中国电影市场来看,消费的主力军是80后至00后,《芳华》在稳定了这些主要观众群体的基础上也带动了中老年观众,顺应了老一代对青春的回忆和美好时光的向往。通过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大胆的猜测,在社会生活高度娱乐化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审美消费群体正在不断扩大。处于现代快节奏生活模式下社会大众,已不满足于阅读小说这种缓慢的审美体验,人们需要图片、影像的刺激以产生更好的消费体验,追求艺术作品娱乐化、快感化的审美消费。在这方面,电影《芳华》对于小说而言,有更强的娱乐性,它在满足了观众快感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以其优质的内容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
四、结语
一部好的改编电影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够认清市场需求,满足受众的期待。现象级电影《芳华》的普世价值观和巨大成功必然引发怀旧题材文艺片的跟风热。但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这一现象能否被成功复制,值得我们进一步观望。
参考文献:
[1] (法)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余妍.中国社会中的符号消费与社会身份建构——基于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符号消费研究[J].海外英语,2011(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