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梅 谭 越* 李 纲 沈 婕 李云海 朱 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分院,上海 200240)
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不断进展,Ⅳ期乳腺癌患者也有部分可以获得长期的生存,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10%~16%的患者会出现脑转移[1]。脑转移患者就诊时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且预后总体很差,临床常用放疗方法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采用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全颅放疗治疗乳腺癌脑转移患者30例,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现总结及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肿瘤内科收治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影像学诊断为脑转移患者30例,年龄46~74岁。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放射治疗组14例(放疗组);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16例(联合治疗组)。所有入组患者符合下列条件:首程放疗病例;有可测量的病灶;KPS评分≥60分,预期生存期>3个月;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两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转移灶数目及全身状况等均衡,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直线加速器6 MV X线常规分割外照射,剂量为40 Gy/20次/4周,放疗期间应用甘露醇脱水及激素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放疗同时,自放疗第1天起给予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榄香烯乳注射液4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通过中心静脉置管或PICC置管静脉滴注,从放疗第l~21天连续使用。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1.3 评价方法:所有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及放射治疗后2个月、4个月均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疗效,疗效按RECIST 1.1版(2009)制定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2-3],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以CR+PR计算有效率(RR)。CR:所有靶病灶消失;PR:靶病灶长径总和缩小至少30%;SD:靶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PD:靶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以上或出现新病变也视为PD。不良反应按照RTOG/EORTC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和NCI CTC 3.0版(2003)的分级标准评价。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试验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症状缓解率: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并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30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在放疗前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放射治疗开始后2周内,放疗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者6例(54.5%),联合治疗组(放疗+榄香烯乳)症状改善者9例(75%)。联合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明显优于单纯放疗(P<0.05)。
2.2 近期疗效: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56.3%,明显高于放疗组有效率21.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治疗有效率比较
2.3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放疗后脑组织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及骨髓抑制,并出现脱发、色素沉着。两组患者均以Ⅰ~Ⅱ度白细胞减少为主。其中放疗组8例(57.1%)白细胞减少,联合治疗组4例(25%)白细胞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治疗中断,均未发生心肺毒性和过敏反应,未发生肝肾功能的毒性反应。其中联合治疗组因采用PICC置管及中心静脉置管未发生静脉炎。
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总体很差,且就诊时多有神经系统症状,生活质量下降,若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生存期仅1~2个月[4]。放疗是脑转移患者有效手段之一,有效率为77%~83%。通过放疗,50%~60%患者可以改善症状、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延长生命平均6个月左右[5]。由于很多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不能有效控制病情[6]。
榄香烯是从传统中药温莪术中提取的广谱抗肿瘤化合物(1-甲基-1-乙烯基-2,4-二异丙基环己烷)。有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后,药物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近年来通过对榄香烯抗癌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榄香烯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肿瘤的分裂增殖,肿瘤细胞最终被诱导凋亡[7]。榄香烯还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且无明显骨髓抑制、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能保证放疗顺利按时完成。目前国内已有关于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放疗在治疗肺癌脑转移方面取得疗效的报道,但是关于乳腺癌脑转移报道较少,我科采用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乳腺癌脑转移得出一定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全脑放疗)较单纯全脑放疗组能更快的缓解临床症状,能提高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但其长期疗效尚未统计分析。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对于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全脑放疗具有协同作用,可以促进肿瘤消退,改善患者症状,且不良反应较轻,但其结果尚需进一步大量临床样本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