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
兰州理工大学刘海霞副教授的新著《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11月出版发行。全书由六个章节、结语和后记组成,作者从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五个角度系统梳理并深入剖析了散落在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的生态思想。同时,该书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点,深入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轨迹,并结合中国现实生态环境问题,阐发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现实借鉴,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不仅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彻底走出生态危机泥潭的方向和道路,而且对人类破解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恒常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经济社会步入高速发展期,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世人惊羡。然而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影响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因此,人们开始从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学说中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药。马克思恩格斯庞大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态思想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把钥匙,这自然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当前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系统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同时,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论述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论著,据此,许多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存在生态思想的“理论空场”,甚至有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过分彰显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诚如此,我们迫切需要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种种误解,还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本真面貌,彰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魅力”。面对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需求和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诘难,此书在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学理渊源和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各个时期的经典文本,多角度解读了散落在马克思恩格斯著述中的生态思想。
总体来看,全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主线明确清晰,分析深刻到位。该书以马克思恩格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自身解放为主线,深刻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各种论著中的生态思想。无论是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发生发展,还是阐发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作者都始终抓住这一主线,全面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思想、生态经济思想、生态政治思想、生态文化思想、生态社会思想。同时,作者还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以“以人为本,观照自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自身的解放”为核心,紧紧串联起这五个方面,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思想体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引领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绿色长征实践中的现实情况,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五座绿色理论坐标: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尝试、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探索,江泽民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完善、胡锦涛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拓展、习近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深化。毋庸讳言,我国社会主义生态实践,无论到什么时候都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这一强大的理论指导。该书为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展现了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
第二,关注中国现实,放眼全球问题。作者在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当代价值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中国现实,而且放眼全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作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即变革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P191)。众所周知,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问题,该书结合西方国家发展中现实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刻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世界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对于破解资本主义生态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启迪下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世界意义的最好体现。不难看出,作者不仅关注中国现实,而且放眼全球问题,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价值。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拓展理论研究。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面对我国严峻的生态形势,寻求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良方已经迫在眉睫。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同时还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者敏锐地抓住了理论和现实相互交汇的热点问题,将目光投向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以期从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思想体系中汲取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智慧。作者在书中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力量和时代精神。在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不同时期的各种论著后,该书全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轨迹。在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论著的基础上,清晰地概括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一脉相承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人自觉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观照中国的现实情况,处理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该书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作者积极借鉴最新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理论研究成果,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准确定位与目标设定以及实现路径这三个方面,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中国魅力,从而使该书处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更加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第四,澄清理论误解,彰显理论魅力。该书还揭示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争议和误解的原因,还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本真状态。这是本书的又一创新之处。在此书中,作者深刻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被长期遮蔽的根源。作者指出,造成诸多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争议和误解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三种:其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形成诸如《资本论》一般的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恢宏巨著,其生态思想大都贯穿和散落在马克思恩格斯整个的思想体系中,需要以其文本为依托进行总结和提炼。其二,长久以来,我们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这就自然而然造成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忽视。其三,西方固有意识形态和异见人士的偏见,直接宣称马克思主义“过时”,甚至“死亡”。曾几何时,西方社会叫嚣“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共产主义已经要夭折”,致使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长期被遮蔽。作者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被遮蔽缺席的根源,而苏东社会主义受挫失败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被长期遮蔽缺席的口实。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迫切需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进行“解蔽”“去避”,重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理论光芒。[1]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曾指出,马克思的幽灵不会消失,马克思主义绝不会死亡。作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最初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生态本质而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一天,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就不可能过时,也不会“死亡”。作者在该书中阐释的这些见解都颇具新意,富有一定的现实性,同时也显现出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
全球性生态危机频发,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重新带回历史舞台。生态环境问题是影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无不闪烁着生态理论的光芒。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思想、生态经济思想、生态政治思想、生态文化思想、生态社会思始终指引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该书的出版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是我国生态建设实践的理论指南。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显著,但也因此付出了相当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若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势必会影响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竭的生命力在于它不断与每一个‘当下在场’的思想视域所发生的历史性融合”[3]。创新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工作者要不断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赋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新内涵,彰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和中国魅力,使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研究要从文本出发,忠于文本。我们必须认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该书作者认为,离开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任何研究都会成为无源之水,这样的研究难免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最终导致研究论断缺乏客观有效性。因此,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首先就要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从其著作入手来深刻剖析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是深入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各种思想的基础,只有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研究才具有客观性。同时,还要积极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和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忠于文本这一基本原则,还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真状态,彰显理论魅力。
最后,生态环境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面对我国人口众多、生态承载力脆弱的现实情形,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理论基础,将长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生态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远远地超过常被人们轻率地称作‘活生生的在场的东西’”[4],正如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未来”[5]。因此,我们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社会实践出发,探寻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路及对策,利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来观照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遗产”,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1]刘海霞.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3]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 J].中国社会科学,2001( 3):4-11.
[4]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6.
[ 5][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