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贵
设想萌发学成归国
中国共产党建立自己独立领导的武装的设想,早在党的初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就有了,一些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解放运动的实践中,日益感到建立一支以共产党人为骨干的,并由党指挥的军队,以保障工农解放和革命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22年12月,周恩来在由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创刊的理论刊物——《少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论述了这样的观点。他说:“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
1924年,在国共两党的合作下,以广东为根据地的国内革命运动发展得很快,急需大批干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根据这个情况,决定选送回国干部。这批回国干部中有周恩来、聂荣臻、李富春、邓小平、傅钟、刘伯庄、周子君、罗振声等人,周恩来的动身时间是1924年7月下旬。
欧洲,周恩来在这里度过了四年,是从22岁到26岁的四年。这四年,他从一个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学生,变成了一个对马克思主义有相当研究的共产党人,一个走向成熟的职业革命家了。这正如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委会给团中央写的一份报告上对他的评语:
“周恩来,浙江,年二十六,诚恳温和,活动能力富足,说话动听,作文敏捷,对主义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无产阶级化。英文较好,法文、德文也可以看书看报。本区成立的发起人,他是其中的一个。曾任本区三届执行委员,热心耐苦,成绩显著。”
局势复杂激流暗涌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8月底周恩来回到了香港。他在国外的四年,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共合作实现后,广东已成为全国人民希望所系的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成为事实上的革命政府。苏联顾问鲍罗廷被孙中山聘为国民党组织训练员,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全国的革命青年纷纷涌向广州,这里的工人和农民运动获得了国内其他地方难以得到的合法权利,正在蓬勃向前发展。广州街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红色的革命标语,遇到高呼革命口号的游行群众,这使初到广州的入耳目一新。
但是,你若细细观察,也不难发现,这里的政治风云也暗藏着险恶、危机。孙中山所领导的大元帅府,能管辖的地区就是珠江三角洲和粤汉铁路从广州到韶关的一段,约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一。富庶的东江流域控制在背叛了孙中山的陈炯明手里,广东的西南部控制在陈炯明的旧部邓本殷手中。孙中山依靠着杨希闵部滇军和刘震寰部桂军的支持,才把陈炯明驱出广州的。杨、刘虽然挂着孙中山的招牌,但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军阀部队。他们盘踞在广州市区,各自为政地向当地百姓收税,横征暴敛,为非作歹,激起了人民极大的愤慨。气得孙中山沉痛地对他们说:“你们打着我的招牌,却在蹂躏我的家乡!”
商团肆虐组织薄弱
更加严重的是商团问题。商团是民国初年,因地方混乱,当局允许商人置购枪械自卫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广州市区有12000多人,全省近5万人。他们的首领是美国汇丰银行置办、广州商会会长陈廉伯。在美帝国的支持下,商团正在密谋用武力推翻孙中山政府。1924年8月,他们准备将1万多支枪、400多万发子弹偷偷运进广州。孙中山得知后,下令将这批枪弹全部扣留,商团立即宣布罢市。这时孙中山指挥的部队已开往粤北,进行反对当时统治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的北伐战争。社会上,到处流传着“商团要暴动,陈炯明要打回广州来”的消息。杨希闵、刘震寰的态度也十分暧昧,好像这样的突发事变随时可能发生,笼罩在广州上空的政治气氛异常紧张,这就是周恩来到达广州时面对的现实情况。
商团是当时对广东革命政府威胁最大的敌人,如不铲除这个心腹之患,革命政权是巩固不了的。但国民党内部有不少人幻想同商团实行和缓与妥协。周恩来一到广州,就对这个问题极为关心。他借纪念《辛丑条约》签署23周年之机,于9月7日写的文章中说:
“中国民族既与帝国主义不两立了,我们便当将帝国主义敌人认清,不容有丝毫和缓和妥协的希冀存在我们的心理中。”“国民革命的涵义有二:一联国际无产阶级及弱小民族作反帝国主义的进攻;一联国内被压迫民众作推翻帝国主义走狗之中国军阀的革命。前者应勿忘苏俄是我们弱小民族的好友;后者应切记阻碍革命发展的一切势力,都是帝国主义直接、间接的御用人(如陈廉伯之流的买办阶级等)。这是‘九七纪念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义。”
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的13周年,当时也称“国庆”。广州人民在观音山下公园举行庆祝大会,到会有30多个团体,约三四万人。周恩来以广东民族解放协会代表的名义,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商人团结起来:“复活辛亥革命的精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南北军阀!打倒一切反革命派!全场的革命群众啊!我们团结起来冲出公园去向反革命派作示威运动!”
