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研究

2018-08-16 09:21张冠凤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1期

张冠凤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梳理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参考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本身特点,构建包括直接和间接评价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函数关系式。同时借助MATLEB和EXCEL,对我国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我国流通业不仅本身就业水平较高,同时就业吸纳的关联性较强,带动其他产业就业的能力强。但我国流通业就业也存在劳动者教育程度不高、报酬相对较低、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促进小微商贸发展,培养流通专业人才,提高就业人员工资,给予商贸流通企业就业补贴奖励,此外,还需注重科技进步和流通产业的关系,在两者中找到平衡点。

关键词:流通业 就业吸纳能力 投入产出分析法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首先,投入产出表调整。为了突出流通产业就业的宏观分析,本文将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12年42×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大量分离和整理。统计出2016年包括流通产业在内的5×5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以及包括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在内的7×7部门的投入产出表。

其次,国产率计算。本文从国内就业角度做实证分析,因此须对总产出作出调整,在投入产出表中:中间使用合计+最终使用合计=总产出-进口。用mi表示第i产业部门的国产率,则经过调整的国内产品直接消耗系数通常用αij*表示,其公式为:

αij*=miαij (1)

经调整,国内产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用A*表示,其公式为:

A*=M×A (2)

M是各产业部门国产率构成的对角矩阵,进而根据修正的直接消耗系数计算完全消耗系数以及里昂惕夫逆矩阵等指标。

再次,行业就业人数的确定。本文在三次产业内部平均劳动力报酬不变的假设条件下,根据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投入产出表中的劳动力报酬总所占比重,推算出第三产业内部流通产业、金融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就业人数。

最后,就业总产值弹性。劳动力投入系数表示总产出与就业的关系,为了让数据更加准确,笔者对劳动力投入系数进行调整,通过就业增加弹性指标i进行修正,其公式为:

(3)

其中,li为i行业就业人数,xi为i行业产出增加值,修正的劳动力投入系数用Li表示,则修正后的劳动力投入系数为:

L`i=Liii (4)

根据修正后的劳动力投入系数,代入就业效应公式中,很容易得出修正后的就业效应,用E`j表示,其公式为:

(5)

根据就业增加值弹性公式,运用2015年与2016年的行业增加值数据,通过行业就业人数及流通业内各行业根据平均报酬率不变的假设计算的行业就业人数,计算就业总产值弹性的平均数,得到各行业增加值弹性值。如表1所示,其中农业的就业总产值弹性为0,因为其就业人数与产值多少关系并不大,在此设定为0。

(二)就业吸纳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劳动力投入系数。劳动力投入系数研究产出与就业的关系,反映某一产业部门产出增加导致的本产业部门就业人员增加的能力,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相似。通常有两种表示形式:其一是总就业人员与总产值的比值,反映i行业单位产出投入的平均劳动力,通常用Li表示,其公式为:

(6)

其中,li表示的是i行业的就业人数,xi表示的是i行业的总产出。

其二是边际劳动力投入系数,反映第i行业产出增加值导致本行业就业人员增加数的能力,设i行业劳动力投入系数为常数,则有:

(7)

其中,△li指i行业就业人数增加值,△xi表示i行业的产出增加值,如果i=(1,2,3,…,n),则有:

(8)

其中L=(l1,l2,…,ln),△X为总产出增量,为总产出增量引发的各个行业劳动力增加数。

就业效应。就业效应反映某产业部门产出增加对就业的直接、间接系统性影响,通常指当第j产业部门每提供一单位最终使用,在其他产业部门不增加最终使用时,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部门就业人员的增加数,与投入产出表中的产出乘数相似。通常用Ej表示,其表达式根据产出乘数推出,公式如下:

根据,而△X=B△Y+△Y=B△yjej+△yjej=△yj(Bj+ej),其中△X表示各个部门的增加量,如果用分量表示则为:

(9)

取△yj=1,则有:

(10)

若令:

(11)

则有:

即:

(12)

前后向关联指标。就业的前向关联系数定义为各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变化一个单位时对该产业部门就业人员投入量的影响,通常用Gi表示,其公式为:

(13)

就業的后向关联指标定义为某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变化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其他产业部门就业人员投入量的变化,通常用Uj表示,其公式为:

