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诺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2018-08-17 08:36何传春李东奇刘姝张晶
中国肿瘤临床 2018年14期
关键词:单抗硬化基质

何传春 李东奇 刘姝 张晶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多见于青壮年四肢长骨骨端,是一种以溶骨性破坏为特征的侵袭性肿瘤,在亚洲的发病率较高,超过原发骨肿瘤的20%[1-4]。目前,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复发率高达16.7%~39%[3,4],且1%~3.2%的患者会发生肉瘤恶变或肺转移[2,4],其他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5,6]。近年来,地诺单抗治疗GCTB的疗效显著,但也出现新的问题,本文就此做相关综述。

1 地诺单抗治疗GCTB的细胞分子机制

GCTB肿瘤组织病理学上主要由3种细胞构成:纺锤形基质细胞(肿瘤细胞)、破骨样多核巨细胞(效应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前体细胞)。其中,纺锤形基质细胞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细胞,通过分泌特异性靶向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本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招募血液系统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间成为巨噬细胞(前体细胞),并与其表面的RANKL受体(RANK)特异性结合,激活NF-κb信号,使前体细胞转化形成破骨样细胞并活化,最终融合成多核巨细胞,发挥破骨细胞样效应,对骨质过度重吸收,造成GCTB溶骨性破坏(图1A)[7-8]。

地诺单抗(狄诺塞麦,denosumab)是一种全人源化的、针对RANKL的单克隆抗体(IgG2),能够特异性地阻断RANKL与RANK的结合,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分化及活化,减少骨质重吸收,达到治疗效果(图1B)[8]。2013年6月,地诺单抗通过快速通道,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GCTB,成为唯一一个治疗GCTB的靶向药物,对于GCTB的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近4年的使用,地诺单抗治疗GCTB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在用药时间上存在争议,有学者对用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图1 地诺单抗在骨巨细胞瘤中的作用机制

2 地诺单抗治疗GCTB的临床疗效及评价

目前,NCCN指南[9]对于使用地诺单抗治疗GCTB的适应证包括:1)针对手术可能造成严重功能丧失的GCTB患者;2)不可切除的中轴骨(如脊柱、骨盆、骶骨等)GCTB;3)转移性GCTB。EMSO指南[10]也推荐不可切除或转移的GCTB患者使用地诺单抗,并且考虑到停药后肿瘤容易再发,建议长期使用。地诺单抗用于GCTB的推荐剂量为皮下(上臂、大腿或腹部)注射120 mg/次/4周,在第一个月的第8天和第15天给予负荷剂量(120 mg)。两个权威指南的推荐主要基于几个Ⅱ期临床试验。

Thomas等[11]首次报道了一项地诺单抗治疗GCTB的单中心非盲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共纳入37例复发或不可切除的GCTB患者,对用药前后进行病理学或影像学评价,肿瘤总反应率达到86%(30/37)。另一项类似研究采用病理学评价[12],地诺单抗治疗后反应率达100%(20/20),其中65%(13/20)的患者出现骨质修复改变。小样本的临床试验疗效显著,Chawla等[13]很快进行了较多样本(282例)的多中心平行队列Ⅱ期临床试验,中位随访时间9.2个月,96%(163/169)的患者病灶无进展,62%(16/26)术后功能丧失明显减少。总之,使用地诺单抗治疗能获得良好的反应率,有效地控制肿瘤进展,减少术后功能丧失。

另外,术前使用地诺单抗还能降低肿瘤外科分期[14]。一项多中心非盲Ⅱ期临床试验纳入222例难治性GCTB患者,经过地诺单抗治疗后,外科分期下降,48%的患者(106/222)选择不手术,继续使用地诺单抗治疗;另外,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中,96%(24/25)的患者自体关节得以保留。另外一项研究[15]证实使用地诺单抗治疗后,部分CampanacciⅢ级患者转变为Ⅱ级患者,最终全部患者行囊内切刮手术,术后中位随访30个月,复发率为17%(3/18),地诺单抗使用后,有效缩小肿瘤,并在肿瘤的边缘部分形成明显的“硬化壳”,类似于一个限包裹肿瘤的间室,从而降低外科学分期。但是,手术后复发率仍不低,可能与地诺单抗治疗后,肿瘤细胞重新再分布,囊内切刮不容易将“硬化壳”中的肿瘤细胞清除,这部分患者更适合行整块切除[16]。

