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芬
(甘肃省武山县妇幼保健院,甘肃 武山 741300)
慢性盆腔炎属于女性妇科常见病,主要是患者盆腔腹膜、子宫、附件及周围结缔组织等出现慢性炎症,盆腔出现增厚、肿块等情况[1]。导致患者发生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原因多为急性炎症治疗未彻底,迁延所致,患者症状表现为月经增多、白带异常、下腹坠痛、腰骶部酸痛,不仅会给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严重情况下还可引起患者不孕。近年来,随着中药在临床上运用的逐渐推广,中药可开始被应用到妇科疾病治疗上,并取得有一定临床效果。本文在此通过对比分析,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6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甲乙两组各34例。甲组年龄23~49岁,平均年龄(34.5±3.5)岁,病程时间3~57个月,平均病程时间(27.3±5.3)个月;乙组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5.2±3.9)岁,病程时间4~58个月,平均病程时间(28.0±5.2)个月。两组患者均诊断明确,且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对比价值。
诊断标准:①患者子宫区或附件区有明显压痛;②患者有白带异常、月经异常、下腹部坠痛、腰骶部酸痛等症状表现;③阴道或宫颈分泌物异常;④超声检查可见患者附件区有增厚表现,同时伴有或不伴有输卵管积液、盆腔包块、盆腔积液。
排除标准:①重大心肺系统、脏器系统、神经系统或精神系统疾病,身体素质或耐受较差患者;②哺乳期、妊娠期患者;③重大性病或重大生殖系统疾病患者;④存在本次研究药物过敏患者。
1.2 治疗方法:甲组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每次静脉滴注替硝唑,将200 mL替硝唑与250 mL 5%葡萄糖溶液混合,每日1次;每日口服两次左氧氟沙星,每次用量0.2 g。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乙组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以中医分型辨证治疗,首先根据患者中医症状表现将其分为湿热郁结症、寒湿淤滞症、肾虚血瘀症,根据不同症状分型予以中医治疗。
湿热郁结症:症状特点为下腹部固定性胀痛、腰骶部明显痛感;白带增多、色黄;经期下腹部疼痛加重,月经量及经期时间明显增多;小便颜色偏黄,大便较为干结;脉象特点为弦滑。中药方剂名称为失笑散,药剂组成为柴胡15 g、茯苓15 g、薏仁25 g、三棱12 g、川牛膝15 g、黄柏12 g、枳壳10 g、熟五灵脂15 g、莪术12 g、赤芍10 g、苍术12 g、生蒲黄15 g。
寒湿淤滞症:症状特点为下腹部刺痛、冷痛,腰骶部有冷痛感受;白带增多、色白;经期疼痛症状加重,热敷后可明显缓解,月经量减少,且色暗红,可见有血团;大便塘泄,小便基本正常;迈向特点为沉或涩。中药方剂名称为少腹逐瘀汤,药剂组成为延胡索12 g、丹皮10 g、苍术12 g、干姜10 g、五灵脂10 g、桂枝10 g、白芷15 g、川芍12 g、生蒲黄15 g、茯苓10 g、续断15 g、小茴香10 g、当归10 g、赤芍10 g。
肾虚血瘀症:症状特点为下腹部绵痛,腰骶部有酸痛感受;白带多、性质较稀;月经量多,颜色暗红有血团;有头晕目眩、精神欠佳、耳鸣等症状;夜间小便增多;脉象特点为微弱。中药方剂名称为右归饮,药剂组成为山茱萸10 g、杜仲15 g、枸杞子10 g、薏仁25 g、肉桂10 g、益智仁12 g、山药15 g、红花10g、苍术12 g、丹参10 g、熟地15 g、炙甘草10 g。乙组中药方剂使用方法为加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用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依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对本次研究中药治疗进行评价,分级标准:①痊愈:治疗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痊愈,超声见患者子宫、附件炎症肿块消失;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子宫、附件肿块增厚消失超过75%,无压痛;③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子宫、附件肿块增厚消失超过50%,压痛减轻;④无效:症状未好转或好转情况不明显,子宫就、附件肿块严、炎症情况改善不明显。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乙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1%)高于甲组(82.4%),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2.2 两组患者阳性体征发生率对比:乙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阳性体征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阳性体征发生率对比
慢性盆腔炎好发于青年、中年女性,属于常见妇科疾病,发生原因主要是经期卫生不当、流产、节育器放取不当等原因造成急性盆腔炎症,而未采取积极治疗,从而演变为慢性盆腔炎[2]。一些患者由于自身身体组织较差,而直接跃过急性期发展为慢性盆腔炎。该病病程较长,且治疗后容易复发,患者盆腔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其组织纤维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增上,导致盆腔内组织存在积液,或发生增生、粘连等情况,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另外,该病还是引起女性不孕的一项重要因素,给患者自身身心健康、生活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从中医角度上来讲,慢性盆腔炎可归类为“带下”、“少腹痛”之列,主要诱发原因是因患者体制较差、保健不当等原因,引起邪毒入侵机体,并淤滞在宫内,对脉络带来冲击,气血与邪毒之间相互作用,可导致患者发生静脉气血阻塞,冲任胞宫功能失调[3]。因此从中医上治疗多从清热理气、散结化瘀等方面进行。中药处方中丹参、延胡索、赤芍等主活血化瘀功效,可疏解患者粘连情况,软化盆腔瘢痕组织,改善盆腔微循环;蒲黄、干姜、桂枝、炙甘草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用于杀灭葡萄球菌,抑制患者盆腔炎症情况;当归、山药、白术等药物为益气补血药物,可增加患者气血,提高患者免疫力。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可看出,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乙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阳性体征发生率等指标优于仅进行西医治疗的甲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在西医治疗上进行中医诊断分型,并予以辨证治疗,可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阳性体征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