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梅
(河南省中医院检验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作为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临床上导致心脏疾病患者死亡的一种最为主要的原因[1]。因此准确地评估CHF患者的危险因素,早期防治及判断预后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国外有学者指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也较高,但国内研究较少;B型脑钠肽(BNP)则是由心室合成的一种调节体液、血压及钠平衡的重要激素,被视为CHF加重的重要标志物[2];近年来研究表明,Cys C与CHF的发生发展有关,是反映CHF患者心功能状况的重要指标[3];而同型半胱氨酸(Hcy)则是一种含硫基的氨基酸,最近研究推测其可能是独立于冠心病缺血机制之外的新的CHF危险因素[4];hs-CRP同心功能损坏的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本研究通过联合检测慢性心衰患者血浆 D-D、BNP、CysC、Hcy及hs-CRP,探讨以上指标对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诊治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且符合要求的住院CHF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龄38~76岁,平均 (53.26±11.47)岁。诊断标准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心力衰竭诊断标准[5],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NYHA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Ⅱ级31例,Ⅲ级26例,Ⅳ级21例。疾病类型为高血压心脏病32例,缺血性心脏病27例,扩张性心肌病17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排除感染性疾病、痛风,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36~75岁,平均(54.46±12.35)岁,临床无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经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无肺、肝、肾等疾病。两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在入院后第二天清晨静息空腹时采集肘静脉血2管,一管3ml置室温下自然凝固30min以上,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于-80℃冰箱保存待测,另一管1.8ml置于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是1:9)的真空管,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浆待检。血浆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 (仪器为日本Sysmex 7000的全自动凝血仪);采用Combs6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BNP的水平,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IMMAGE800特种蛋白分析仪,应用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hs-CRP;CysC和Hcy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浓度。所有患者在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前,再次检测血浆 D-D、BNP、CysC、Hcy及 hs-CRP 水平。 阳性结果判断标准:D-D>1.0mg/L,BNP>125pg/ml,CysC>1.20mg/L,Hcy>10.0mmol/L,hs-CRP>8mg/L。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两组间结果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行Pearson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HF 患者治疗前后血浆 D-D、BNP、CysC、Hcy及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浆 D-D、BNP、CysC、Hcy及 hs-CRP 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其血浆 D-D、BNP、CysC、Hcy及 hs-CRP 水平均得以显著性下降 (P<0.05), 但同心功能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明显偏高(P<0.05),见表 1。
2.2 不同心功能分级 CHF患者血浆 D-D、BNP、CysC、Hcy及hs-CRP水平比较 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 CHF 患者间血浆 D-D、BNP、CysC、Hcy及hs-CRP的结果随着心衰严重程度的增加,其水平呈上升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具体见表 2。
2.3 血浆 D-D、BNP、CysC、Hcy 及 hs-CRP 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在慢性心衰诊断中比较 在慢性心衰的指标检测中, 血浆 D-D、BNP、CysC、Hcy 及hs-CRP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 97.2%和86.4%,显著高于单项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3。
表1 CHF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D、BNP、CysC、Hcy及hs-CRP水平比较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级血浆D-D、BNP、CysC、Hcy及hs-CRP水平比较
表3 血浆D-D、BNP、CysC、Hcy及hs-CRP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比较(%)
CHF可称为心功能不全,主要是由心肌梗死或心肌纤维化等多种原因引起,病死率高、预后差,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病理基础就在于内皮细胞损伤。研究发现近年来CHF患病率明显升高,尽管在CHF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心衰患者死亡人数仍在不断增加尽早发现CHF的病情并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延缓心衰病程发展、降低死亡率的重要途径。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针对CHF患者,其病理生理机制不仅与心肌重塑具有密切关系,同时研究还表明心、肾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联系,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就是内皮细胞的损伤[6,7]。Cys C由有核细胞以恒定速率产生,肾脏是清除循环中Cys C的唯一器官,且其对肾小球滤过率的轻微变化较Scr更敏感,是目前评估肾功能的理想指标[8]。病理条件下,Cys C会引起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增多和纤维化的形成,最终导致心室重构。Aumann等[9]研究发现Cys C与心室重构关系密切,Cys C参与心肌间质纤维化的过程,促进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导致心衰的恶化。Hcy是一种含硫基的非必需氨基酸,主要通过损伤有舒缩功能的内皮细胞,并且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心衰症状恶化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CHF组治疗前的CysC及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随着心衰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提示血清CysC及Hcy与CHF临床分级有着良好的协同性,可以用来评估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并且血清CysC及Hcy在心功能Ⅱ级就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提示在发生早期心功能不全时,血清CysC及Hcy变化更灵敏,同时根据血清CysC及Hcy的水平分析提示血清CysC及Hcy可以辅助判断心衰的类型,这对于进一步评估心室重构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BNP在心衰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价值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体现[10],是临床上评价心衰的病情和预后的一项良好的敏感指标,并且在心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预后观察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1,12]。此外,炎症在CHF的发生及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心脏损伤早期就可以检测出血清hs-CRP水平。相关研究表明,血浆hs-CRP水平变化能够反映CHF患者的感染和预后,是心衰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13,14],并且其升高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5]。而体内炎症的变化可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发生改变,大量的促炎症细胞因子被分泌入血,引起机体凝血功能紊乱,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等因子的作用下形成不可溶解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聚集,导致患者出现高凝状态,而D-二聚体是凝血和纤溶过程的最终产物,反映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16]。本研究也证实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浆D-D、BNP、hs-CRP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在治疗后,其水平均得以显著性下降,但同心功能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明显偏高;同时三项水平都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可以作为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与治疗,以及疗效与预后观察的重要依据。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CHF诊断中,血浆DD、BNP、CysC、Hcy及 hs-CRP 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7.2%和86.4%,显著高于单项检测,表明联合检测有助于CHF早期诊断。
综上所述,血浆 D-二聚体、BNP、CysC、Hcy 及hs-CRP水平在CHF治疗前后变化显著,可用于CHF的诊断和心功能分级,联合检测对CHF的诊治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