但是,上述临床试验仍存在不足。例如,纳入的样本量并不多,病例组间异质性较大,并未将转移性的GCTB或者恶性GCTB病例进行分层分析,可能导致结果偏倚较大;部分病例的随访时间并不长,部分病例复发率统计需要长期随访等,但这不足以影响地诺单抗疗效评价。总之,GCTB治疗已进入地诺单抗时代[17],疗效显著,成为治疗难治性GCTB的又一利器。

3 地诺单抗治疗GCTB前后相关影像学及病理变化

3.1 地诺单抗治疗前后影像学变化

GCTB使用地诺单抗治疗后,肿瘤影像学改变是明显的。除了肿瘤体积缩小,软组织肿物消失外,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中,还可出现一些特征性的改变。X线像及CT扫描容易发现病灶密度逐渐增高,在肿瘤周围出现明显的硬化带,大部分在患者治疗后3个月左右出现[17],如果病灶接近关节部,还会在关节周围出现环状硬化表现[18]。MRI扫描一般变化不明显,部分患者出现“假象”:肿瘤内部强化信号不均匀,周围界限不清楚,类似恶性肿瘤的表现[19]。SPECT、PET-CT会出现病灶局部代谢活性减低,SUV摄取值下降至正常[20]。总之,地诺单抗治疗后,GCTB影像学检查表现出肿瘤代谢活性下降,骨质修复的好转迹象。

对于临床而言,上述影像的变化对诊断与治疗也提出新的问题:1)MRI的相关表现容易将治疗后的改变误诊为肿瘤恶变;2)地诺单抗使用超过3个月后,病灶周围容易形成新的“硬化壳”,并且肿瘤细胞重新在新的硬化骨中分布,施行囊内切刮手术时,需将硬化骨中的肿瘤仔细打磨,这无疑增加操作难度[21],特别是在行脊柱肿瘤切除时,不利于术者识别正常解剖标志,增加了损伤脊髓的风险[22]。3)除了造成硬化骨形成外,地诺单抗还促进周围软组织纤维化,容易造成肿瘤周围血管神经的粘连,特别是对于骶GCTB的切除,局部分离血管及神经更加困难。

3.2 地诺单抗治疗前后病理学变化

使用地诺单抗治疗GCTB后,肿瘤周围出现骨化修复改变,血管增生减少,肿瘤组织变白变硬,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多核巨细胞基本消失,具有增殖活性的肿瘤细胞--纺锤形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变成长梭形纤维样细胞,散落在瘤巢内,细胞周围出现一些网格样纤维基质或蓝染的骨样基质,瘤灶周围逐渐骨化成熟,同时,细胞间的肿瘤血管明显减少,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成骨修复的表现[23-24];但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细胞形态与肉瘤细胞存在部分重叠,也可能是一种恶变的前期表现,临床上极易误诊。有研究[25-26]将地诺单抗治疗后的GCTB标本与GCTB恶变的肿瘤标本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细胞形态极为相似,并且与地诺单抗用药持续时间相关,时间越长,相似程度越高。但是,地诺单抗治疗后的细胞在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较肉瘤恶变细胞程度轻,而且细胞不会出现浸润性生长,临床上不会出现恶性肿瘤的表现,如快速生长、远处转移等。

地诺单抗治疗后细胞学的相关变化,是由多种调控因子共同作用造成的。Mukaihara等[27]采用明胶酶谱检测及免疫组化检测,比较14对地诺单抗治疗前后的GCTB组织,发现13种蛋白表达上调,19种蛋白表达下调,大部分蛋白均为RANKL-RANK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其中MMP9蛋白在治疗后表达明显下调,但与肿瘤临床预后关系不明显。类似的研究发现RANKL、RANK表达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23],但骨钙蛋白Osteocalcin表达升高,可能与诱导纺锤形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有关[24],而SATB2、RUNX2等成骨性相关蛋白治疗前后也无明显变化[23]。一些侵袭转移相关因子如CDK4、MDM2、Ki-67蛋白,一般在治疗前后均无表达,如果出现治疗后表达升高,提示骨巨细胞瘤恶变可能,有助于临床上鉴别GCTB治疗后改变与骨巨细胞瘤恶变[28]。

总之,地诺单抗治疗后,细胞病理学上一般出现成骨修复改变,形态学上容易与肿瘤恶变相混淆,需要临床及病理医生仔细鉴别,从“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进行诊断。

