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靳松
(西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民族院校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的民族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维护祖国的统一,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民族院校办学质量、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要实现民族院校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当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怎样上好这门课,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不断创新与总结,探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完善丰富的教学内容,改进陈旧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时效性,体现出民族院校的特色,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作为民族院校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民族院校全体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的主渠道,在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民族院校始终坚持以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方向,以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优势,为国家尤其是少数民族和广大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各类专门人才,为推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就需要民族院校对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党的民族理论教育,使民族院校大学生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及社会经济服务。
民族院校特殊的办学性质和办学任务决定了其学生来源和民族构成等方面与其它高校相比存在着不同。以国家民委所属的民族院校为例,其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50%以上,且大多来自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从民族构成看,民族院校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大家庭,在校生的民族成分一般都在45个民族以上,同一寝室的学生常常分别来自不同的民族。所以,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必要开展民族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共同构建多民族的和谐校园,为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宗教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民族院校会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大家庭,一些宗教意识和习惯已经感染到各少数民族大学生,并演化成民族习惯和民族意识存在于生活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在民族院校中,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学生进行宗教灌输等现象。另外,宗教极端势力等境内外宗教反动组织,打着宗教信仰自由,披着宗教的伪装,在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非法宗教活动,大肆宣传宗教极端思想。民族院校更加要重视民族理论教育的必要性,使各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决与境内外宗教极端势力划清界限,维护国家、民族统一。
民族高校有来自民族聚居区、汉民杂散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有部分汉族生源,民族院校族群的特殊性,造就了民族院校文化的多元性,多民族文化再次交融与碰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有不同的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心里、行为、性格和生活等。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民族高校需要加强民族理论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熟悉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各民族宗教信仰,积极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文化融凝作用,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加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内外敌对势力常常以民族院校为主进一步强化舆论攻势,加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与渗透活动,尤其是对民族院校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在校园偷偷地演讲,办讲座班,发放反动传单,寄送反动光盘,发送反动电子邮件,利用网络及社交软件传送视屏资料及图片等一系列手段,大肆地拉拢学生,一时间甚嚣尘上。他们还以帮助学习、关心生活为手段刻意拉拢学生,一些民族观念淡薄、宗教观念深厚的学生,往往无意间就成为他们的帮凶。长期以来,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势力正是利用了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史、宗教史等问题上,散布了许多谬论,对有些民族的历史进行了恶意的歪曲,对党的民族宗教问题大加指责,针对民族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的谬论,我们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从而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基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质,民族的多样性、宗教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和国内外渗透的严峻性状况,反映在民族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影响到了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特别是在教育过程要注重大学生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文化等方面了解,注重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更具实效。
当代民族院校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有较强的权利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更乐于独立思考和判断社会问题,但同时由于获取的信息繁多杂乱,良莠不齐,加上大学生自身阅历较浅,对社会的认知,思维能力有限,常常难以对社会现象、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历史问题、文化思潮做出理性分析与判断。故而,在当前价值多元化、信息媒体化的碰撞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如何肩负起塑造大学生完善人格,如何树立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理念,如何进一步深入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这是民族院校所肩负着的重要责任。这就进一步要求民族院校探索适合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加强教学过程中方法、内容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合理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是目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样,具有强烈的理论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由于理论性较强,有的教师会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对学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培养。因此,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在驱动力,把课程讲到“入耳”、“入脑”、“入心”,增强课程的互动性与实效性,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教学方法上,任课教师要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教师的案例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做一些具体案例,如:在讲授民族融合时可以列举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对鲜卑族融合所起到的作用;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时,可以列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和苏联联邦制的异同点进行讨论;在讲授民族文化时,可以列举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在讲授世界民族问题时局时可以列举叙利亚问题、巴以问题、印度教族冲突等问题;在讲授民族发展对每个具体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的融会贯通。
任课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一形式进行教学,可以就当前一些的民族问题、最新的民族政策和重点著作等,让学生们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实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并对讨论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课堂上讨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方面最新的政策,把这些政策与当前社会经济、民生、文化、地区发展、宗教、人才培养等相结合,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的认识,以及对政策的理解;还有就是在讨论你家乡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发展情况,并让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这种现象,最后让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又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课程建设也应该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增强课堂吸引力,丰富教学内容。除过多媒体信息授课外,在有些高校如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已经出现微课、慕课等技术手段的授课方式,慕课”包括“线上慕课”与“线下慕课”;“线上慕课”即借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具有在线、开放性质的课程,学生在虚拟的“慕课”平台上能够进行交流、学习、考试等等;“线下慕课”包括翻转课堂、课外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慕课”技术对“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进行加工改造,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资源,对课程内容、课堂形式作了新的尝试与改变,以求更好地、更科学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这种使课程视频化、数码化是“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发展的趋势,视频化的课程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强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并且也有助于课程的发展。但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要做到有节有度,有节就是现代教育技术仅仅是手段,不能完全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也需要正常的课堂教学环节;有度就是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简单信息堆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水平。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民族问题不断发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任务与高要求。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公共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教学内容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而且要与最新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精神相一致。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现阶段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正确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和现阶段民族问题特点,对在如何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小康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观点和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建设“一带一路”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是个大利好,要加快边疆开放开发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努力推动民族地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因为,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既要依靠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更要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前时期,民族地区要时不我待,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壮大和发展自己。既力争唱主角、打头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和开放步伐,又服务中央统一部署,为国家战略实施做出应有贡献。所以,各高校要紧抓中央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相结合,展开讲授、讨论、多媒体等授课形式来加强对学生“一带一路”的认识和理解。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5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其中对“民族理论政策”做出了12条概括,创建了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体系。这个新体系,与过去二十多年前统一制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教学大纲》已经有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在民族理论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俱进,使教材内容与国家的新政策、新观点紧密相连。随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民族政策不断调整、制定,一些有影响的理论著述不断涌现,其中很多著述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把实践教学与教材、党的政策、当下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相结合,做到理论讲授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能力培养与思想觉悟提高、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等内容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实效性与丰富性。
[1]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刘锷,何润.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纲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3]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Z].教社政[ 2005]5号.
[4]张艾力.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刍议[J].民族论坛,2012( 1).
[5]金炳镐.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探索——兼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 J].民族教育研究,2011( 5).
[6]王秀玲,万强.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