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承辊用钢CCT曲线的测定及显微组织研究

2018-08-16 03:02张海波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年7期
关键词:贝氏体珠光体临界点

张海波

(天津重型装备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

本文利用L78 RITA型淬火相变仪测定了支承辊用钢不同速度连续冷却时的转变曲线,得到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结合金相法进行分析和验证,研究不同冷却速度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 试验方法

试验临界点测量准备步骤如下:首先,取出试样用酒精擦拭掉表面的油污,用电吹风将其吹干,然后用游标卡尺测量试样的长度和直径;其次,将擦拭测量完毕的试样置入膨胀仪中,确保试样的端面与石英组件接触良好,安装伸长计时应保证与传输杆在同一轴线上;最后,将工作室抽成真空状态后,填充高纯氩气作为保护气体。

试验所用钢为退火态,用膨胀法在DIL-801型热膨胀仪上测定该钢的临界点Ac1和Ac3,以此为基础,在L78RITA型淬火相变仪上测定该钢种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1]。奥氏体化温度为940℃,保温20 min,按不同冷却速度(1~60℃/min)冷却到室温,采集冷却全过程温度-膨胀曲线。利用Axiovert 200 MAT型金相显微镜观察转变产物的显微组织,并利用Tukon 2100B型维氏硬度计测定组织硬度(HV3)。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临界点

试验过程中,试样升温速率为2.5℃/min,由试验测得试验用钢加热时的临界点为:Ac1=782℃,Ac3=851℃。

2.2 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的分析

随冷速的不同,存在三种相变区:高冷速的马氏体相变区;中冷速的贝氏体相变区;低冷速的珠光体相变区。当冷速为1~2℃/min时,组织为珠光体+贝氏体;当冷速达到5℃/min时,开始出现马氏体组织,此时组织结构为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冷速继续增加至10℃/min,高温转变逐渐消除,高温珠光体消失,组织为贝氏体+马氏体;冷速继续增加至20℃/min时,中温转变组织贝氏体转变结束;当冷速大于20℃/min时,组织中贝氏体消失,组织结构全部为马氏体。

2.3 硬度测试结果

利用Tukon 2100B型维氏硬度计测定转变组织的硬度,测三点取平均值,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维氏硬度

2.4 C.C.T图的绘制

根据不同冷却速度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组织,确定冷却过程中的相变温度[2]。将相变点用坐标的形式绘制到温度-时间半对数坐标上,用光滑曲线将各物理意义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同时在该坐标上标出临界点Ac1、Ac3和Ms点,绘出试验用钢的C.C.T图,如图1所示。冷却曲线下端标注对应的冷却速度和按此速度冷却后组织(即最终转变产物)的维氏硬度值(HV3)。

图1 一种钢CCT曲线

由图1可以看出,此试验所用钢的CCT曲线呈双C形状,即珠光体转变区与贝氏体转变区域是分开的。此种材料奥氏体化后,以1~2℃/min冷速冷却时,同时发生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由此看出,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冷却速度,得到不同的组织。随着冷速增加,硬度也逐渐增加,其中5℃/min这个冷速界限其硬度值增大最为突出,对应组织形态上出现了马氏体,这与金相组织出现马氏体是一致的。当冷速超过20℃/min时,发生马氏体转变,在马氏体转变区域中,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马氏体半条变细,位错密度增大,故硬度增加。所以,硬度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冷速的增大而逐渐增高的。

3 结论

用膨胀法测得了试验用钢的临界点:Ac1=782℃,Ac3=851℃。测得此种材料获得完全马氏体的临界冷却速度为20℃/min;试验用钢在冷却速度为1~2℃/min时,得到珠光体+贝氏体;冷却速度在5℃/min时,开始出现少量马氏体;冷却速度超过10℃/min,珠光体转变结束,组织中存在贝氏体和马氏体;冷速超过20℃/min,贝氏体转变结束,全部得到马氏体。

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硬度呈升高趋势。在实际生产工艺确定时,人们应把不同冷却速度下得到的组织及其硬度结果结合起来,制定出合理的热处理工艺,以尽可能优化材料的综合性能。

猜你喜欢
贝氏体珠光体临界点
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热轧空冷贝氏体耐磨管成功投放市场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低碳淬火贝氏体钢的回火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提升珠光体组织的耐磨性能以及热稳定性
蠕墨铸铁RuT400与RuT450的拉伸与疲劳性能
新书《贝氏体相变新论》简介
Al元素对高碳珠光体钢连续缓慢冷却相变行为的影响
贝氏体组织的回火转变
稀土对高碳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超越生命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