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31—33首三个汉译本对比研究

2018-08-15 10:32葛琳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诗学莎士比亚译者

葛琳

戏剧家兼诗人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集大成者,本文以莎士比亚第31首至第33首十四行诗的三个译本为例,结合三位译者的诗学观以及接受美学的理论,剖析不同译文给读者带来的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一、译者及其诗学观

“中国拜伦”——梁宗岱,获“南国诗人”美誉。留学时与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保尔·瓦雷里相识相知。他的诗学观也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他将“象征”从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中剥离出来,视其为人类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艺术模式和中西方诗学共有的创作美学原则。梁宗岱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余光中誉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最佳翻译。

屠岸,笔名叔牟。历任《戏剧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副主任等。在屠岸的诗学观中,翻译诗歌不仅要将原作的形式传达过来,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原作的神韵。译诗应该是两个灵魂的拥抱,实现译者与原作者的合一,实现两种语言的撞击与交融。

曹明伦,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担任多种刊物编委。他认为,原作的语言和内容正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书中所形容的“像果皮和果肉一样浑然天成”,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专注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注重对原作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挖掘与研究,只取“果皮”而弃“果肉”则容易忽略“诗人最有内在价值的东西”。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美学”一词最初的意义是对感官的感受。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所著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美学的研究范围很广。美学是一门非逻辑性的学科,它强调的是人对事物瞬间的心理感受。

“接受美学”是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由德国康茨坦斯教授姚斯首次提出。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是—读者中心论,即强调读者理解文本的主体性,探讨读者在接受艺术文本过程中的美学体验。接受美学亦可看作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在美学领域的移植与延伸,又被称为—文字解释学。

三、第31首译文的神话结构之美

古希腊神话和田园挽歌擅长运用复活再生的隐喻或象征模式来悼念亡者。在第31首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便巧妙运用了古希腊阿多尼斯的神话原型,赋予了他已故挚友永生不灭的神性力量,丰富了诗歌的幻想隐喻和读者的审美体验。

例1 Thy bosom is endeared with all hearts,

Which I by lacking have supposed dead,

梁宗岱:你的胸怀有了那些心而越可亲(它们的消逝我只道已经死去);

屠岸:多少颗赤心,我以为已经死灭,不想它们都珍藏在你的胸口,

曹明倫:你的心因众心所爱而更可爱,我本以为消逝的众心已死去,

在本诗的开头,莎士比亚自我设立了一个交谈的对象。关于“你”的解读,屠岸认为,这首诗中的“你”是指莎士比亚的一位活在眼前的朋友,是他当下正与其倾诉情谊的朋友。而在其他两位译者及大多数读者看来,这是所有死去的朋友的化身。三位译者的译文均通过转折的表现手法,译出了挚友在诗人心目中“死而复生”的开放性幻觉,为下文进一步的张力作了耐人寻味的创造性铺垫。

四、第32首译文的音韵之美

对于十四行诗的翻译,屠岸先生有过如下精辟的论述:十四行诗的英文原作有严谨的格律,音乐性很强,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享受,要把原诗的节奏—以行为单位的轻重格五音步完全用汉文来表达,是很困难的,两种语言的差别太大。一般来说,轻重格是无法译的。

五、第33首译文的意象之美

莎士比亚第33首十四行诗通过一系列平凡却又生动的意象描述了爱友对诗人的背叛。

例3:Full many a glorious morning have I seen

Flatter the mountain-tops with sovereign eye,

梁宗岱:多少次我曾看见灿烂的朝阳

用他那至尊的眼媚悦着山顶,

屠岸:多少次我看见,在媚悦的早晨,

庄严的太阳用目光抚爱着山冈,

曹明伦:多少个清晨我见辉煌的旭日

用至尊至贵的目光抚爱山丘,

在诗作的前两行,原作者呈现出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Sovereign eye”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莎士比亚常在诗歌中用“eye”来指代太阳,而贯穿本诗的“太阳”意象则显然是指诗人的爱友,爱友好比早晨的太阳熠熠光辉,“sovereign”一词原意为“至高无上和主权”,凸显了爱友在诗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王者地位。在梁宗岱的译文中,“至尊的眼媚悦着山顶”生动传神地传递并升华了原作的意象,“至尊—媚悦”形成一组颇有戏谑色彩的对比,一位地位尊贵如同君主,但在热恋中仍不忘对着爱人娇嗔的爱友形象跃然纸上。

六、结论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构成审美经验的第三维是净化,即人通过创作并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获得美的享受,使自己的心灵世界得到升华,生活视野得到拓宽,并且启迪读者的审美智慧。同理,通过阅读与分析莎士比亚第31—33首十四行诗的三个译本,读者可以跟随三位译者驰骋在多维的想象空间,重新得到心灵的诗意洗礼,找到圣洁的合音,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审美评判。

猜你喜欢
诗学莎士比亚译者
艾青诗歌的隐喻魅力及其诗学功能
背诗学写话
观人诗学:中国古典诗学和人学互融的文论体系研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