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文伟,郭胜利,宋展
(1、南阳市中心医院胆道普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0;2、南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我国为乙肝大国,因乙肝发展而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正常生活。肝癌和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作为肝癌的血清标志物,但其敏感性相对较低,平均只有55%左右,部分早期肝癌患者无法通过AFP进行诊断[1]。最新的蛋白组学研究[2]提示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有潜力成为肝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志物。但目前的GP73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癌组织的研究上,但关于肝癌组织与GP73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现阶段GP7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也相对缺乏。故此,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73表达及意义,旨在为临床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8例,纳入标准:⑴均经病理组织学诊断;⑵入院前未进行放疗、化疗等治疗;⑶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⑴合并有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⑵依从性差,不能配合随访者。同时选取肝硬化患者56例,慢性乙肝患者60例及健康志愿者70例,各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比较
1.2 实验方法 所有待检者入院后第2d取清晨静脉血5ml,离心机离心后,取血清-80℃冻存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水平,试剂盒购于南京凯基生物有限公司。
1.3 随访方法 通过电话联系患者及其家属获取预后资料,随访时间记为手术日期至最后一次随访日期或患者死亡日期。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比较采用Long-rank法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组血清GP73表达水平比较 肝癌患者血清GP73明显高于健康者和慢性乙肝患者 (P<0.05),而明显低于肝硬化患者(P<0.05),见表 2。
表2 各组血清GP73表达水平比较
2.2 不同肝癌患者血清GP73表达水平比较 肝癌患者血清GP73与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有关 (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HBV、HCV、肝硬化、Child-Pugh评分、AFP和血管侵犯无关 (P>0.05)。见表3。
表3 不同肝癌患者血清GP73表达水平比较
2.3 肝癌不同血清GP73水平患者预后比较 根据本次研究肝癌患者中位血清GP73水平,将患者分为血清GP73高表达组(血清GP73≥125.64ng/ml,n=43) 和血清 GP73低表达组 (血清 GP73<125.64ng/ml,n=35);截止 2017 年 9 月,血清 GP73高表达组和血清GP73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84个月和21.99个月,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309,P>0.05),见图 1。
图1 生存曲线分析
原发性肝癌是由化学致癌物质、病毒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抗癌基因失活、致癌基因或相关基因激活及胚胎期部分癌基因重新复活等诱发的肝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的癌变。其中多种基因的表达和调控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3]。部分学者认为GP73肝癌血清标志物中最值得期待的敏感蛋白[4]。GP73为高尔基体特异性Ⅱ型跨膜蛋白,定位于人9q21.33染色体基因组,亦称为GOLM1或GOLPH2;GP73由膜内、膜外的C-端及疏水N-端共计3部分组成,跨膜结构完整[5,6]。但直至今天GP73的分子生物学作用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但已经明确GP73主要在肝组织的上皮细胞中表达,正常肝细胞未见其显著表达,但可因肝脏疾病的发展而逐步表达增加[7,8]。故此,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73表达及意义,旨在为临床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朱波[9]的研究发现GP73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当GP73增量表达出现饱和时,可导致剩余的GP73向高尔基体顺面远侧位移。本研究发现肝癌患者血清GP73明显高于健康者和慢性乙肝患者(P<0.05),而明显低于肝硬化患者(P<0.05)。 该结果说明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有所升高,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深GP73的表达率逐渐升高,这表明GP73的表达强弱对肝脏损伤的程度具有提示作用,我们推测慢性肝脏疾病发展与GP73表达的调节机制有关。但方玫玫[10]的研究发现肝癌患者的GP73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与本研究结果存在出入,还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相关资料显示GP73的调节机制可能主要存在于两个过程中:一方面在肝脏慢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另一方面可能与肝细胞的急性损伤具有密切联系[11,12]。
GP73在肝癌、结直肪癌、宫颈癌、神经胶质细胞瘤及肺癌组织中会呈现高表达。经分析可得,上述癌症都是较容易转移的类型,且当病理分期处于Ⅲ期后,更容易发生转移,但是在不易转移的癌症组织中,GP73就不会呈现高表达[13]。这一现象预示了GP73与肿瘤转移具有相关性。本结果显示肿瘤大小≤3cm、TNM分期Ⅰ~Ⅱ期患者血清GP73均明显高于肿瘤大小>3cm和TNM分期Ⅲ~Ⅳ期患者(P<0.05)。上述结果提示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与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有一定联系,GP73可能成为一类具有较高潜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最新的研究[14]发现了干扰肝癌细胞中的GP73的表达,可影响肿癌增殖,这一机制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EMT进行的;通过干扰GP73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检测,发现干扰GP73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从而GP73可能参与肿瘤转移过程。但原发性肝癌的转移、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共同诱发的过程,GP73在肝癌组织中如何运输、合成、分泌的具体生物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15]。
肝癌不同血清GP73水平患者预后比较发现血清GP73高表达肝癌患者 (血清GP73≥125.64ng/ml)和血清GP73低表达肝癌患者(血清GP73<125.64ng/ml)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84个月和21.99个月,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上说结果提示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与患者预后无明显关系,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还需要进行大样本量深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有所升高,与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有一定联系,与患者预后无明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