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碳标签是一种用量化的指数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释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的新型生态标签。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国际上设立各种碳壁垒,试图利用本国或本区域的市场力量向他国分摊碳减排代价,这将是发达国家建立另类霸权的新趋势,同时,商品负担的高额碳关税成为中国商品在新世纪里的一道门槛。能源压力、环保瓶颈以及我国走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之路的内在需求,都要求我国建立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市场以消费者意愿为导向,实行以企业决策为根本,制度以政府政策为依据,碳标签制度在我国的建立需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碳标签在我国建立的行业土壤。
关键词:碳标签;贸易壁垒;生产成本;低碳消费
一、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到来的趋势已不可抵挡,实施碳标签制度,推广低碳排放技术,这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理念,符合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自2007年,英国推出全球第一批加贴碳标签的产品以来,相继有12个国家开始了这方面的推广活动。以目前趋势来看,碳标签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的产品标识。而一旦“碳关税”全面铺开,中国高能耗商品将首先成为课税对象,贸易摩擦也将不可避免。世界银行研究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中国制造业将可能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总额一直稳步发展,逐年提高,而自2015年已经显现出下降趋势,除却经济环境变动的因素,碳关税是重要原因。近日,美国特朗普总统对进口关税的调整,激发了世界各国对于贸易壁垒的认识。在国际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我国很可能受到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相关政策的影响,其中,碳关税是有力的贸易保护工具。
相比于国外成熟的碳标签制度与碳足迹研究,我国在相关领域研究十分薄弱。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必须与世界接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碳标签制度。本文主要探究我国碳标签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碳壁垒应对措施做出思考。从消费者意愿,企业家意愿、政府意愿,国际环境等角度出发,研究我国碳标签制度建立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遇到的困难和约束,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维度,分析碳标签制度在中国土壤的适应性,并提出合理建议。
二、调研方法
采取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笔者走访了五省十地的各阶层消费者、厂商代表以及政府主管单位领导,两次发放低碳消费问卷与低碳消费影响因素量表,旨在精细化地考量消费者碳标签低碳消费意愿和碳标签建立背景要点,为碳标签在国内市场的建立提供实时根据和有效建议。调查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以及对比分析法等,综合学习国外学者研究方法,为碳标签在国市场的建立获取第一手市场分析资料,部分宏观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相关报告。
三、外部影响因素的探究
碳关税如何成为贸易壁垒,在对外贸易、经济、环境等方面会对我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近日,美国政府对中国商品征收巨额关税,笔者就此以美国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作出相应分析。
1.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
对外贸易是美国征收碳关税影响最为直接的方面。随税率的提高,碳关税总额增加,我国对外贸易遭受的损失越大。碳关税通过提高出口商品成本,降低单位出口利润,从而抑制出口,间接影响国内生产。碳关税征收对我国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对碳排强度和出口依存度越强的企业影响越大。数据显示,受其负面影响最大的行业包括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
征收碳关税也会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生产方面,碳关税首先降低商品出口价格与单位出口利润,限制我国出口贸易,相关行业及整体经济的运行受损;在国民收入方面,随税率的增加,国民经济各项指标都大幅下降,居民收入与政府财务收入随着税率的增加而减少;在消费方面,收入下降抑制消费,社会消费总额随着税率增加也不断下降。随着经济生产遭到破坏,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将相应降低。
2.碳关税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碳关税对我国总体经济有一定负面影响,且这一影响随时间有所减缓,呈现出先缩小后放大的趋势。随着碳关税实施的负面影响不断升级,碳关税政策将使其他区域的市场变得更有吸引力,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我国企业会减少对美贸易量,同时选择将更多的产品出口到其他无碳关税的地区。如果某些行业对出口其他国家的比重远大于出口美国的比重,可能发生出口不降反增行业。例如,金属制造业、仪器仪表等行业。
总体而言,美国征收碳关税会对我国的消费、投资、进口等各方面带来一定程度负面影响。虽然不同行业影响不同,但征收碳关税带给我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因而如何应对碳关税这一问题显得十分必要以及迫切。
3.碳壁垒应对措施
解决贸易壁垒,一方面是顺势而为,适应世界节能经济发展趋势,在我国建立碳标签制度,解决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是建立根基,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免疫力,这也是预防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笔者基于已有调研发现,就碳壁垒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调整贸易结构,稳固经济地位
