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2018-08-17 06:57陈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骨板经皮肢体

陈远

乐东黎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海南乐东 572536

四肢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因交通事故、严重撞击及高空坠落导致的骨折,患者肢体骨折后,会出现严重疼痛,直接造成肢体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临床针对四肢骨折采取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但由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创伤性较大,导致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近年不被临床推广应用[1]。而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具有创伤性小及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使患者术后骨折愈合速度较快,所以被临床广泛应用[2]。为此,该次该院将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临床疗效做了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该院骨科收治的13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骨科收治的13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该次观察对象,依照入院顺序将其中65例患者定为观察组,另外65例患者定为对照组,观察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40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40.5±3.2)岁,其中包括股骨骨折患者19例,胫腓骨干骨折患者24例,尺桡骨骨折患者22例;对照组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41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 25~55 岁,平均年龄(40.0±3.1)岁,其中包括股骨骨折患者18例,胫腓骨干骨折患者25例,尺桡骨骨折患者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骨折部位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检查核实符合临床四肢骨折诊断治疗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并且语言及智力功能良好的患者,经过协商患者自愿签署该次观察治疗知情书,所有符合标准的患者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存在语言和精神障碍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脑、肝、肾等脏器疾病的患者,不能积极配合完成该次观察治疗协议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麻醉成功后,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消毒及清理,在患者股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及尺桡骨骨折部位行13cm左右手术切口,逐层分离软组织,将患者骨折部位完全暴露,在C型臂X线透视下进行骨折复位,确保关节稳定后留置引流管,最后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观察组患者实施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麻醉成功后,采用牵引床进行间接复位,在C型臂X线透视下于患肢骨外侧行3~5 cm的纵形切口,待骨折端显示后剥离肱骨外侧的肢骨及骨膜,并将股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及尺桡骨骨折部位的血块进行清理,首先予克氏针固定,待骨折复位满意后通过肌肉下骨膜外隧道,越过骨折部位,向股骨干远端远行插入锁定加压钢板,近端用克氏针固定,待骨折复位线满意后不置管引流,最后进行皮内缝合最后进行皮内缝合[3]。

1.4 观察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及术后出现的(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以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无明显疼痛且活动正常则为“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可以适当活动则为“良”;患者术后患处存在严重疼痛,肢体功能恢复较差,影响正常活动则为“差”。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以最终(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0%。

1.5 统计方法

该次观察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短,其数据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其数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切口长度(cm)术中出血量(mL)伤口愈合时间(周)住院时间(d)观察组(n=65)对照组(n=65)t值P值46.8±8.9 89.2±10.5 24.834 9<0.05 4.3±0.8 13.4±3.5 20.434 8<0.05 57.6±7.9 146.8±12.8 47.810 9<0.05 7.5±0.6 13.6±2.5 19.128 7<0.05 15.2±1.6 17.5±2.1 6.107 5<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详情

观察记录显示,观察组65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有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关节僵硬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6%;对照组65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有4例,骨折延迟愈合4例,关节僵硬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4%。两组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8 0,P<0.05)。

2.3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

观察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其优良率为9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2%,两组数据结果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情况

3 讨论

该病在中青年人群体中发病率最高,骨折后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畸形、骨摩擦感、严重疼痛及肢体功能障碍等,因此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以往针对该病主要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因传统手术的创伤性较大,而且手术时需要将患肢软组织剥离,因此易对骨折血供造成影响,使神经组织受到损伤,从而导致患者术后骨折愈合速度减慢,引起术后切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及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发生,因此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近年来临床推广的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深受广大患者的认可,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切口小及治疗效果佳等优点,手术时在骨折远端行切口,通过深筋膜层及骨膜间建立软组织隧道,从而减少了传统手术对骨膜及血供造成的破坏,从而提高了患者术后骨折愈合速度;并且该手术是通过骨膜与软组织的张力完成闭合复位,不会对骨折生物环境造成影响;同时手术采用的锁定加压钢板,是于骨折两端予以桥接,避免了传统钢板需与骨骼紧密贴合而对正常骨组织造成的压迫,最终使骨膜及骨折端血供功能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该方法有效提高了骨折部位固定的稳定性,从而使手术达到最佳理想效果。在该次观察中,该院将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短,其数据结果显著优于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少,其数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其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其手术时间较短,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而且手术创伤性较小,有效提高了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恢复速度,从而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良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骨板经皮肢体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肢体语言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肢体写作漫谈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肩峰下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结合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L型解剖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应用体会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接骨板四点弯曲测定中屈服载荷的获取方法
小型犬桡尺骨骨折的PRCL-S5型锁定骨板固定术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