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张玉琴
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
作为骨科门诊常见病,足底筋膜炎又称为跟痛综合征、慢性足跟疼痛。这是由于足弓结构与生物力学异常所导致的足底筋膜反复微损伤,甚至造成退变,进而引起足跟部疼痛。患者通常在休息后行走或晨起下地时足跟痛比较明显,在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连续或剧烈活动后容易再次疼痛。足底筋膜跟骨的起点、跟骨内侧结节处均是疼痛的主要部位[1]。西医疗法有多种,包括口服抗炎药、局部激素封闭、物理治疗、牵伸与矫形装置治疗等方法。但基本只能缓解疼痛,而无法彻底治愈,病情经常反复,极大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为此,急需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解除身心痛苦。中医在治疗此病方面有一定优势,为此,该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该院治疗的足底筋膜炎患者60例,探讨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疗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对象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7~65岁;平均为(46.5±7.2)岁;病程 1~26 个月,平均为(10.2±2.4)个月;单侧足跟痛12例,双侧足跟痛18例。观察组男17 例,女 13 例;年龄 35~68 岁;平均(46.8±6.9)岁;病程 1~29 个月,平均为(10.6±2.5)个月;单侧足跟痛 10例,双侧足跟痛20例。对比组间资料,发现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年龄 20~70 岁;②B 超或 MRI检查显示跖腱膜变厚,出现水肿;③晨起足跟落地时有疼痛感,或久坐起身时跟骨内侧结节与跖腱膜起点2~3 cm部位存在明显压痛;④同意参与该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2]。
(2)排除标准:①治疗前6周内接受过相关治疗的患者;②扁平足等足部结构异常者;③坐骨神经痛、局部神经压迫的患者;④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其它严重内科疾病者,骨质疏松严重者;⑤妊娠患者、治疗部位感染、骨折、肿瘤、皮损者;⑥治疗依从性差或不愿配合者。
(1)对照组:单纯温针灸治疗,取仰卧位,选取太溪、然谷、阿是穴、昆仑、丘墟等穴位,对其常规消毒,用0.3 mm×0.5 mm大小的细针从上述穴位垂直进针(或斜45°进针)。待得气后,将2 cm长艾条置于针尾,点燃艾条加热。当艾柱燃尽,针身余温消退后才能起针。全部针刺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为避免艾灸时灰烬掉落烫伤皮肤,应将纱布覆盖在皮肤上。起针后,适当按压皮肤以起到止血作用。
(2)观察组:采用温针灸与中药熏洗治疗,温针灸疗法参照对照组,中药熏洗方法如下:方剂为自拟四物四藤汤,药物包括鸡血藤、络石藤、宽筋藤、海风藤各 15 g,当归、川芎各 10 g,白芍、熟地黄各 15 g,桂枝10 g,甘草6 g。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加水煎煮,煮沸后改文火煎煮15 min。然后,将药汁倒入盆中,并加入白酒适量,搅匀后熏蒸双足。等到水温降到40℃左右,将双足放入盆中浸泡。待水温变凉时取出,一般每次浸泡20~30 min。在熏洗过程中要控制好水温,避免烫伤。两组均为1次/d,持续治疗10 d,10 d为1个疗程,暂停3 d后继续治疗1个疗程,共2个疗程。
VAS评分、3个月复发率、治疗总有效率。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情况,分数范围0~80分。①≤20分表示无痛;②21~40分表示轻度疼痛;③41~60分表示中度疼痛;④61~80分表示重度疼痛[3]。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情况。
临床治疗效果根据 《中医骨伤科辨病专方手册》进行评估。①显效:足部疼痛、肿胀等情况基本消失,足底痛点消失,行走没有困难;②有效:足部疼痛、肿胀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足底痛点基本消失,行走基本无困难;③无效:疼痛、肿胀等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加重,行走困难[1]。
该次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对比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并用[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n(%)]
治疗前,观察组 VAS 评分为(8.2±2.3)分,对照组为(7.4±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 VAS 评分为(2.4±2.2)分,对照组为(4.9±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10.0%;对照组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23.3%。可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足底筋膜炎作为骨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老年人、女性、肥胖者。此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认为与BMI值增高、长期站立、行走过程中足内转、扁平足、年龄增大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会引起内侧纵弓的趾筋膜受到牵伸,逐渐引起慢性无菌性炎症损伤、轻微撕裂,从而表现为疼痛[4]。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方法治疗此病,主要为保守治疗,如按摩、推拿、热疗、局部冰敷、非类固醇类消炎药、牵伸与矫形治疗,冲击波治疗、局部封闭治疗等。若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中医将足底筋膜炎归为“伤筋”“筋痹”范畴,又称为“足更痛”“踵痛”。发病机理是由于年老体虚、肾精不足,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侵袭筋脉等原因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筋脉痹阻,不通则痛。同时,由于气血不畅筋脉得不到濡养,不荣则痛,是为筋痹[5]。治疗关键在于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止痛、除湿通痹、祛风散寒。该次研究自拟四物四藤汤用于熏洗治疗,以四物汤为基本方,通过补血养血达到滋养经脉、柔荣筋肉的目的。其中,熟地能够养血滋阴,补精益髓;川芎不仅能活血行气,而且能祛风止痛;当归是补血活血的常用药,还能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四藤”具有活血化瘀,散结理气、通络止痛的效果。桂枝具有温经通脉的效果,白芍与甘草配伍能够酸甘化阴,收敛柔筋止痛。诸药合用,可起到补血养血、活血散瘀、通络止痛的作用。中药熏洗借助热力与药力的双向作用,让“皮肤吃药”。含有药液的热蒸汽经过熏蒸透过人体肌肤,让机体发汗,药物经毛孔渗入体内,可将聚集在关节、经络、骨骱上的瘀血、痰浊等病邪从毛孔透出体外。同时,药借热力,热助药力,共同促使经络通畅,调节脏腑,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平衡阴阳。
太溪属于肾经上的原穴,昆仑位于膀胱经,二者互为表里,可起到补肾强筋骨,活血通络的作用。针刺然谷、阿是等穴位可直指病所。主穴配伍可起到柔筋止痛、活血通络、补益肝肾的目的。现代医学证实,针刺上述穴位可有效改善足底筋膜组织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并能松解粘连,改善挛缩,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另有研究显示,针刺配合艾条雀啄灸法效果明显好于单纯针刺,通过针灸并用能够有效促进足底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痉挛,松解粘连,消除无菌炎症。
该次研究显示将温针灸与中药熏洗联合用于足底筋膜炎治疗效果明显,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治疗。无论是治疗总有效率,还是VAS疼痛评分,3个月后复发率等,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温针灸与中药熏洗治疗足底筋膜炎效果确切,安全可靠,简单易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