我国的出口企业对欧美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很易受到贸易牵制,要提升自身发展活力与空间,应当开阔视野,开拓欧美发达国家以外的出口市场,减弱他国经济政策波动带来的我国经济损失。同时,拉动内需,提高本土经济所占份额,使我国有足够的能力抵御他国对我国外贸的冲击。此外,改善我國出口商品结构,降低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比重,鼓励低碳产品对外贸易,实现升级转型。
(2)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必须以自己的核心技术为立足之根本,树立特色的品牌形象,丰富自身商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竞争的格局中一枝独秀,进而从容应对碳税风波带来的冲击。碳标签的设立对不少企业的出口都产生了冲击,企业需要注重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培养和转化,让智力因素推动低碳潮流,化危机为契机,坚持走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之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3)率先开征碳税,保护内部利益
WTO协议规定不可实行双重征税,率先开征碳税便可使他国无法向其再次征税。这样一来,碳税收入可用于国内企业节能减排改造,实现国家对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促进新能源开发和技术革新。其次,也可将部分资金补贴国内相关出口企业,提高我国企业在碳关税征收背景下的出口竞争力。
以上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一定冲击,但究其根源,最根本的措施是在我国设立碳标签制度,让企业实行低碳生产,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趋势,进行全球化。
四、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碳标签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碳减排能力评估实现高效减排,能够为消费者决策提供足够信息,引领低碳消费,实现碳减排承诺。那么我国市场和体制土壤是否适合碳标签制度的确立,笔者就实地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1.政府走访分析
通过走访,笔者了解到,政府部门会编制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对碳排量大的企业制定碳交易政策。各地政府通过将企业煤炭消耗量转化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评选荣誉称号,增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每年有150亿的资金补助,对重大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政策补助。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淘汰一批碳排放比较高的产品,这一想法有利于环保事业的发展,但推行碳标签制度可能会遇到困难:
(1)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升,而推行碳标签制度可能会损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阻力大;
(2)我国并没有掌握产品碳排放測度技术,进行技术研发并推广必定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加重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
(3)政策实施具有周期时滞,因此推进该制度进程缓慢;
(4)监督与控制问题,即如何监督企业控制低碳生产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企业走访分析
利用碳标签评估方法和技术,能够改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改善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物质损失问题,降低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实现产业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生产者自身利益出发,实行碳标签制度存在不少的困难与阻力。一是生产成本提高,包括研发成本和人力成本。二是技术问题,产品更新换代快,相关配套设施很难跟上。同时,随着产业链不断累加,越是下游的企业,承担的成本压力越大。碳标签确立应从化工、重型装备等污染较大、规模较大的行业入手。当然,成本效应与竞争优势并存,企业通过碳标签展示其碳减排承诺,能够赢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在经营过程中获得市场收益。
企业角度认为,政府在推行过程中应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国企率先变革,注重经济转型。此外,政府应对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实行该制度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政府应负担一部分费用以推进该制度实施。
3.消费者走访及量表分析
(1)消费意愿分析
数据显示,相当可观比例的消费者对碳标签产品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和接受度。根据分析,大部分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主要看重商品的质量与价格,较少关注商品的环保性能。对环保产品的价格涨幅接受度也因人因物而异,如生活日用品等低值易耗品和电器、汽车等高档耐用品,能接受的价格涨幅就有所差异,前者接受度弱。人们表示,并不愿意为了公益环保事业牺牲自己太多的切身利益。
同时,消费者不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相关信息,对产品的碳排量进行比较。在产品类型细分后,不同的价格接受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除此之外,大部分消费者表示相信相关政府部门对碳标签的认证,但不认可商家对产品的环境绩效宣称,认为可能存在欺骗现象。通过问卷纵向分析发现,主动搜寻碳减排信息的受访者低碳意识更强,因而,碳标签建立的一个重要工作便在于提高人们低碳认识。
(2)消费者量表回归分析
