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 慷
记得我刚升入初中不久,正赶上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召开。同全国一样,在我们这些中学生里,也掀起了一股台风级的“乒乓球热”。每逢下课铃一响,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奔向教室外面的水泥制乒乓球台,排着队打将起来。中国乒乓球队的“国手”,更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对那一场场乒乓球比赛,大家都千方百计地一睹为快。比赛中的许多情节,像徐寅生战胜日本运动员星野展弥时的“12大板”、庄则栋的一扣球一跺脚、王传耀的一失球一摇头、张燮林变魔术般的直板削球等,都是街谈巷议、脍炙人口。
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在军委办公厅做秘书工作的父亲对我说:“今天三座门有一个国家乒乓球队的表演,你若想看,可跟我一块儿去。”我求之不得地立即跟他出了门。
三座门招待所内,一间非常宽敞的铺着柚木地板的大厅,环坐着许多经常能在报纸和新闻纪录片中见到的老首长。听大人们说,其中有军委办公会议的萧华、杨成武、张爱萍、萧向荣等,以及来京开会的各大军区司令员杨得志、陈锡联、许世友、韩先楚、秦基伟等。那天他们都身着便衣,兴致勃勃地谈笑风生。
体育表演由当时的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李伟主持。他对国家乒乓球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后,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的领导张联华一一介绍了庄则栋、容国团、邱钟惠、李富荣、徐寅生、王传耀、孙梅英、王家声、张燮林等。当介绍到容国团时,掌声格外热烈。这说明大家对曾经为国家争得过荣誉、作出过贡献的杰出人才,都是铭记在心的。
我在后排聚精会神地观看比赛,生怕遗漏哪一个生动的情节。
场间休息时,我忽然发现前排一对慈祥的老伯伯和阿姨,回过头来看着我眯眯笑。
父亲介绍说:“这是总政治部的副主任,甘伯伯。这是李阿姨。”
从小对党史、军史就极感兴趣的我立即反应过来: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甘泗淇上将和我军唯一的女将军李贞夫妇啊。
我早就知道,甘泗淇原名姜凤威,别名姜炳坤,湖南宁乡人,1903年出生,1925年参加革命,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战争年代担任过红军师政委,军团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师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还是中共中央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李贞阿姨比甘伯伯小4岁,是湖南浏阳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战争年代担任过县委军事部部长、红军军团政治部的组织部长、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的副部长、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一二○师直属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等。
当时,甘伯伯含笑问:“你在哪个学校读书呀?”我回答:“北京四中。”
“这说明你学习不错。”甘伯伯高兴地点点头,又问:“你是不是也特别爱打乒乓球呀?”
“是。但我们学校里是水泥做的乒乓球台,一下课大家就抢着打,常常排不上队。”
甘伯伯听后呵呵地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又摸着我的脑袋说:“我家里倒有个乒乓球台。你们要愿意玩,就到那里去打乒乓球吧。”
李阿姨听后也含笑点头。
少不更事的我,和一位早就认识甘伯伯、李阿姨的同学,被日益升温的“乒乓球热”驱使,还真的结伴去他们家打过几次乒乓球。
那个俭朴的小四合院,客厅里那几把破旧的藤椅,那间不算很大的过厅,那张不算很新但却很标准的乒乓球台……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有时,甘伯伯、李阿姨恰巧见到我们,也颇有兴致地看我们打一阵乒乓球,偶尔也比划着打几下,总是很谦逊、很平和、很严谨的样子,脸上总挂着微笑,每一句话都是缓缓地、清清楚楚地落到实处。每当这时候,我们打得都格外起劲。
事后,我曾问过父亲:“甘伯伯为啥那么喜欢小孩?”父亲回答:“甘主任和李副检察长由于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没有自己的孩子。据说抗美援朝回国后,不少老同志见到甘主任都非常遗憾地说:‘老甘啊,太遗憾了,你革命几十年,连个孩子也没有啊!李副检察长也经常觉得内疚,曾对他说:‘老甘,趁现在还来得及,你再娶个妻子吧,好给你生个孩子呀!可甘主任回答得非常干脆:‘我要的是爱人,不是孩子!他们虽然没有子女,却用自己的工资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
我想,这两位老前辈,肯定是在把每个少年儿童都当作他们自己的儿女了吧。
令人遗憾和悲痛的是,1964年2月5日,甘伯伯60岁刚过两个月,就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匆匆离开了相依为命30年的妻子李贞和他们共同抚养的20多个烈士遗孤。
当年如火如荼、全民参与的“乒乓球热”早已过去了,我们这代人也都由昔日的“红领巾”成为“银发族”。如今在全国人民都积极参与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日子里,我不禁又回想起当年的往事。
责任编辑贾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