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

2018-08-15 00:47刘秦民
社科纵横 2018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大学生

林 彬 刘秦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大数据分化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数字时代跨入数据时代,各种信息以井喷方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产物——大数据为大学生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激发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数据时代专家把它的特点概况总结为“4V”即大容量、多样性、速度快和价值性。从大容量来说,在大数据时代虚拟世界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西方一些腐朽、极端自由思想会乘虚而入,给当代正处在“三观”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使其价值取向不明,甚至迷失在大数据的信息爆炸中。“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1](P287)现实世界生成的信息都会通过网络数据呈现在大学生视野之中,由于大数据空间交换技术,使得信息发布者与阅读者之间处于完全无隔离的真空状态,所以许多与传统“三观”不符的社会现象使得大学生的是非荣辱观完全颠覆。长此以往,大学生的正义感、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在大数据时代的碎片化信息冲击下受到严峻的挑战而慢慢退化。

(二)大数据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国外教育机构传入了新型的授课方式,如在线慕课(MOOC),微课等教学方法也正在我国高校使用,这种开放、平等、互动性强以及自由度高和包容性极强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很受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大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但是也会让他们在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上受到一定的冲击,因为在自主查找资料时,会接触到西方一些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会趁机输出他们一些腐朽的思想及价值观念,从而建构他们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我国正处于整体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和冲突不时出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2]高校历来是资本主义国家“强势信息文化”的输出地,也是多元文化交锋和碰撞的交集地带,所以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受到强大的冲击,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有学者指出:“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具有改变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作用。”[3]因为当海量的数据侵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时,由于他们的人格塑造、信息辨别能力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等,所以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使大学生价值取向及价值坐标体系受到干扰。从而消解了我国意识的“话语权”。

(三)大数据冲击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模式

大数据的海量数据、快速的数据流动、复杂多样的数据类型以及大数据可视化的特征,即通过网络、视频录像、音频记录和图片等技术让高校传统意识形态的教育模式受到强烈的冲击。长期以来,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模式是“主体—客体”的两级模式,即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客体施加影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话语权日益削弱,教师由以前的绝对的“立法者”转变为平等的“对话者”,学生由以前的“被动者”转变为“平等者”,教师逐渐从前台转向幕后。由于大数据背后的云计算和云存储等技术平台用于教学的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源是海量的,学生可以自选范围、自定进度和自设难度,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其便利特点打破了以往传统“固定”在教室上课的模式,从而学生可以“离开课堂”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传统的课堂上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以往的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方式的课堂效果慢慢变弱甚至失去效应,这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创新的新理念

(一)强化数据为本理念

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P9)人的思想行为都可以通过数据反映出来,正如《大数据时代》中所说的:“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挖掘后仍能不断给予。”“它不仅作为自然科学技术而存在,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3]通过收集数据和搜索关键词,就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可以做出预测,从而探索出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克服以往意识形态研究的经验性方法。目前,“手机、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全面普及,通过手机和电脑来获取新闻、发布言论、更新心情状态等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5]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都开辟“数字校园”建设,其目标是整合信息资源从而达到数据共享和流通,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的认知、交友、恋爱、兴趣以及价值取向都可以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判断。对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树立以数据为根基的新理念,不断挖掘、应用、学习数据的功能为构建意识形态新方法而努力。

(二)建构个性化教育服务理念

教育就是服务,是心甘情愿的服务,是润物细无声的服务,要做好服务,光有心思还不行,还要有技术。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支撑为服务插上了腾飞翅膀,让服务过程更加人性化,大数据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教育方式多样,质量高端,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大数据时代的授课方式多样,如翻转课堂、网络在线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这些新课堂开拓了人性化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随意地根据自己的进度、节奏、习惯、步骤等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平台及时发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有困惑的学生,并且可以采取措施适时介入,给予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所以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多样性、个性化和互动性等特点,要把意识形态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知识状况、思想动态、能力水平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大数据时代的“云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权利,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条件,开辟了道路。为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制定个性特征的教育方法,选择符合学生主体思想行为的教育模式,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以实现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三)树立互联网思维理念