以x1碳标签信任度、x2低碳知识、x3媒体宣传、x4社会风气、x5群体效应、x6法律规范、x7政策引导作为解释变量,以y量化的低碳消费意愿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在消除了异方差之后,x1、x2、x3、x6都通过了T检验,仅有x7仍不显著。显著的变量有碳标签的信任度、低碳知识、媒体宣传和法律规范,而且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都是正向的。
消费因素影响因素回归分析表
■
这些变量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法律规范增加一个单位,选择低碳消费的意愿就平均增加0.1个单位。可见在影响力上,法律规范的影响力最强,这也反映人们更强烈的守法意识,以及低碳消费立法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虽然不同个体特征的消费者其低碳产品的认知状况有一定差异,但消费者对节能减排拥有较高的支持和认可度,且普遍显示出较强的低碳消费意愿。作为低碳消费选择的重要推手,碳标签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可行的。在推广上,立法将会是最有效的途径。
五、碳标签制度的建立
1.国内外碳标签概况
不同国家采用的碳标签类型有所差异,碳标签的发展概况也不尽相同。碳标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碳标识标签、碳得分标签和碳等级标签。中国碳标签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是同一时间起步,但各项工作的推进相当迟缓。标签设定范围和政策性时滞对我国碳标签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建立碳标签制度构想
碳标签制度的全面铺开,一方面,保护了消费者知情权,便于做出自由选择;另一方面,便于企业在保持收益增长和实现碳减排间寻求平衡。通过前期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发掘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建立碳标签制度的内在契合点,笔者对中国市场上碳标签制度的建立提出以下建议:
(1)落实低碳认证,铸造行业信任
在碳减排承诺、碳足迹定义、产品的碳足迹等级刻度及数值和再循环能力指示方面,应采用醒目易懂的方式,给消费者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分类。标签标示方法按等级表示,分为三级和十度,分别表示单位美元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环境影响度。商品表面标注碳减排成就以及碳减排承诺,以便衡量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有效落实低碳足迹认证可以提高企业低碳竞争力,同时所标注对环境的不同影响程度可以方便消费者大致了解该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更好的做出判断,增强对碳标签的信任度。
(2)普及低碳知识,培育社会氛围
碳标签制度建设的前期社会工作,主要工作便在于提高公民公共文明素养,保证消费者、经销商、企业和政府等部门对碳标签制度的信任以及可持续性消费意愿。基于前面分析,不同的消费者对于碳标签低碳消费观念拥有不同的偏好,对于消费知识的宣传应该加大力度,拓展宣传范围,也应有的放矢。
首先,政府应将低碳消费知识纳入官方和民间各个层级的宣传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从小树立低碳消费、节能减排的意识,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增加其效果,公众的认知和认可。其次,文化素质比较高的中青年消费群体接受意愿更强,可先对此特定人群推行碳标签知识宣传,再以此为据点,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直接正向作用于碳标签的市场接受度。
(3)规范法律法規,把关各个环节
我国应建立对于碳标签计算、认证机构设置、咨询服务机构的准入门槛、碳标签的核证与颁发等国家标准,建立国际层面权威的授权机构,授权成立第三方机构进行碳标签的计算、结果核证和颁发,最后由政府进行监管。
要维护碳标公信度,保证企业碳标质量,达成碳标签设立的初衷,就需要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出口商品作出严格的碳排放量方面的规定,对进口商品也同样实行一定的标准和认证要求。继而由具有较高社会声望的第三方中立组织完成对碳标签的认证与授予,提供碳排放、能源效率以及循环利用率等项目的认证服务。最后需要政府监管,为市场上碳标签商品的信誉进行背书。
(4)政企携手变革,助力碳标起步
对于低碳技术的革新与生产设备的研发,企业将背负高额的前期市场投入压力,与此同时,生产成本增加,由此带来的价格上涨会削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场需求降低,资金链循环受阻。政府在推行过程中应起到带头引领作用,负担一部分费用以推进该制度实施。
碳标签制度的建立以及节能减排其他工程的构造,既要顾及成本、政策、公益和宣传,又要注意选择宣传多途径。同时,加大对新能源的研究和节能技术的使用,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降低碳排放和生产成本。政府应扶持企业的绿色生产,打造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技术,促进企业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生态经济转变,从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低碳经济。
六、结语
碳标签是低碳生活行走的指示牌,是国与国间贸易博弈的新方式,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作为消费者,培养低碳意识,养成可持续性的低碳消费习惯;作为企业,适合国际规则,创新发展打开新时代低碳经济大门;作为政府,积极扶持,扩大碳标签的行业宽度和市场需求。未来,经济体将回归实体经济,而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我们应站在高处,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在世界经济进入低碳时代新一轮增长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陈宸.低碳经济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及应对措施[J].对外经贸实务,2016,(06):44-47.
[2]张露.碳标签对低碳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3]李春景.碳标签制度对中国出口产生的贸易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0):20-22.
[4]戴越.国际贸易中碳标签制度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4,(05):108-112.
作者简介:李雅倩(1998.03- ),女,汉族,湖北荆州人,山东大学(威海)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