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育探索

2018-08-15 10:50梁丽斌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初中语文学科

梁丽斌

【摘要】本文对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解读,提炼出“理解、表达、审美”等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词,进而基于学校学生实际提出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 内涵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A-0039-03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被提出,强调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在今天,这个概念体系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和立足点。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初中学校,语文学科教学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为什么而教、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等问题,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核心素养内涵界定

(一)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是指事物最主要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一部分。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出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反映了三个核心的内容,一是价值取向上强调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二是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三是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也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总体框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与要求。

(二)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拟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确定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通过查阅,现有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还没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没有将学科核心素养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各学段相对应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也没有形成。笔者曾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张廷凯老师请教初中学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张老师的回答是还在研究论证中。总的来说,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依旧是一个模糊的顶层概念,该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合理构建的途径依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顾之川在《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应涵盖: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语)能力;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独立思考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张聪慧在《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转型》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的教学方法必须转变:语文教学目标从“指向三维目标”转向“指向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内容从“语文知识体系”转向“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语文教学方式从“反复记忆与强化训练”转向“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语文教学评价从“以语文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导向”。

综上分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最基本的知识就是指语言文字知识,关键能力是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感、语文情趣、创新思维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使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学科素养可以概括为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其内涵可以提炼为“理解、表达、审美”三个关键词。

理解,即理解能力,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其品质。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其它要素,如思维、审美等都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上。

表达,即表达能力,指一个人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善于让他人理解、体会。正确而灵活地把语言材料组织成话语或文字,从而准确地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内容,是语文学习最重要、最独特的功能。

审美,即审美能力,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所具有的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审美的对象主要是文学作品,这一审美的专门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独特的功能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学生通过品味优秀作品的语言艺术,獲得审美发现,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并努力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

理解能力是基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是理解能力的最好体现,它们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的特征。

二、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将学生身心发展放在首位;在课程教学上,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程内容及实施上,则需要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达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扎实的语文基础。

(一)提升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提高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要从教师着手,提高教师的素养和人格魅力。必须重视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融入教师培训及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以确保教师能够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力的引导者、辅导者、咨询者以及合作者,并最终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提高。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安于现状,只关注眼前的教学工作,要努力提升个人修养,不断地学习,大量地阅读,勤于反思,尝试写作。语文教师还要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教师人格魅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初中语文教师要静下心来提升自己,多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掌握教学技巧,改进教学方法。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语文理解能力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语文学习环境也是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在墙壁上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和书法艺术作品;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选用与课文相关的诗文格言、成语典故、神话传说;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延伸有关作家作品,给学生观看相关的电影、视频、戏剧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强语文理解能力。

(三)创新语文教学,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信息化越来越普及的教学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创新语文教学,丰富语文教学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

笔者的以“学”为中心的“小组合作”阅读教学模式及以“教(学生教学生)”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改革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学”为中心的“小组合作”阅读教学基本流程如下:读一遍,学生交流初读感受,解决生字词;再读一遍,思考几个核心问题,小组交流,派出代表发言;学生提问题,探讨,解答;再读课文,有什么感受,写下来。这是一种自主、合作、交流、分享、倾听的课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优生与学困生都能各有所获。倾听、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力、表达力的训练,这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也乐于接受。

教学《老王》时,笔者将课堂设计成了谈话节目。学生先思考:1.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个怎样的人?2.在老王眼中,杨绛是个怎样的人?3.在你的眼中,老王是个怎样的人?杨绛是个怎样的人?(要求在文中找到依据)然后各小组交流,谈自己的理解;再由小组代表综合展示各组的观点,其他组员可以补充自己的发现、感悟。让学生自己去发掘人物的内涵,换位思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如此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很高,解读丰富,妙趣横生。

以“教(学生教学生)”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流程是:首先,教会学生怎么改——先自读,边读边作批注,改正错漏之处,然后写评语。其次,谁改谁的作文用心考虑——“随机发放”让学生珍惜缘份,“有选择”利于改作文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写作。最后,批改者要与作者交流,教师还要在全班进行讲评。这样设计,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动力不足的问题。有些学生的批注评语写得密密麻麻的,鼓励之情溢于言表。如此既提高了表达能力,还增进了情感交流,促进了学生情商、审美能力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按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表达、分享,获得成就感与成长的力量,从而不断进步。

(四)加强实践,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艺术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生活;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鼓励学生对所读到的观点进行独立思考,进行批注式摘抄;加强生活体验,如扮演书本里、故事中的角色,动手创造手工作品;让学生在课前分享自己的感悟;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如经典诵读、讲故事、演讲、辩论赛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受到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创新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打开思路,结合教学目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语文学科的艺术性、人文性,将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部分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各项语文学习活动,在理解、表达、审美等核心素养上获得较大的发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将其一以贯之地落实到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引導学生进行更全面合理的语文学习,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研究”(课题编号:16XM2005027ZB)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初中语文学科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学科新书导览】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超学科”来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