(14)

前后向关联系数虽然能够测量各产业部门的波及效果,但是有些产业部门的前后向关联系数指标虽然值很高,但是其扩散能力并不强,因此笔者引入前后向关联系数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主要反映当本产业部门产出变化时,其他产业部门受影响的集中程度,或者反之。通常前向变异系数用Si表示,含义是各行业对第i行业劳动力的平均需求程度,其表达式为:

(15)

通常后向变异系数用Sj表示,含义是第j行业对其他行业就业的平均需求程度,其表达式为:

(16)

劳动者报酬系数。劳动者报酬系数分为劳动者报酬增加值比例与增加值系数,通过投入产出表第三象限的劳动者报酬、产业增加值及总产出计算得出。通常劳动者报酬增加值系数用avj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17)

其中vj表示劳动者报酬增加值,xj表示总产出。劳动者报酬流向的是劳动力,通过分析劳动者报酬增加值比例,可以看出增加值的流向是劳动力还是企业以及资本所有;通过劳动者报酬增加值系数可以反映劳动的投入性质,分析其报酬状况,劳动者报酬增加值系数越高,代表其行业吸引力越高。

就业吸纳能力结果分析

(一)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通过修正的5×5部门的201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表(由于篇幅有限,关于5×5与7×7部门的2016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修正及完全消耗系数修正表等未列出),可看出我国流通产业对整个经济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48,表明流通产业1单位的产出,消耗其他产业部门0.48单位的投入,这一消耗系数除低于工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0.70外,大于农业部门、金融业部门和第三产业其他服务业部门,可见流通产业对其他企业的带动作用较强。另外,通过修正的5×5部门的2016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完全消耗系数表,可看出我国流通业完全消耗系数为1.25,大于1,说明流通产业1单位的产出,需消耗全社会1.25单位总投入,这一系数与直接消耗系数相似,除低于工业部门外,大于其他各部门。

通过分析流通业内部各行业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可看出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对整个经济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除了低于工业外,高于所有部门,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63和0.57,意味着每增加1000单位的产出,将消耗其他部门630和570单位的投入,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1.72和1.49,均大于1,说明每增加1000单位的产出,将消耗所有部门1720和1490单位的投入。可见我国流通业内部各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均较高,进一步说明我国流通业产业关联性较强,对其他产业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均较高。

(二)总产出乘数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析

整体上,工业的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排名第一,流通业的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排名第二,分别为2.25和1.00,其含义为如果流通业最终需求增加1单位,由此会导致各个产业的总产出增加2.25个单位,可见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起到很大带动作用。通过表2可看出,流通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排名均较高,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总产出乘数均大于2。住宿和餐饮业的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2.72和1.20,其含义为如果流通业最终需求增加1个单位,由此引致各个产业的总产出增加2.72个单位;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的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2.49和1.09,其含义为如果流通业最终需求增加1个单位,由此引致各个产业的总产出增加2.49个单位。批发零售业的总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69和0.74,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在投入产出表中批发和零售业与其他行业关联度相对较低,对其他行业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都较低,整体上其中间投入较低,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增加值也较低,因此批发和零售业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较低。可见,总产出乘数间接反映了流通业带动各个行业就业的能力。

(三)劳动力投入系数和就业效应系数分析

如表3所示,从5部门来看,我国流通业就业效应排名第三,工业就业效应排名第一,说明我国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就业效应显著,但是与工业相比,其就业吸纳能力仍需进一步挖掘。如表4所示,从7部门来看,经过调整的我国流通业内部行业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力投入系数和就业效应排名第一,分别为0.038和0.072。说明从劳动力投入系数来看,我国住宿和餐饮业的行业产值变动对行业的就业人数变动影响最大。

(四)前后向关联系数及变异系数分析

通过前后向关联指标与变异系数指标公式,经计算得出表5。整体上,我国后向关联指标系数大于1,表明我国各行业的就业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对其他行业的就业拉动作用较强。