下午,当游行群众行进到太平路至西濠口之间时,同全副武装的商团相遇,商团突然向徒手行进的人群射出排枪,打死20多人,打伤100多人。油业工人黄驹中枪而死,又被商团残忍地剖腹示众。接着,商团又逮捕了许多工农群众,进行拷打,并派出分队在广州街道上武装巡行,强迫商店罢市,对广东革命政府进行威胁,恐怖的局面持续了四天。
远在韶关督师北伐的孙中山听到消息后,决定成立革命委员会。从北伐军中抽调一部分军队回师广州,讨伐商团的叛乱。并让廖仲恺以广东省长的名义张贴布告,解散商团。商团的团员大多数是当地的纨绔子弟,平时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真正打起仗来,没有什么战斗力。不堪一击。原来抱着观望态度的杨希闵部,看出商团的败局已定,也随着回师的警卫军和粤军第二师,参加了对商团的作战,经过一夜激战,商团全部缴械。
商团的叛乱被打了下去,但广东革命政权内部的危机依然严重存在。周恩来对这点看得很清楚。他于10月30日著文说:“从广东政府实际工作上看出,广东政府是在受南方军阀的挟持,常常向帝国主义英吉利、洋行买办及一切反革命派表示退让,并且常常有压迫工人、农民解放运动的事实出现……希望明达而革命的国民党人都要认定国民党当前急务是‘肃清内部,界限便是革命与反革命。”
广东已是全国革命中心,但中共党组织的状况与所应该担负的任务很不相当。它的负责人谭平山在国民党组织部工作,对其他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顾及;在广州的共产党员有20人左右,大多数也随谭平山在国民党组织部工作;党在广东原先设有区委,但由于它的实际工作只限于广州市,就于1923年12月取消了,只保留了一个广州地委,力量既薄弱又涣散。
192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重建广东区委,由周恩来担任委员长,并兼宣传部部长。广东区委的工作范围,不只是广东一省,还负责领导广西、厦门、香港
等地党的工作。
条件成熟小试牛刀
周恩来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干了三个月,完成了两件重要工作。一是支持孙中山北上。这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得十分激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扣了北洋政府总统、直系军阀曹锟,欢迎孙中山北上。而周恩来则从全国革命形势出发,赞成北上。后来事实证明,孙中山北上,扩大了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周恩来的主张是正确的。
另一件事是,周恩来认为,成立一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共两党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国民党主要被左派控制;苏联顾问鲍罗廷深得孙中山信任,手握重权;国民党内受孙中山影响,对共产党人十分尊敬;黄埔军校师生中有大量中共党员。于是他起草了一个报告,呈报中共中央。
周恩来早已看上了停放在孙中山大元帅府里的那几辆铁甲车。他打算以这几辆铁甲车为基础,建立一支铁甲车队,名字挂在大元帅府下,取名为“建国陆海军大元帅铁甲车队”,将调动、指挥大权控制在两广区委手中。
廖仲恺从中支持和协调,孙中山同意了周恩来的建议,并当即写了一个手令:“着周恩来回去全权筹备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事。孙文。”
在孙中山、廖仲恺的大力支持下,周恩来先后从黄埔军校调来徐成章为铁甲车队队长,一期毕业生周士第为副队长,廖乾吾为党代表,三人均为共产党员。这个队只有150人,相当于一个连的规模。
铁甲车队成立不久就开赴海陆丰,支持澎湃的武装。接着,在第一次东征中,平定了滇系军阀杨希闵、桂系军阀刘震寰;省港大罢工时,他们封锁香港,支持罢工;第二次对陈炯明的东征中,他们英勇善战,屡建战功,发挥了巨大作用。
准备停当军团初成
随着革命的胜利发展,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也加紧了对广东革命政府的破坏。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右派指使凶手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杀害了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之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出现了多方面的摩擦。面对这样的现实,周恩来关于中共建军的思想越发强烈了起来。他想出了一个极为巧妙的方法,说服各军,把中共建立的部队,插进国民革命军的序列中,在作战上暂听国民革命军的调遣与指挥。
这一想法确定下来后,他又分析了当时各军的情况:第一军由蒋介石兼任军长,蒋是不会允许“军中有军”的;第二、三军是由湘赣军队改编的,不便“发展”;第四军是由粤军一师发展起来的,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受老首长邓仲元的影响,思想进步,赞成共产党反帝、反封、反军阀的主张,也赞成国共双方合作,愿意支持工农运动,进行国民革命,加上副军长陈可钰、十二师师长张发奎等人曾是叶挺的同学或同事,推荐曾在一师工作过的叶挺回去当团长,是比较容易通过的。
经过周恩来、叶挺等人多方活动,终于取得了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在第四军内部建立一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革命武装,编制序列为张发奎的第十二师。张发奎与周恩来关系很好,他满口答应,绝不干涉该团的人事和训练,一切由中共自便。
