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但也应看到,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产品可靠性等方面仍须努力。
如何下好自主创新的“先手棋”?怎样抢占关键核心技术的制高点?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奋力创新,提升原始创新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快步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正行进在切换发展动力的关键拐点。据对一些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在很多行业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部分高端产品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产品可靠性方面仍须诸多努力。他们表示,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科技创新角逐空前激烈,只有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力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真正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机制。聚焦国家需求,统筹整合力量,强化规划引领,形成更有针对性科技创新的系统布局和科技创新平台的系统安排。不少企业负责人、研发人员表示,自主可控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第一步。现实中,企业对基础和应用研究是否重视、重大原创性成果是否丰富等因素,对科技水平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未来科技企业的竞争会进入拼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阶段。实践证明,企业主动进行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一旦实现突破就能抢先一步占领关键核心技术的制高点。
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龙头企业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鼓励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和科技金融政策。
对正在发展的项目保持耐心。以航空发动机为例,航空发动机研制不仅靠设计,而且靠飞机试验和服役的积累,迭代改进,才能不断提高性能和可靠性。发达国家用一百年走过的路,我们不可能二三十年就走完,在自主创新钻研关键核心技术上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重视基础科研。今天的关键核心技术诞生于昨天的基础研究,而今天的基础研究又在以难以预测的方式创造明天的关键核心技术。对于已知的技术差距固然应该努力弥补,但更要着眼长期发展,支持高质量的基础研究才是更重要的应对之策。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用好人才和市场。比如在芯片领域,有经验、有领导力的芯片工程师在全世界都是宝贝,在中国更为稀缺,他们属于“高级工匠”,功绩不一定体现在学术论文上。这就需要改革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攻关核心关键技术的道路上,让科学家“说了算”,让科研成果更多从实验室走进孵化室。同时要解决一些关键材料创新难题,就必须调动市场活力,在全社会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让企业把技术进步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好国际创新资源。坚持开放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宝贵经验,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都得益于此。要扩大国际合作、用好国际资源,精准选择合作领域,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抓住历史机遇,比如谷歌的安卓系统正是抓住了智能手机的发展机遇,占领移动终端市场,并“反攻”桌面终端市场挑战微软视窗系统。中国要发展自己的操作系统,也要寻找一个契机,这种契机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或者物联网。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自主创新绝非朝夕之事,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更需“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和毅力。相信,在我国政府沉稳冷静应对和高度战略定力引领下,只要产学研各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加强协同攻关,克险克难,勇毅笃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站上世界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目的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