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科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急切需要大批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本文对实用性“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及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剖析,提出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创新翻译教学模式,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高校;培养模式
一、前言
1.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对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经济步伐的加快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涉外贸易和涉外旅游越来越频繁与密切,以至翻译人才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尤其自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趋势愈加显著,这种需求将更加旺盛。目前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53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63%),2016年将达到314亿美元,而今年中国翻译市场产值将超过350亿元,中国翻译市场需求正面临着急速膨胀趋势。据相关统计,中国在岗聘任的“外服翻译”专业人员约11万人,而此行业的保守需求值约71万,这就意味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字很可能超过100万。
2.外向型经济对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翻译事业日益兴融,对“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怎样满足市场对“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合格优秀的“外服翻译”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现状分析
就目前我市情况而言,已经批准成立的翻译公司了少之又少。另外,在翻译文献时,一些翻译公司利用在线翻译软件翻译出来的作品错误百出,因此我市急需规范翻译市场,培养合格的“外服翻译”人才。目前英语翻译人才状况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数量不足。2013年,我国翻译行业产值达到645亿元。到2017年,行业年产值达到了850亿元,翻译业务已经涉及到国内外各个地区,各个领域,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的自贸区的设立与开放没,极大促进了本市英语“外服翻译”人才的需求指数。
2.专业化水平不高。统计显示,翻译人才的缺口高达76%,目前陕西市场,从事“外服翻译”工作的人员大多都属于中途出家,受过专业出身,专业培训的人才却不高,其中一些为非专业毕业,缺乏相关的翻译理论基础。虽然大部分翻译工作是委托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来完成的,但是高校英语教师也从在弊端,那就是他们在跨学科领域存在知识面狭窄情况,翻译时难以准确完成相关“外服翻译”工作。
3.综合能力及水平有限.部分翻泽人员鉴于知识结构单一,翻译经验与技巧欠缺,以至容易出现误译、偏译及漏译等情况。市场需要的是知识面广,双语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强,并能客观真实地翻译出原文意思。概括而言,翻译行业主要有笔头翻译、机器翻译、在线翻译等方式。据报道,社会使用率最高的是在线翻译,使用率高达86.9%。但其翻译效果也存在诟病,比如:“日本传统性节日”被译为“Japan traditional sex festival”、“平时营业”被译成“business on peacetime”,因而,错译问题永远是在线翻译的“软肋”。
因此,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翻译教学模式與培养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三、创新“外服翻译”教学模式
对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传统讲授与“外服翻译”实践结合起来,避免课堂一言堂,探索出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从创新功能的角度来言,教学模式改革可分为两个模块:第一形成“高校”主导型,使高校翻译教学工作和企业生产需求相结合,形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以次培养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为目标;第二形成以“企业/市场”为主导型,围绕企业或市场的需求开展相关应用“外服翻译”研究课程,以便在这两个模块的基础上实现翻译产业化的联盟。
首先,进行新一轮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解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轨问题,组建创新教育体系,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
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专业领域的“外服翻译”专家,充分结合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组建“双师型”教师翻译队伍。
再次,注重翻译教学实训,择选有实力翻译公司作为高校翻译教学的翻译实验实训基地;同时鼓励和帮扶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相关各类国际会议等“外服翻译”实践工作。
四、结语
我们探究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使翻译机构应发挥指导作用,促进翻译行业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任务,培养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翻译教学实验与实训,培养出市场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外服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边丽君.浅谈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翻译教学[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