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照宇六盘水市中医医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英文简称LEDVT,是一种归属于血栓类且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栓塞后综合征是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而在面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时,若不及时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则极有可能导致肺栓塞以及患肢坏死,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栓子脱落,同时,在患者术后、分娩以及出现脑血管意外都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为此,该文就在2015年1月—2017年10月从该院随机选取50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了采用小剂量尿激酶但应用不同的给药途径所取得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从该院随机选取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介于46~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2.2)岁;而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介于47~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2)岁;临床表现可分为患肢肿胀、较健肢大腿增粗、小腿增粗、伴有疼痛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在对照组中采用非患肢浅静脉给药,而在观察组中则采用患肢浅静脉给药。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前,均采用的常规的溶栓护理措施,同时,对溶栓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告知。而在溶栓的过程中,也应该对静脉通道进行有效的保持,并做好并发症以及健康宣教工作。尿激酶的注射量为20万U,并进行低分子肝素钙0.3 mL的皮下注射,且每12 h进行1次药物的注射,一共进行7 d的注射,而在注射的第4天中,进行华法林抗凝的口服,持续6个月[2]。
运用SPSS 18.0统计学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完成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愈率
近几年来,通过对深静脉血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速缓慢[3]。在神经内科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群体中,通常都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情况,而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患者如果长期卧床、护理不当或患者肢体制动时间过长,都有可能直接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而在面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时,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抗凝、溶栓、手术等,其中,溶栓是最为主要的治疗措施。而尿激酶作为一种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药物,可起到催化裂解纤溶酶,促使其形成纤溶酶的药物,而纤溶酶不仅可降解纤维蛋白凝块,而且可对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起到的降解的作用,最终达到溶栓的目的[4]。
过去,在面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时,一般采用尿激酶时运用非患肢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所以这也就导致尿激酶在到达深静脉血栓部位时的时间较长,并且当尿激酶到达患肢时,其有效浓度也较低,进而也就对治疗效果产生了影响[5]。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采用尿激酶的过程中经患肢浅静脉给药,可初始尿激酶直接作用于血栓表便或远端淤血部位,采用该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在缩短了尿激酶到达患处时间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尿激酶的有效浓度,相较于非患肢静脉给药,患肢静脉给药的有效率和痊愈率均较高,而从该文的研究结果也可看出,在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完成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依据该文的研究结果也可看出,在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只在输注部位的局部出现渗漏皮下出血或浮肿的情况,而在对输注部位进行更换的情况下,则未发现局部出血的情况,同时,通过对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查发现,也未发现异常的情况。所以并未采取特殊必要的处理措施由此可见,采用小剂量的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是极具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然而,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过程中,因为极易出现小栓子脱落的情况,所以极易导致急性肺栓塞的情况,所以要叮嘱患者不要吸烟或用力排便,并相应指导患者进行低盐低脂的饮食,在日常生活中,也禁止对患肢进行按摩或挤压,最大程度的避免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情况。
综上所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小剂量尿激酶并经过患肢浅静脉给药,其治疗效果明显,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并发症进行严密观察,并在溶栓前、中、后期中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也可起对治疗效果进行提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