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光
北京2008年奥运会即将拉开帷幕,中华民族举办奥运会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回想起我在两届北京奥申委工作的1600多个日日夜夜,特别是组织和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编制工作的那些难忘而艰辛的日子,我仍很兴奋、激动,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又都浮现在眼前……
申奥工作的重头戏
2000年9月从悉尼奥运会回来后,我们正式投入到编制《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以下简称《申奥报告》)工作中,这是北京申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北京奥申委成立了由刘敬民、于再清、屠铭德、王伟和我组成的《申奥报告》五人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总编室,由我兼主任。
10月的一天晚上,已经10点多了,我们在新侨饭店六楼会议室讨论第四主题“环境与保护”的撰写原则。这是我们与其他申办城市相比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也是编写《申奥报告》中最伤脑筋的问题之一。正当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刘淇同志来了,大家都没有想到。
刘淇同志进来后说:“我知道你们每天都加班,很辛苦,今天是特意来看望大家的,同时参加你们的讨论。《申奥报告》是申办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但《申奥报告》是国际奥委会评估申办城市的主要依据,是国际奥委会委员了解申办城市的主要文件,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必须克服,必须全力以赴把它做好。”接着,他就和我们一起讨论起来,直到11点多才结束。
刘淇同志的到来,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更加感到领导对《申奥报告》的重视。他临走前讲的一番话,更是把对《申奥报告》的要求提高到了极点,他说:“你们总编室的任务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甚至是残酷的,因为时间太紧了。但申奥工作的特点决定,只有一个成功者。所以必须向你们提出明确的要求:我们的《申奥报告》不仅是要达到世界一流,而且是要超一流的,也就是要世界‘第一的,就是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版式、装帧上,都必须超过任何国家,必须‘第一。这是对你们明确的、也是唯一的要求。”
那段时间,我多次感受到领导同志对《申奥报告》的格外重视。在中央申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奥申委主席办公会、奥申委执委会等不同的场合,许多领导都对《申奥报告》的组织编写工作提出过要求。
记得在总编室刚开始工作时,有一天深夜,刘淇同志从国外打电话给我,询问《申奥报告》编制的进展情况,并叮嘱:“关于北京奥运会期间外国记者来京采访的手续问题如何写,要慎重。既要考虑我国的有关规定,也要看到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还要考虑国际奥委会的要求。”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并兼中央申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贾庆林同志对《申奥报告》更是高度重视,他经常亲自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对策并提出明确要求。
2000年11月15日上午9时30分,在北京市委第三会议室召开了由有关部委领导同志组成的中央申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了我关于《申奥报告》的工作汇报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后,大家进行了讨论。最后,贾庆林同志说:“《申奥报告》是我们申办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的唯一正式的综合性文件,是反映北京乃至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百科全书,是国际奥委会评估申奥城市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要用更加开放的思路,充分发挥北京人才荟萃的优势,集思广益,精益求精,进一步将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各项工作做好。”
还有一次,在新侨饭店六楼会议室,庆林同志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会议桌是一个大的椭圆形,在其他领导发言时,庆林同志离开了自己的座位,走到了我的身后,拍了拍我的肩膀,递过来一叠稿纸,轻声地说:“大光同志,这是我修改的《申奥报告》中的一部分,不一定完全按照我写的办,仅供你们参考。”
我立刻接了过来,没想到庆林同志会将亲自动手修改的稿子直接给我。我马上翻看了一遍,看得出来,这是庆林同志经过认真思考后的修改。我很高兴,也很感动,这充分说明庆林同志对《申奥报告》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出对总编室和我的工作的最大鼓励和信任。
我当时想,没有理由不全心全意、废寝忘食地工作,必须交出一份让全国人民都满意的、能够打动国际奥委会、打动世界的最高水平的答卷。
集体的智慧
