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军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随着我国志愿者事业的不断发展,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志愿者精神不断得到彰显,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初步形成,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从伦理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足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自身也存在一些需要我们重视的伦理问题。
其一是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的趋势。在大发展、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又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社会改革给人们带来深刻影响,社会中人们功利化价值取向的日趋凸显,个体思想呈现出多元、多变的特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在经受着理性和情感的煎熬和选择。大学生个体虽然对志愿者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诉求,但客观却存在着参与志愿者活动动机不纯、志愿服务意识淡化、志愿者文化认同度低、开展志愿者活动追求功利化等问题。例如,有的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性质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把握志愿者精神的精髓,对经常性的、小型的社区志愿者活动兴趣不高,热衷于典型的、大型的志愿者活动,并且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随入校时间增加普遍呈递减趋势,甚至到高年级出现了部分大学生自动退团或者不愿意参加志愿活动的情况。由于志愿者的频繁更换而使需要连续的志愿活动来支撑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得不流产,造成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公信度下降。
其二是志愿者活动内容俗化、活动形式化,体现志愿者个人志趣、特长的自愿性活动不足。大学生志愿者偶发性的、指令性的、号召性的活动多,这些活动并且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效应,忽视内容的丰富、内涵的深入、志愿精神的彰显,热衷于路边发放宣传单、横幅上签字宣传式活动形式,这样一来显得活动的形式毫无创新,活动内容世俗化。而体现志愿精神的内在灵魂———自愿性的活动多被表面轰轰烈烈、锦上添花的运动式志愿者活动所掩盖,志愿活动中个人完全自觉自愿的志愿行为缺乏,这样就使志愿者活动失去了应有的伦理精神内涵。
其三是志愿者活动过程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有待加强。虽然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功能已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但在具体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都是泛泛开展,只求活动能按照安排顺利进行,完成任务便万事大吉。没考虑大学生们参加活动后究竟有没有提高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没有从文化角度意识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特征对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化作用,更谈不上在活动进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夯实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志愿者文化,即由志愿服务的性质决定的,在志愿服务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根植于志愿者群体,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实践性,并以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为载体的独特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不仅全面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涵,而且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个体生命意义,彰显了强烈的社会正向道德价值。可以说志愿者文化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反映出的是一种价值追求,志愿者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志愿者精神所倡导的价值追求问题。
第一,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是具有先进文化伦理表征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当代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心理状态等要素在其思想和行为上的集中体现。首先,大学生志愿者文化诠释和弘扬志愿者精神,有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志愿者精神萌发于个体的道德良知,起于个体的自觉自愿,彰显伦理主体性,体现了对他人、社会的责任、义务的一种积极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模式。作为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呈现着社会的道德价值正导向,彰显着自愿奉献社会的崇高道德境界,大学生志愿者突破“小我”的个体性局限,以自我奉献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善待他人,传递人间温情,积极有为,其文化语义中不断折射出大学生志愿者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追求。其次,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弘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凸显积极的道德价值。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引领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持续发展,以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不断开展,引发了大学生志愿者对祖国强大的自豪感,激发了大学生志愿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增强了大学生群体的国家意识。从自愿服务的善良初衷,到对整个民生社情的关注,再到国家、民族意识的崛起,大学生志愿者表现出对国家、民族、人民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志愿者活动以强有力的时代音符唱响集体主义主旋律,以青年学子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传承着爱国主义历史乐章,在思想和行为上实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价值的融合统一。最后,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引领社会风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有利保障。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不但与中华民族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和雷锋同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有着一脉相承之处,而且大学生志愿文化有力发挥彰显优良道德范式、集聚社会合力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基于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自觉自愿履行对他人、社会、国家的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既是个体道德的涵养者和承担者,又是社会公德的践履者和建设者,无疑个体道德的提高和完善,又将有利于社会整体公德水平的提高。[2]
第二,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伦理导向功能,为志愿者组织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目标,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先进伦理文化范式。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以其强大的文化内聚力和外部感召力不但抵制了西方价值观的对大学生思想的渗透和价值观的影响,有力地维护和传承中华文明,而且影响和整合了社会道德资源,形成道德合力,发挥整体的社会伦理功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种样板和示范文化的作用。
第三,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给志愿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伦理动力。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和行为标准引导志愿者的思想、行为、心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建构个体正确的价值系统,自觉地把自己追求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行动一致,从而志愿者组织也就不断地获得强劲而持久的发展源动力。也就是说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活动所展示出的文化内驱力能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影响大学生的个体思想,唤醒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责任感,确保大学生志愿者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道德作为状态,为志愿者组织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伦理动力。
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规范化、常态化等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开展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高校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这不仅是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化、对象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针对性、服务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具有典型行为示范性、群体价值引领性、社会风尚引导性等特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地、有力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构建大学生志愿者主流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志愿者组织道德氛围。要求我们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实际出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充分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要求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以适宜的方式主动渗透到每一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去,利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志愿者活动的始终。因此,通过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文化活动,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以心理疏导、价值渗透、典型示范影响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加强道德修养。重视志愿者活动中的大学生参与体验,关注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收获和心理感受,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志愿者精神和志愿者文化意义,帮助他们建立对社会、国家和自己关系的自觉认识、定位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担当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重视规范并约束大学生志愿者的言行,使其不断调整自身道德坐标,使道德坐标的原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心点相一致,促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并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行为,从而推动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应创设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活动情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纳入这种文化环境中,并与置身其中的文化环境形成良性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3]。环境的好坏优劣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具有重要影响,要求创设更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此时,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的主流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者先进事迹,弘扬志愿者精神,弘扬社会美德,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氛围,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应整合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资源,系统优化,把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全方位地渗透到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活动环境中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载体建设。每一次开展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就是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志愿者支援灾区、服务灾区的可贵之举就是爱国主义情感的真切传达,对灾区人民群众深厚感情的自然流露;在大型盛会之际,民族自豪感、强烈的国家意识将国人的心紧紧融合,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就是一次次爱国主义的生动实践;深入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体验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的安居乐业;热情参与“中国梦”的实践活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觉服务和参与,每一次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大学生志愿者在亲身参与、耳闻目染的过程中,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要求、深入社会实践为有效载体、奉献社会为最高层次准则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对于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1]田庚,杨依凡,刘旭霞.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志愿文化导向机制研究[ 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4( 4):10-16.
[2]李潇潇.论志愿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功能[ 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 4):11-16.
[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M].人民出版社,200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