“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的力量,更是社会历史中一个客观领域,是人们的一种现实的生存体验。”[6](P355)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特征,要更新思想观念和教育手段,从以前高压式、单向度的教育模式向开放式、协商式模式转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数据平台来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所以高校可以借助校园网宣传模范英雄事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参与有益事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同时要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选择师生员工感兴趣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互联网内容去实现网络传播。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更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借助网络、QQ、微信和微博等教育渠道去拓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上实现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大数据时代的学生高度认同。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大数据思维,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们进行信息交流、沟通思想、互通有无便有了便捷的平台保障,在大学生们进行信息沟通时,各种信息会“泥沙俱下”随之涌进大学生头脑中,尤其是一些“负能量”虚假的信息对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决定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因此,必须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培养传播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同时强化对网络虚拟空间的治理。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虚拟空间成了大学生沟通的新兴场域,在网络空间由于信息交流的碎片化、平民化、群聚化的交流方式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和遮蔽。针对这些新情况,高校意识形态必须掌握虚拟空间的信息,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以学生的生活为导向,贴近学生实际,努力讲好学生身边的好故事,克服虚拟空间的碎片化和负能量的消极影响,发挥虚拟空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大学生思想交流创造鲜活的阵地。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意见领袖”和“活跃分子”经常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布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杂音”、“噪音”,把他们的异化的价值观发布出来,混淆了大学生的价值准则,扰乱了大学生们的价值观,一旦这些所谓的“网络大V”的杂乱无章的价值准则被大学生们所认可,则会破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我们应该明白,虚拟空间的新兴场域内的意识形态治理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治理,关键是能够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所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合理追踪和预测评估,逐步摸索出在新兴场域即虚拟空间里交流的语言规范、话语标准等。通过数据采集,剖析大数据背后大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依靠理论和实践,运用大数据平台的先进技术,重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二)改变宣传教育模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最首要最根本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为适应大数据的特点,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改变以往一对多、点对面的教育形式,因为传统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模式都有强制性、单向性的特点,难以达到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的效果。“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在感性化传播中的功能,以形象的直陈展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意蕴,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与大学生接受的有效对接。”[7]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应发挥、挖掘大数据的传递信息的效能和优势,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创造力,把马克思主义和现时代特点紧密结合,以丰富、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要表达的理念,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需求,让其被大学生广泛认同。面对大数据的海量信息传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把以往粗放的、枯燥的、生硬及单调的宣传教育模式进行纠正,必须契合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利用大数据的立体化传播功效,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当前网络媒介的便捷性、无国界等特点让西方敌对势力借我国社会发生的一些事例来做煽动,恶意夸大或制造一些虚假新闻。其目的是诋毁我党形象、迷惑民众,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面对此势力,高校应借势利用大数据传播功效,对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反击,上传最真实视频、图片来进行政策解读和答疑解惑,进而更好地和学生互动,达到澄清事实真相,又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目的,使得高校在大数据时代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达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

(三)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促进大数据嵌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安全有序运行必须从制度上构建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形成科学、有效和良好的治理机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臻完善,它能将意识形态这“无形”的东西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有形”的可预测感知的物体,所以大数据时代,高校为了有效遏制不良信息,营造一种健康的主流的舆论环境,必须从以下机制建设进行创新之路。

第一,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机制,高校党政职能部门要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要强化大数据的优势,推进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以自信、宽容、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同其它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对话,加强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防范意识,同时在与错误思潮进行批判的同时又要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职能部门可以与时俱进进行新的技术创新,运用数据技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更为生动和贴近学生实际进行宣传讲解,以大数据思维为突破口,通过观察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其言行进行意识形态教育。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8](P24)在当代高校校园中,可以借助大数据思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观念体系中去,抢占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和话语权。

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高校意识形态创新治理的预警系统机制。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数据是分层的,每个层次都蕴含富有价值的数据。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技术分析和舆情监督,深入挖掘隐藏在行为背后的联系和本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力的补救措施。具体可采用预测建模,分析软件和协作学习,收集、整合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数据。因为学生目前交流的主要工具是通过微信、发微博等信息平台进行交流沟通,一定时期内他们的常用词汇和敏感话语都可以在大数据技术平台上分析归纳出来,通过对互联网上大量的碎片式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发生问题的概率和可能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疏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进行积极引导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来进行调控,如建立高校学生思想的“防火墙”,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屏蔽。由于高校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最大群体,其大量的个人信息会暴露在某些组织面前,从而成为他们渗透的对象,所以通过构建思想“防火墙”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且重要,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产生的数据,可以将意识形态的“无形”进行分类甄别和科学量化从而转化为可感知和治理的“有形”东西。由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将会为实现“数据治国”带来巨大的便利,所以“得数据者得天下’。高校意识形态要勇于创新,从数据理论和技术实践去探索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创新的路径,把大数据技术与意识形态创新相结合,切实提高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建设,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 1][ 美]丹·席勒.杨立平译.数字资本主义[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王永贵.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新理念[J].江苏社会科学,2013( 06).

[ 3]董寰.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 N].人民日报,2013-2-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胡纵宇,黄丽亚.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13).

[ 6][ 匈牙利]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 下卷)[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 7]赵欢春.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 非传统转向”[ J].江西社会科学,2015( 8).

[ 8]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时代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