《申奥报告》总编室的人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参加《申奥报告》编写的所有人员都在这个过程中,经受了一次心理、生理、精神上的锻炼和考验。
那些日子,新侨饭店六楼热闹非凡。除了奥申委的工作人员外,还有许多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在申奥这个旗帜下,为了一个伟大目标,聚集在这里,共同奋斗,无私奉献,为了《申奥报告》展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攻坚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来了,他们和奥申委的同志并肩战斗,夜里一起加班,一起到制版公司反复核对每一个字母、每一个标点符号。他们身上的那种高级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和认真的态度,给奥申委带来了一股爱学习、爱钻研的好学风。同时,奥申委同志们刻苦工作的精神也极大地感染了他们。
法语教授庄元泳先生带着年轻教师和他的研究生们把《申奥报告》的法文翻译当作最重要的任务和最好的实践教材,每天在会议室里工作到很晚。
王春丽教授在2001年5月31日召开的《申奥报告》总结会上流着眼泪激动地说:“在我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从来没有哪一本书稿像《申奥报告》这样让我感到如此沉重;从来没有哪一部作品的编辑过程像编制《申奥报告》这样令我如此难忘;从来没有哪一部书稿的作者像奥申委《申奥报告》编制工作组织者和审定者的工作这样令我感动。我亲眼目睹了奥申委领导和同志们多少个夜晚彻夜无眠;有的人病了,打完吊瓶,马上又投入工作;有的人家里孩子发高烧39度也顾不上回家看望。他们没有加班费,没有绩效奖,没有作者的头衔。他们是完全无私忘我地拼命工作。为了编制《申奥报告》,他们透支了健康,预支了生命。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希望。人的一生总有些人与时光让人终生难忘,对我来说,参加《申奥报告》编制工作的经历将在我心中永驻,奥申委的领导和同志们也将成为永远激励我的榜样。”
——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副社长朱国华来了,作为《申奥报告》出版单位的代表,老朱几乎每天都来新侨饭店,和总编室的同志一起研究、探讨,一起睡在办公室,夜里饿了一起去吃一碗牛肉面。到后期排版阶段,我们经常一起夜里到各排版公司检查工作,饿了就随便在街上买点东西吃,到天亮才回到新侨饭店,又接着上班了。申奥成功后的第二年,他得了骨癌,锯掉了一条腿。2006年的一天,他突然永远离开了我们。
——已退休的原国家体委宣传司司长吴重远,新华社、《工人日报》退休的著名老编辑王元敬、何礼荪等老专家不顾年老体弱也来了。他们都是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编写《申奥报告》的参与者,吴先生是上次奥申
委的宣传部部长。这次他们主动要求来帮忙。但不幸的是,2000年11月在《申奥报告》撰写期间,一次我们在宽沟会议中心集中讨论《申奥报告》,由于多日来的劳累,有一天中午吃饭时,吴先生突然感到不适,我马上派人用车把他送回城里到天坛医院,经检查是脑溢血,立刻住院了。后来出院就坐上了轮椅。对此,我一直感到内疚,是我同意请他来帮助工作的,老人是累坏的。
——魏纪中、楼大鹏两位体育专家,他们是英、法文统稿的主要人员。虽然也年事已高,但他们的干劲特别是他们的才华是一般人比不上的。《申奥报告》英、法文校对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比较难的一个程序。因为英文是根据中文翻译的,法文也是根据中文翻译的。但英文专家不懂法文,法文专家不懂英文,而法文翻译相对比较规范,英文翻译相对比较灵活。所以,英、法翻译就像是两条道上跑的车,各走各的。为了规范,避免英、法文出现较大差异,需要有既懂英文又懂法文的专家进行一次“并轨”。但在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外文出版单位等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才。最后,这个任务就落在魏、楼他们二人身上。那些天,为了赶时间,每天晚上他们和我们一起加班。有时候加班到深夜,他们也不让送,总是共同打一辆出租车走。
电视主持人元元来了;北京理想设计艺术公司的艺术家们在邵新的带领下来了;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何曼玲女士来了,她被奥申委工作人员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所感动,看到总编室的人员眼睛红红的,到下午2点还没吃午饭,就到外边买来热气腾腾的包子……
那段时间,在北京奥申委里还活跃着一支黄头发、蓝眼睛、高鼻子的队伍,每天在新侨饭店六楼和我们一起并肩战斗。他们和我们一样,每天早早来上班,下午经常加班到很晚,和我们一起研究讨论,一起工作,中午一起到新侨饭店地下室的职工餐厅吃工作餐。还有一些口音怪怪的、说不好中国话的“中国人”常引起大家的注意,他们大都是来自海外的华人专家和志愿者。他们每天早上从北京的四面八方来到崇文门路口,走进新侨饭店六楼,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印制中的插曲
经过多次的研究、讨论、修改,最终定稿,奥申委执委会一致通过了《申奥报告》的装帧设计方案。《申奥报告》的装帧设计,汲取中国古代书籍设计的精华,封面颜色为中国传统的“宫墙红”,采用淡黄色再生纸印刷,体现“绿色奥运”的现代环保意识。
2001年1月9日,这项跨世纪的工作到了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印制。这时,距离国际奥委会规定的提交《申奥报告》的截止时间只有8天。
这天下午6时,我带领由15位英法文专家、出版设计专家和奥申委工作人员组成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监制小组,登上了北京飞往深圳的航班。
晚8时40分,飞机抵达深圳,我们直奔深圳雅昌彩印公司。在深圳的那几天,是我们编制《申奥报告》工作的最后一个战役,也是最紧张、最辛苦的战役之一。
