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平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共享发展视域下重庆市居民收入提升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17SKG244);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编号:CJSYI-201701)
中图分类号:F24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推行城镇化建设以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结合城镇化理论和居民消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并且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超过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在短期内加快,最终增长趋势将趋于平稳。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 消费结构 消费升级 VAR
引言
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居民消费,居民消费是三驾马车中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提高居民消費水平,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全国经济增长,还有利于扩大社会再生产。据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在2016年的城镇化水平为57.4%,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20883个,比2012年末增加1002个。全国城镇人口总数达到了7.92亿,约占总人口的二分之一。虽然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还是远低于其他新兴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同时也低于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相近的几个中东国家和一些周边国家。根据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才算处于正常水平,因此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我国对于城镇化的推动,不仅大大刺激了居民消费,同时也能够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的投资与消费。推动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提升消费在GDP的比重。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使城乡收入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也是改变居民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理想的促进居民消费的方式。城镇化水平提升带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不仅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早,而且研究视角大都建立在二元经济结构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刘易斯(1954)发表的著名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他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现代工业部门中,资本家为了不断追求利润,可以通过增加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投资,大量吸收农业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剩余劳动力,这样会促使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随着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会逐渐与工业部门趋同,最终会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失。城镇化集聚效应会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失而不断循环累积,比如消费者具有多样性的产品需求,而城镇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消费者会从农村走向城市。Henderson(2005)认为在推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步推进,这样才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从而带动消费并促进经济增长。KentP.Schwirian&JhonW.prehn;(2013)认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以及带动农村居民消费习惯向城镇居民靠拢。同时他们还认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代表城镇人口数目在不断增加,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与国外在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国内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取得一定成就。目前,我国关于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观点:其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居民消费。樊纲、王小鲁(2004)建立一个包含城镇化水平、环境、支出等多因素的消费条件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变量,其对人均消费的贡献仅低于收入水平。胡日东(2007)认为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将有助于居民消费的增长,特别是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加显著。孙虹乔、朱琛(2012)选择了我国205个地级市截面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消费需求会随着城镇化水平同步提高,并且城镇化还会大大改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等,而这些方面都有助于居民消费的提高。其二,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张华中、孙爱军(2006)认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会扩大,但是不会无限制扩大,并且城镇化发展提升的消费量在全社会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也会逐渐下降。贺建林(2009)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不利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也极大约束了居民消费需求空间的扩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10年解释“候鸟式迁移”问题时认为,由于很多农村劳力没有市民身份,这样会致使他们在城市里面没有归属感,导致他们经常最大限度降低消费进而储蓄,很多人只有基本生活需求,消费模式单一、消费水平低。这种低质量的城镇化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
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分析
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我国在“十五规划”中正式提出“城镇化”一词,顾名思义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不断转移的过程。随着全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五位一体和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提出,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城镇化,同时还包括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的转化,最终消除城乡福利差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从经济产业结构、人口就业结构以及城乡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城镇化将会导致城镇数量增加,产业的集聚程度不断增大;城镇化过程最明显的表现是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数比例不断上升。
城镇化水平的测度。目前我国对于城镇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城镇化人口指标法。这种方法采用人口比重进行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非农人口比重指标法,另一种是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非农人口比重指标法就是非农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即:
城镇人口比重=非农人口数/总人口数
其中,非农人口数就是从事除农业以外工作的人数。但是这一方法也有一定缺陷,就是无法区别人口是居住在农村还是城镇,会造成统计上的重叠。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采取当地建制镇内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其公式为:
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总数/总人口数
这一指标从地域上对人口的城乡分布进行区分,并且这一指标资料易于收集与统计,能够准确反映出城镇化变化情况。
城镇化土地指标法。这种方法采用城镇土地利用率指标进行测度,其公式为:
城镇化水平=城镇建成区的面积/城镇土地总面积
显然城镇与农村在土地利用上有明显差别,但是这一个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城镇化水平,对于人口密度比较低而城镇建成区比较大的地区以及新兴的正在处于成长期的城镇,这一指标的反映不够准确。
