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哲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100)
2015年10月,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1](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为标志,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在全国正式启动。《行动计划》包括65个任务和22个项目,总布点8 205个,其中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200个(所)。以任务和项目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载体,负责单位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十三五”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和高职发展实际,河南省教育厅出台了《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方案》[2],共承担47个工作任务、15个项目的建设,总布点469,其中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10个。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落实《行动计划》,积极申报建设任务和项目。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包括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在内,共承担了18个任务和项目的建设,自立自建任务和项目18个。将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作为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枢纽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机遇,进而引领学院的创新发展。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提升学院服务商丘市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中国(河南)自贸区等五大国家战略规划以及河南省和商丘市“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及商丘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坚持先行先试,注重创新发展。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引导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国际交流合作实质性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凸显、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实行分类考试招生,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建立“中职—高职—本科”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加强内涵建设,培育骨干专业。以骨干专业为重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泛在和混合学习;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开展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营造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各层面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治理能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坚持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依法执行学校章程,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立足商丘,着眼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国际交流合作实质性开展、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凸显、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与河南和商丘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行业优势突出、综合办学水平全国领先的优质高职院校。
完善创新发展基础。建设园艺技术专业群、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群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建设建筑类专业群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虚拟仿真中心和计算机类专业群“互联网+”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个;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按计划完成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校园;多渠道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升,建设1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培训服务,使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95%以上;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获取“双证书”(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85%以上。
构建创新发展机制。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落实《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学院学术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发挥其作用。修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法治校,实行分类考试招生,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建立“中职—高职—本科”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深化校企合作、改革管理体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院发展与建设,组建职教集团,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合作“互惠共赢”长效机制。
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建设骨干专业10个,在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食品加工技术和艺术设计四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商丘师范学院合作办好物流管理、电子信息工程2专业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国家级或省级创业教育实践平台1个,积极引进企业入驻,吸纳学生创业。以服务教学、服务企业为目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建设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建设1个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和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泛在和混合学习。
营造创新发展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营造先进文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保护环境、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文化。促进职业技术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建设“三商文化”数据库,传承“三商文化”优秀技能技术基因,营造技能文化。制定学院质量诊断改进工作方案和计划,营造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既自我保证又相互依存的质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引领、绿色文化彰显、技能文化浓郁、质量文化滋润,各种文化交相辉映的文明院校。
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做好与法国第戎大学技术学院的合作交流,选派30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法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研修学习,邀请10名外籍专家、学者来校教学、授课,引进国际先进的高职专业教材、优质教育资源5套。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招收沿线对口支援地区学生来校就读。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国门,积极为“走出去”企业培养自有或本土技能技术人才。加强技术技能积累,依托音乐表演、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势,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四平调”传承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李”继承人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继续发挥国家示范院校的引领带动作用,对口支援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等西部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适应人的终身学习需要,争创职工继续教育品牌高职院校。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各类培训达到10 000人以上,应用技术合作收入达1 000万元以上。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完善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机制,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建设5个骨干专业,开展4个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建设3个具备教学、生产、培训和鉴定等多种功能产教研特色明显的综合实训基地,建设2个职业能力培养虚拟实训仿真中心;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更好地服务商丘市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
开展优质院校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动专业设置与商丘和河南产业布局紧密对接。不断扩大以专业为载体的优质教育资源,以骨干专业建设为引领,创新专业发展,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到2018年,建成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建设1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建立教师轮训制度,落实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到2018年,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95%以上。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推进学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微课、慕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点建设2个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中心、1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探索集团化办学道路,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3],结合学院优势专业,联合大型企业和重要行业,积极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积极推动黄淮经济区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和发展。
推进分类考试招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5]精神,在总结单独招生考试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使分类考试招生成为学院招生主渠道。