当晚,我们的工作是对菲林(即胶片)做最后的检查,发现有划痕的,就立即由工作人员进行修复。全部检查完,天已经亮了。然后开始校对蓝纸,这是开印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在校对第三卷时,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序言的英文标题里多了一个单词“AND”,按照国际奥委会《申奥报告撰写手册》的要求,此处应该是逗号。大家一致认为,要确保《申奥报告》的高质量,哪怕一个标点符号,也要纠正过来。全部工作完成,天又黑了。
10日晚,《申奥报告》正式开印。事先在每个环节上都做了周密的准备,包括可能出现的停水、停电,机器会不会出毛病,材料问题等都做好了应对措施。深圳雅昌彩印公司专门成立了以董事长万捷为组长的印制工作小组。
没想到还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11日凌晨4时,印制车间工人在检查原料纸张时,发现有4000张纸的颜色不符合要求。《申奥报告》用的是美国的再生纸,是从香港定购的。我立刻找来朱国华,请他马上与香港联系,用最快的速度调来4000张同样型号、同样颜色的纸。在事情办理过程中,深圳海关特事特办,一刻也没耽误。
13日下午,《申奥报告》印制、装订完成,雅昌公司专门为《申奥报告》设计了精美的函套和包装纸箱。一切就绪,举行了交接仪式。我代表北京奥申委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印刷交接清单上郑重签字。
庞大的系统工程
完成后的《申奥报告》分为三卷,使用英、法两种文字,共有各种图片、表格683个,全书共近600页,英、法各20多万字,全面展示了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条件与能力,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反映新北京的百科全书。
组织编制《申奥报告》,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参与人数、涉及范围等方面,无疑是申奥中的最大战役之一。其涉及的部门、单位达150多个,从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到国家各有关部委、国务院各直属机构;从北京市政府及各部门、各区县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及各直属单位,到各有关省市人民政府;从各有关高等院校、新闻单位、科研单位,到有关公司、机场……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仅直接参加起草的人员就达260多人;参加有关工作的人员达数千人。上自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下至有关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都在《申奥报告》中凝结了辛勤的汗水。
为了便于协调和科学管理,我们编制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编制工作计划网络图》,用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按照18个专题的内容进行分工,由奥申委各部门分工负责,作为各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同时,把参加《申奥报告》编制工作的人员和参与《申奥报告》工作的社会有关部门、单位进行组合,由奥申委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总编室协调、组织、把关,各部门分头组织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序的系统组织结构。
这部“百科全书”从正式开始编撰到完成,总共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在这仅10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创造了申奥史上的一个奇迹,谱写了一部申奥中大兵团协同作战的交响乐。
亮相瑞士洛桑
2001年1月16日下午,受北京奥申委委托,带着大家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孕育的成果,我和秘书长王伟等同志踏上瑞士洛桑的路途。
1月17日上午10时整,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们来到国际奥委会总部二楼执委会会议厅。国际奥委会候选城市关系部主任杰奎琳·布拉特女士代表萨马兰奇主席热情地接待我们。
当她从我手中接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放在桌子上,轻轻打开包装,露出《申奥报告》的封面后,我看到她第一眼看到“宫墙红”时那种惊喜的表情和眼神。杰奎琳·布拉特连声说着:“Very good!Very beautiful!”她对《申奥报告》独具风格的装帧设计和版式颇为赞叹,并一直拿在手里不时翻看。整个交接仪式始终充满着友好和愉快的气氛。我们胜利完成了任务。
我深深体会到,《申奥报告》不仅是用手“写”出来的,而且是用脑“策划”出来的,更是无数人用心血“编织”出来的。
2001年7月23日,奥申委领导在庆祝北京申奥成功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是这样评价我们的工作的:
《申奥报告》是国际奥委会委员评判申办城市的重要依据,包括经济、法律、文化、环保、财政、交通、医疗、安保、保证书等18个方面的内容。在时间紧、任务量大、要求高的情况下,我们组织国内外大量专家,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了这份对申奥至关重要的报告。
责任编辑王文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