(二) 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作用机理
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从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两个方面进行。从消费结构来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导致大量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集中。这有利于城镇经济发挥规模效应,带动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消费需求多样化以及城镇人口数不断增加,导致城镇需求多样化,这样更加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提升产品与服务水平,刺激城乡居民消費需求并改善消费结构,最终实现消费升级。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倾向远大于城镇居民,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和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农村居民收入远小于城镇居民。我国推进城镇化会促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成为城镇居民,从事的职业也会从第一产业拓展到第二甚至第三产业,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水平远高于第一产业。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会带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城镇新迁入的外来人口会给城镇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带来新的内需拉动。
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模型。在众多消费理论中,本文选取经典的凯恩斯消费函数进行分析:
C=α+βY(α<0,0<β<1) (1)
(1)式中,C代表消费,α代表收入Y为0时的消费,β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可以得出收入关于消费函数为:
(2)
除此之外,本文还选取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使用它的拓展形式,将城镇化率作为内生增长要素,即:
Y=AKaLb(CZ)t (3)
(3)式中,Y代表产出,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力,A代表技术水平,用CZ代表城镇化率。结合(2)式和(3)式可以得出:
(4)
对(4)两边取对数得:
LnC=γ=aLnK+bLnL+tLn(CZ) (5)
根据(5)式可以看出,城镇化率CZ和居民消费C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实证分析
由于不同省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本文选取与全国整体发展水平最为接近的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城镇化水平与消费结构和居民消费升级的关系。本文所采用的数据皆来源于《201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一)指标选取
本文设定URC代表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单位:元),RPC代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单位:元),UR代表城镇化率(单位:%),UI代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元),RI代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将各变量数据按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为以2005年为基准的数据,具体如表1所示。
(二)平稳性检验
当时间序列不稳定时,会导致“伪回归”现象的出现,并且各项统计检验都会毫无意义。因此接下来利用Eviews 9.0软件对变量平稳性进行检验,具体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序列都是不平稳的。通过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处理以后,其伴随概率都低于0.05,由此可知差分处理后的变量是平稳的,并且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三) 模型构建
本文对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分别建立两个模型:
模型一:
模型二:
在上述两个模型中,α0……αk,β0……βk,?0……?k,γ0……γk是待估参数;εt、μt是随机干扰项,滞后阶p由AIC和SC值决定。在此基础上,下文将建立VAR1和VAR2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四) 回归分析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根据前文的平稳性检验可知,LnUR和LnURC两个变量符合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要求,利用Eviews 9.0软件处理之后,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R-squared值为0.968142,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以在很大程度解释内生变量的互动关系。
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分析。LnUR和LnRPC变量的VAR2模型构建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R-squared值为0.981020,模型拟合度好。通过前文构建的两个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消费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推进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这也符合现实情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十分微弱。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在结合城镇化理论和居民消费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城镇化水平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并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滞后性,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却没有显著促进作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会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在短时间实现较快增长,但是随后将逐渐趋于平稳,并且城镇化水平的推进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远超城镇居民。
(二)建议
根据前文研究,本文给出如下政策建议:其一,有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首先,要不断发展对就业增幅贡献巨大的产业,比如第三产业,它具有就业灵活、易把控等特点。其次,城镇化最明显的结果是城镇人口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这带来了人口福利和刺激消费的需求。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为例,不仅能带动就业,还能够带动个体创业,增加社会财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有效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促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相互作用的,并且互为影响。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也会增长,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的。政府需要招商引资带动就业,改善经济萎靡现状,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进而改善居民消费不足现状。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城镇居民不断增长,新的城镇居民会进行模仿消费,进而扩大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石大千.城镇化影响消费需求的动态路径[J].城市问题,2016(5)
2.吴鸣然,马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消费空间的转向与再生产[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3.孔艳芳.房价、消费能力与人口城镇化缺口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5(5)
4.关雪凌,周敏.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4)
5.肖忠意.城镇化、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及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5(6)
6.张秀利,祝志勇.城镇化推进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伪城镇化及其破解[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6)
7.邹小芳,汪发元.城镇化驱动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
8.肖忠意,赵忱忱,李思明.城镇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地区差异及门槛效应[J].西部论坛,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