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银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推拿科,河南郑州 450000
失眠指的是患者入睡困难、睡眠深度不足、睡眠维持困难引起睡眠时间与质量无法满足患者正常生理需求的主观体验。在我国中医中,失眠又被称为不寐。该病的病机较多,其中较为常见的病机为脾胃不和型失眠。西医治疗失眠常给予镇静催眠药物,该药虽然能让患者肌肉放松并安然入睡,但容易导致患者次日全身乏力,此外该药还会导致患者成瘾,且易导致患者复发。对于脾胃不和型失眠的治疗,必须要调节患者脾胃功能,应用针灸配合推拿等中医治疗方式能够从病机入手治疗该病[1]。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脾胃不合型失眠患者38例,探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该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脾胃不合型失眠患者38例。患者经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确诊为失眠症,又经《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确诊为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主要表现为失眠、易醒、少觉、便秘、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舌苔黄腻、脉弦滑数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该次研究得到该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的一致同意。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②存在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患者;③存在心肺肝肾脑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④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⑤近期服用镇静安眠药患者。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9例。观察组男10例,女9例,年龄为32~64 岁,平均年龄为(41.5±3.8)岁,病程为 10 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2.1±0.4)年;对照组男 11例,女 8例,年龄为 31~63 岁,平均年龄为(41.6±3.7)岁,病程为 9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2.0±0.5)年。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病程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健康宣教、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防止情绪波动;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病房;嘱咐患者不可饮用咖啡与浓茶,禁止患者睡前做剧烈运动。
对照组给予针刺疗法。取患者百会穴、安眠穴、照海穴、申脉穴、头维穴与风池穴。慢速捻转进针,对百会穴、照海穴与申脉穴等选用1寸针,保持刺入深入为0.5~0.8寸,将针留置30 min。观察组给予针灸法与推拿法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就针灸而言,观察组需要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上两侧足三里穴位,以达到健和脾胃的效果,保持慢速捻转进针,对百会穴、照海穴与申脉穴等应用1寸针,保持刺入深度在0.5~0.8寸之间,留置时间为30 min。对足三里穴位给予2寸针,保持刺入深度为1.2~1.5寸长度,保证留置时间为30 min。
就推拿而言。①头部推拿保持推拿手法为一指禅推、扫散、按揉、抹、拿等。先用一指禅推从印堂推导神庭,共5~7个回合;之后用双手抹从印堂到沿眼眶,共5~7个回合;再用手指按揉手法对印堂穴、太阳穴、百会穴、神庭穴、四神聪穴、鱼腰穴等进行2 min的按揉;最后对头部两侧进行各20次的扫散手法,再分别用拿法对颈肩井穴、风池穴与五经穴等进行30 min的推拿。②腹背部推拿患者先取仰卧位,保持先顺时针再逆时针的手法对患者进行3 min左右的摩腹,再对气海穴、关元穴与中脘穴进行各2 min左右的按揉;患者再取俯卧位,用滚法治疗患者背部,将脾俞穴、肾俞穴、肝俞穴、命门等作为重点滚法治疗区域,保持时间为5 min;用掌推法沿着脊柱从背部往下推到腰骶部,保证反复操作5~7遍。
①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睡眠时间能达到每日6 h以上,深度睡眠且次日精力充沛,状态能延续到半年以上;显效:患者睡眠时间能达到每日4~6 h,睡眠深度显著提升,偶尔出现不寐情况,次日萎靡的状态显著减少;有效:患者睡眠时间有所提升,每日不超过3 h;无效:患者失眠程度无改善趋势,或有加重迹象。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②治疗前后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来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包括19个自评与5个他评条目,第19个自评条目与5个他评条目不计分。该评分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安眠药物等7个部分,每个成分共4个选项,按0~3分计分,总分21分,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③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机能、情感健康、精神健康与躯体疼痛4个方面,每方面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该次研究取四项平均值。
该次研究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 χ2检验,分别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半年后复发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半年复发率对比[n(%)]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较高,PSQI评分显著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失眠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次日精神萎靡等,长此以往,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针对失眠的治疗,若一味给予镇静催眠治疗,仅能满足一时的睡意,很容易出现次日全身乏力、药物依赖性、失眠复发等情况[4]。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注:*表示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PSQ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19)对照组(n=19)t值P值15.8±2.9 15.7±2.8 0.108 0.915(5.3±0.5)*(7.9±0.8)*12.013 0.000 47.2±3.8 46.9±3.9 0.240 0.812(76.2±5.6)*(60.3±4.7)*9.480 0.000
祖国中医讲究对症治疗,即从病因入手,虚实结合,标本兼治疗。脾胃不和是失眠的主要病机,患者常抽烟酗酒、多饮多食,导致食积内扰,并出现脾胃升降失常情况,即胃不和。患者胃不和则卧不安,因此针对脾胃不和型失眠必须要从脾胃调和方面入手[5]。传统中医治疗失眠主要从镇静安神、醒脑开窍、益气养血方面入手,因此治疗脾胃不合型失眠应该从原有的基础上给予针灸穴位与按摩手法治疗。通过对脾胃不和的穴位下针,再给予调节脾胃的推拿手法,保证在安神宁心的基础上达到调理脾胃与健脾益气的效果。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较高,半年复发率与PSQI评分显著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因为针刺足三里能健和脾胃,推拿肾俞穴等能够健脾养心、扶正祛邪、疏中焦气机、补充中气、行气散滞等。针灸与推拿共同应用能够激发胃经经络之气,疏通经络并调和脾胃,让胃气升降有序,阴阳调和、心肾交和后睡眠自然能安[6]。
综上所述,针对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给予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疗效与预后理想,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睡眠质量,而且还能降低患者半年复发率,临床上应用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