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英,王素霞
(1.河南省饲草饲料站,河南 郑州 450008;2.漯河市召陵区农林局)
近几年来,小麦全蚀病在河南省小麦种植区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由零星发生到点片发生,严重地块整块发生,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防治药剂虽然很多,但是由于种植户对小麦全蚀病的认识不够,存在着用药针对性不强、使用方法不当、防治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对不同药剂、不同施用方法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田间对比试验,以促进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防效,实现小麦高产优质。
试验地选择在往年小麦全蚀病发生严重的区域,即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台寺村东南地,试验地块远离村庄、道路、沟渠,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土壤类型为潮土,土壤养分为:pH值6、有机质含量11.23 g/kg、全氮含量0.87 g/kg、有效磷含量11.12 mg/kg、速效钾含量119.9 mg/kg。该地块前茬作物为玉米,玉米收获后秸秆还田,用旋耕机旋耕耙旋两遍,确保田间全蚀病菌分布均匀,整地前施氮∶磷∶钾为25∶12∶8的小麦专用复合肥750 kg/hm2。2015年10月13日播种,播种方式为人工小耧播种,品种为周麦22。
试验药剂:小麦全蚀净(庄稼人),主要成分为10%甲柳酮、硅噻菌酮;全蚀净(万家通),主要成分为硅噻菌胺;3%苯醚甲环唑(佳施);适乐时(先正达),主要成分为咯菌腈;生物菌肥;敌克松(稀释500倍液)。
本试验共设7个处理:对照(CK);处理1,全蚀净(庄稼人)拌种,用量100 g/10 kg种子;处理2,全蚀净(万家通)拌种,用量200 g/10 kg种子;处理3,3%苯醚甲环唑拌种,用量100 g/15 kg种子;处理4,适乐时(先正达)拌种,种子∶药为500∶1;处理5,敌克松稀释500倍液,冬前对准小麦根基部顺麦垄浇灌;处理6,施用生物菌肥150 kg/hm2。
各处理区组随机排列,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小区间、区组间均设埂,试验田四周设80 cm走道,并设1 m宽的保护行。2015年10月13日上午11:00拌种,下午1:30播种。12月23日进行处理5。
于小麦成熟前15~20 d调查小麦根部发病症状及群体密度,每小区随机量取1m双行,调查总株数和根部带病株数,计算群体密度、100株中发病株数和防效。于小麦收获时,各小区随机取20穗,调查穗粒数,称千粒质量,计算产量及增产效果,
在小麦播种后15 d和50 d分别对各处理的基本苗及分蘖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叶色、叶龄、次生根、分蘖及根部感病情况对比,发现各处理情况基本一致,差别不明显。说明不同处理对小麦出苗及苗期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穗期对小麦全蚀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由于试验年度雨水偏少,天气干旱,小麦全蚀病整体发病程度较往年偏轻,有的植株即使受到病菌的侵染,根部有发病症状,但感病程度较轻,对小麦生长影响不大,没有形成死白穗,因此,整体白穗率偏低,无法通过白穗率进行发病情况对比,只能通过调查小麦根部感病症状,比较不同处理对小麦全蚀病的抑制作用。通过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病株率在27.3%~41.3%,较对照病株率明显降低。其中处理4病株率最低,为27.3%,处理5病株率最高,为41.3%。
表1 不同处理对小麦穗期全蚀病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对小麦穗期全蚀病均有抑制作用,防效在50.8%~67.5%。其中处理4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处理3、处理6相同,再次为处理1、处理2,处理5防效最差,为50.8%。
在小麦收获期,对不同处理进行测产,结果见表2。各处理相对于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增幅在4.8%~21.1%不等。其中增产幅度最大的是处理4,增产幅度最小的是处理5,增幅仅4.8%。
表2 不同处理小麦测产情况
采用适乐时、苯醚甲环唑、全蚀净(庄稼人、万家通)进行药剂拌种和用生物菌肥土壤处理对小麦全蚀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穗期通过调查根部感病情况,防效在58.7%~67.5%,有效地减少了根部感病和白穗的发生,且增产效果明显,增幅在12.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