1925年11月,周恩来以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从黄埔军校抽调了部分人员为骨干,在广东省肇庆建立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缺额兵源由从广东、广西、湖南招募的一些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补充。任命叶挺为团长,关济民为参谋长。下辖三个营和重机枪、侦察、通信、特务、运输、担架等直属连排,全团约2000人。原铁甲车队编为一营,周士第任营长,贺声洋任第二营长,杨宁任第三营长。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四团刚成立时,全团有共产党员20人左右,建立了党支部。该团团营两级干部全是共产党员。下属的第一、二、三、四、六、九连连长也都是共产党员。该团名义上属第四军建制,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一支革命武装。中共广东区委掌握着各级干部的任命、调动以及兵员的补充大权。1926年1月,第四军整编,将三十四团改名为第四军独立团。
建设铁军威名远扬
周恩来同志非常关心独立团的成长与建设。1926年5月1日,叶挺率领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从肇庆、新会出发,开赴湖南前线。经过广州时,周恩来在叶挺的家里,召集全团连以上党员干部开会,向他们讲了国内外形势,北伐的有利条件,湖南、湖北的工人、农民、学生运动的情况,唐生智部及广东各军的情况,说明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遣队的任务,并且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1.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
2.注意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3.注意统一战线工作,很好地与友军团结;
4.作战要勇敢,要有牺牲精神,要能吃苦耐劳;
5.要起先锋作用、模范作用、骨干作用。
周恩来还说,“现在有些军队都不愿意派部队先出去,只要你们打了胜仗,他们就会跟上来”,他用“饮马长江”四个字鼓励大家,临走时,他跟同志们一一握手,并说:“武汉见面!”
独立团党支部决定,把周恩来的指示分别在党内和党外,干部和战士中进行普遍地传达、讨论,把指示作为从广州出发到湖南行军中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利用行军休息和宿营后的时间进行讨论。这个讨论,对独立团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独立团离开广州后,首站碌田,长驱泗汾、醴陵、平江,血战汀泗桥,直指武昌城下,所向披靡,敌军闻风丧胆,友军赞叹不已。第四军独立团因赫赫战绩而博得了“铁军”的盛誉。
北伐开始队伍完善
不出周恩来所料,在叶挺独立团的带动和影响下,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阅兵典礼,于1926年7月9日在广州隆重举行。各路大军在“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雄壮歌声中出师北伐,首先讨伐了盘踞在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在各地群众的热烈响应下,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了。
北伐战争开始后,广东区委军委负责人周恩来派聂荣臻为军委特派员,到北伐军中作联络工作,任务是向带兵的共产党员传达中央和军委的指示,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或反映给军委,并沟通军队同地方党组织的关系。叶挺独立团占领浏阳后,许继慎(黄埔一期毕业生,共产党员)等三十多名营、连、排干部也从广州被派到独立团工作。广州来的指示信说:“革命形势的发展可能很快,你们的战斗任务更加繁重了,要争取在独立团内增设一个特别大队和一个补充营。”叶挺立即执行了这个指示,在湖南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很快招足了新兵,配备了干部,把特别大队和补充营建立了起来。
9月,北伐军在围攻武汉的同时,分兵向江西进发,讨伐控制东南五省的另一个军阀孙传芳。广东区委军委又决定:在开往江西的军队中成立军事的党团,制订组织大纲,并规定地方的政治问题应当受当地党委的指导。这些大量的工作,都是由周恩来主持下的广东区委军委进行的。
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扩编,叶挺独立团改编为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叶挺调任第二十五师副师长,并从原来的独立团抽调骨干组建了该师第七十五团。叶挺升任第二十四师师长后,又从第七十三团抽调人员作为第二十四师骨干。
1927年8月,以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组成的这几支部队,都参加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来源之一。
所以朱德同志曾高度评价这支队伍,指出没有这支队伍、没有周恩来等同志的努力,“就不能有南昌、秋收、广州、湖南等起义”,并强调这支武装之所以有这样的力量,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军队中有党的组织,二是有政治教育,三是有湖南、江西两省广大农民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责任编辑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