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学院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增强办学活力;巩固和发展国家示范院校和省特色院校建设成果,充分发挥辐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深化校企合作发展。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建设1个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鼓励、扶持师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合作建设国家非遗“四平调”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非遗“泥人李”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艺传承、创新等活动。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骨干专业建设为重点,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1个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建设1个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制定实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学分转换制度和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弹性学制;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同时,合理运用政府公共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其他资源,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支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阳光工程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结合河南省农业大省、商丘市农业大市的特点,围绕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国家战略规划,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社会服务活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合作实质性展开。加强与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等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高职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5项、专业课程10门、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5套;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外高职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等合作关系;邀请10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授课,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学院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学院章程和制度;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学术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机构和职能。
完善质量年报制度。完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不断提高质量报告的质量。
建立诊断改进机制。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全面启动学校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制定方案和计划,全面开展,扎实推进。每年邀请校内外、省内外熟悉职业教育、具有管理经验、影响力较大的行业企业专家和高职教育教学专家,对学院的诊断和改进工作进行指导和现场诊断。构建以“决策、生成、资源、支持、监控”五纵,“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横和校本数据管理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机制,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加快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状态数据在学院宏观管理、行政决策、院校治理、教学改革、年度报告中的基础性作用和预警性作用。
改进教师队伍管理。结合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推动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行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建设先进文化引领、绿色文化彰显、技能文化浓郁、质量文化滋润,各种文化交相辉映的文明院校。
加强组织领导。学院专门成立由书记、院长任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落实《行动计划》暨争创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及有关实施、检查组,负责任务和项目的整体推进和落实。
落实经费预算。以学院自筹资金为主,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按照建设规划分年度安排建设经费;实行财务公开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和财经纪律。
建立管理制度。学院把《行动计划》任务(项目)建设和争创“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工作,列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根据项目建设内容、任务和要求,学院分别制定“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单位考核办法”以及项目质量监控制度、绩效奖励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管理、协调、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加强督导和绩效评估。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分2016、2017、2018三年度实施。学院成立质量监测组和督查组,加强学院内部监督检查,认真开展绩效评估。各个任务和项目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并认真实施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定期对团队人员进行考评。同时,加强建设任务与项目的过程管理,切实保证建设任务和项目按期完成。建设期间及时向教育厅上报和向社会发布建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行动计划》的成功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创新发展,使学院各方面都发生了可喜变化,并为学院的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做好做实《行动计划》有关工作,发挥其引领学院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必须做到把握方位、问题导向、全员参与、创新为魂和发展为本。
把握方位。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职教育也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总体发展水平已达到世界中上等水平,已处于追赶与超越、借鉴与自主、跟跑与领跑交织交融的阶段,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整体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6]这是对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使命做出的新判断;对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肩负的责任和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的高职教育,地位作用在变,从原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向支撑引领并重发展;发展阶段在变,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阶段,接受高职教育成为众多国民的最低基本需求;结构类型在变,从相对单一结构,向多元多样化办学结构转变;环境格局在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对高职教育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革命性影响,“90后”“00后”新一代教育对象群体的出现,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适应。这些变化,是与以往相比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是高职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说到底,作为一个组织,是高职院校发展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按照美国学者劳伦斯和骆奇等人创立的权变理论,作为组织的职业院校,必定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与外界发生信息、物质交换,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行动计划》正是高职院校实现学校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与匹配的有效途径。
问题导向。问题即矛盾,问题导向即矛盾导向。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就高职教育来讲,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们或社会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看,不平衡既有供给侧方面的、也有需求侧方面的,既有高职教育内部的、也有高职教育外部的,既有高职院校之间的、也有区域之间的;不充分既有阶段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既有质量方面的、也有数量方面的,既有高职自身办学水平方面的、也有整个高职教育资源供给方面的。在人们或社会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这对矛盾中,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于是,才有学生、家长和社会对高职教育评价不高,对高职教育质量整体不满意的现象存在。《行动计划》就是解决人们或社会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就一所高职院校来讲,就是要强化质量意识,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为核心,通过《行动计划》任务和项目的实施,改善办学条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补短板、扬优势、创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全员参与。《行动计划》的实施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几个任务和项目,也不仅仅是任务和项目负责人及团队的事情,要使学院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参与到《行动计划》中来,要使人人头上有任务、有指标,达到全面动员、全面参与和全面建设。这一方面便于《行动计划》实施的管理,群策群力,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和项目,另一方面是有些任务或项目,比如质量诊断与改进,与每位员工相关联,更重要的是借助《行动计划》让每个人在认识和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全体教工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要组织全体教工,甚至全体学生,认真学习《行动计划》,明确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举措。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切实让每位教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并行不悖、同向发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使学生德技双修,知行合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新时代大国工匠。
创新是魂。创新是《行动计划》的核心要义,是《行动计划》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把握高职教育新的历史方位,只有创新才能破解高职教育的主要矛盾,只有创新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新发展。社会学中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落实《行动计划》,要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做创”四位一体,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开发或利用国内外先进的仿真实训等数字化教学资源,骨干专业建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课教学普遍使用信息化手段。要建设一批各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翻转课堂”等职业教育学习新模式,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
发展是本。发展即进步、增长或进化。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发展观。发展才是硬道理,促进高职教育又快又好发展是《行动计划》的出发点和归宿地。《行动计划》的落实为高职教育创造了发展条件,提供了发展动力,建立了发展机制。就一所高职院校来讲,发展不仅包括教学大楼的修建、机床设备的添置、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硬件因素,还包括办学理念的更新、办学特色的创建、质量文化的培育等软件因素;不仅包括学院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还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落实《行动计划》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实现学院的发展,还要实现教职工以收入为基础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