从各行业来看,流通业内部行业后向关联指标除批发零售业外均大于1。其中,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为1.195,说明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每增加一单位最终需求,将带动其他行业就业1.195个单位;住宿和餐饮业为1.649,说明住宿和餐饮业每增加一单位最终需求,将带动其他行业就业1.649个单位,高于工业部门的后向关联指标,因此可以看出流通业内部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强。前向关联指标系数同后向关联指标系数相似,不同的是工业的前向关联指标较高,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分别排第二和第四,分别为0.615和0.431,说明整体经济变化一个单位或其他行业增加一个单位,要求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分别增加就业人数0.615和0.432个单位。可见,我国流通业内部各行业不仅具备带动其他行业就业的能力,同时还对其他行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从系数比较来看,我國流通业内部行业后向关联指标系数普遍大于前向关联指标系数,说明我国流通业与整体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并不相对应,其对整个行业就业的拉动作用高于整体经济增长带动的流通业就业的拉动作用。考虑到流通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前后向关联指标系数值应该更高,这也恰恰反映了我国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五)劳动者报酬系数分析

同理,依据劳动者报酬系数公式,计算得出5部门和7部门的各行业劳动者报酬增加值比例及系数(受篇幅限制,具体列表未列出)。从数据来看,我国流通业增加值系数也较低,除了高于工业外,低于农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从流通业内部行业来看,其增加值系数也较低,尤其是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仅为0.165。可见,我国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者报酬普遍较低,进一步说明在流通业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增强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扩大其就业空间,应该从提高劳动者报酬入手。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上文通过借助重新整理的5×5部门与7×7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对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分析,可知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强。一方面,从间接角度来看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其直接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均较高,间接说明了流通业作为基础型产业,就业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从直接角度来看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其劳动力投入系数、就业效应、后向关联指标相对较高,不仅说明流通业本身就业水平较高,同时说明流通业就业关联性较强,带动其他产业就业的能力强。

同时,本文对流通业就业吸纳能力增长空间进行分析,发现流通业内部行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具备一定的就业吸纳空间。但是,本文通过对流通业劳动者报酬增加值比例及其系数进行分析,发现流通业劳动者报酬相对较低。因此,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必须尽快提高流通业劳动者报酬,才能将流通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大化,同时增强其就业吸纳的发展空间。

(二)建议

促进小微商贸企业发展。当前商贸流通企业多以中小微规模企业为主,中小微企业占流通企业总量九成以上;因此要提升流通业吸纳业能力,应当以小微企业作为切入点,尤其是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必须要深入推动流动业本身属于劳动密集产业所具备的优势特征,持续推动小微企业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深入贯彻落实面向小微流通企业的扶持政策,确保小微流通企业的稳定长远发展,以此保证流通业有充足的就业岗位。需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放宽内外资企业登记条件,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从财政投入、减免税、加强现代企业信息化、引进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小微企业从事便民经营服务;支持一些大型企业将一些非核心业务环节外包给小微企业,鼓励其发展。

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流通专业人才。伴随着商贸流通业技术的创新,要发展现代流通业必须提高就业人员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流通业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可考虑鼓励或扶持流通企业自身设立培训部门,或者采取与学校合作的方式,鼓励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流通人才引进机制。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或制度,促成国内外各层次的策划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进入,为我国流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本保障。

提高流通就业人员工资,给予商贸流通企业就业补贴奖励。较之于农业、工业以及其它服务业而言,我国流通业相关劳动人员的报酬增加值比例和系数明显要更低,居于末尾,绝大多数的增加值均转移到企业与资本中。据此能够得知,流通产业的就业工作者处于弱势,这就是当前我国流通企业出现“招聘难、留人难”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政府应当给予流通企业高新技术人才补贴,以提升流通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此外,企业内部要构建完善的人员工作考核机制,合理制定薪资福利标准,以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注重科技进步和流通产业的关系。科技进步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负面效应,但是这只是短期影响,因为伴随着科技进步,必然会出新的产业领域,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引导和鼓励发展那些既具有技术密集型又具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样既能保证发挥技术进步带动就业增加的就业补偿效应,又能充分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双重优势,保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还能极大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鄭勇军,肖亮,牛言瑜,廖明,徐锋,易开刚,朱发仓,徐元国.现代流通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3)

2.刘鹏.流通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22)

3.吴瑛.浙江流通业就业吸纳效应与促进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2(9)

4.夏新燕,石来斌.珠三角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商业时代,2011(15)

5.梁丽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产业关联演变与关键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