4 地诺单抗治疗GCTB的争议

4.1 地诺单抗在GCTB中的用药时间

目前,地诺单抗批准使用的疾病中,对于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一般建议60 mg/次,每年两次,持续3年,可以明显降低骨折风险[29];对于实体瘤骨转移癌患者,一般建议120 mg/月,至少持续2年以上,可以降低骨不良事件发生[30]。但是,对于骨巨细胞瘤用药时间,尚无统一推荐。争论的焦点在于:1)GCTB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交界性肿瘤,停药后容易出现迅速复发问题[31-32],但长时间用药容易出现下颌骨坏死、低钙血症等不良反应,如何确定最佳用药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有效控制肿瘤;2)对于一些高级别但尚可切除的GCTB,如何确定术前用药时间,找准手术时机,尽可能减少术后功能丧失。

最近,意大利Rizzoli骨肿瘤与美国Santa Monica肉瘤研究中心针对地诺单抗治疗GCTB的用药时间问题进行了系统回顾研究[33]。两个中心共纳入97例GCTB患者,使用地诺单抗中位治疗时间为20(6~115)个月,对于不可手术患者54例(56%),地诺单抗治疗中位时间长达54(9~115)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高达92%,但下颌骨坏死发生率仅6%,所以,该研究认为使用地诺单抗120 mg/4周(第1个月8、15天给予负荷剂量),持续2年以上是安全并且可靠的,病灶稳定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及降低药量,需要进一步的剂量阶梯试验验证;另外,对于高级别可切除的GCTB,术前使用地诺单抗治疗中位时间为12(6~45)个月,下颌骨坏死发生率仅为1%,术前短期使用地诺单抗是安全的。普遍认为术前使用时间推荐为3个月左右[10],因为长时间使用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且使用超过3个月后,GCTB软组织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的“橡皮样”界面消失,不利于手术中确定肿瘤边界及切除范围,特别是对于脊柱GCTB及行囊内切刮手术患者[20]。

4.2 地诺单抗在GCTB中应用的安全性评估

地诺单抗治疗GCTB不良反应较少,包括末梢神经损伤、皮疹、关节痛、头痛、恶心、疲劳、贫血、低磷酸血症、低钙血症、非典型骨折、下颌骨坏死(osteonecrosis of jaw,ONJ)等[12,14,34,35]。其中 ONJ是地诺单抗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6%[14,31,35],大部分在治疗后2年出现,表现为下颌骨死骨形成、疼痛、软组织肿胀、瘘道,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地诺单抗作用于RANKLRANK信号,抑制破骨样巨细胞功能,阻碍骨质吸收及血管生成减少有关,而且ONJ发生的机率随着地诺单抗使用的持续时间及剂量增加[34]。但出现ONJ是不是停用地诺单抗的指征存在争议,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出现ONJ仍可继续使用地诺单抗,大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颌面外科手术进行干预,改善生存质量[33]。

另外,近期报道的地诺单抗治疗GCTB后短期复发或肉瘤恶变值得关注,部分学者对用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36-37]。相关研究证实,40%的GCTB在地诺单抗长期治疗停药后出现复发情况,特别是针对用药后刮除的患者,中位复发时间8(7~15)个月[33];而复发病灶可能来源于硬化壳中残余的单核基质细胞,这部分肿瘤在用药后在硬化骨中重新分布,单纯的囊内切刮手术很难将其彻底清除,所以,使用高速电动磨钻对这些特殊部位的病灶进行仔细打磨非常必要[15,36]。

除此之外,地诺单抗治疗后,GCTB不仅在影像上出现恶变的特征,部分报道证实,在病理学上出现肉瘤恶变的情况[37]。分析原因,可能与地诺单抗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有关:将地诺单抗治疗前后的GCTB组织进行比较,虽然治疗后多核巨细胞消失,但真正意义的肿瘤细胞-纺锤形基质细胞增殖速率仅降低50%[31],仍未完全停止,并且侵袭性增高;同时,经免疫组化证实,治疗前后RANKL与RANK的表达并无显著性差异[23],这提示地诺单抗治疗后,RANKL可能继续促进纺锤形基质细胞继续缓慢增殖或恶变;另外,RANKL在T细胞及B细胞的分化及成熟中发挥重要角色,地诺单抗有可能通过改变RANKL的部分功能导致免疫抑制,进而促进肿瘤恶性转化[37],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目前,地诺单抗已成为治疗高级别、不可切除和转移性GCTB的标准药物,无论从影像或病理上,治疗后的GCTB都显示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性较高。但一般认为术前使用3个月(120 mg/4周,第一个月8、15天给予负荷剂量),术后使用2年是安全的,具体用药持续时间仍不能确定,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

猜你喜欢
单抗硬化基质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机插秧育苗专用肥——机插水稻育苗基质
金银花扦插育苗基质复配及验证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不同栽培基质对一品红扦插苗的影响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