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仁
我校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初中课外作业的设置与批改评价研究实践”,引发了教师与家长一系列教育行为的转变,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引领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环境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层次的转变,让学校教育逐渐回归到关注人的成长发展上来。
如果一项学习活动缺乏了生命的灵动,就不会凸显出教育的整体性、多边性、有效性。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讲,思维作为认知过程的核心可以控制情感,轻松愉快的积极情感能使思维敏捷、流畅、清晰、深刻,而低落郁闷的消极情绪能使思维迟缓、停滞、紊乱、肤浅。只有情思交融,才能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高效运行。而我们作业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碰撞,从而解决了以往作业单一枯燥等弊病,让作业成为学生必修的乐于做的事情。作业设置使学习活动呈现立体化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课题组一方面,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一个初中课外作业的设置与批改评价策略的总体思路,着重解决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探索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作业设置与批改评价策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追求情思交融的理想境界,从而使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辩证统一、互相促进,最终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学习是一种快乐的旅行,作业的设置和批改有效、科学的规划会让学生收获快乐,这也是我们教师进行作业改革的最终目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疑惑;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探究。在操作中形成技术路线:确定问题→分析现状→提出假设→实际操作→反思改进→形成策略。其核心要素是以学定教、善学促教。为达到这一要求,我们要做到:①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研究方向,确定核心问题及讨论话题,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解决“学什么”的问题。②根据确定的核心问题及讨论话题自主学习,在班级内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对话,实现作业重难点的突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③教师依据作业设置和批改评价,适时点拨、梳理和引导。通过多种方式对课外作业的成果和作业过程予以精当点评。
这样的课外作业促进课堂建设,所考量的不再是教师课前预设教案的完成情况,而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特别是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共同发展过程中,教师能否成为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发现者、重组者和引导者。任何一段学习时间,每一个学生都要动起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出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学习就成了一种快乐的探究,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收获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因此作业的设置应摒弃传统的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弊端,应遵循面向全体、循序渐进、灵活多变、以趣促效四方面的原则。
如果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问题长期存在,会不断加大其资产转化成流动现金的难度,从而进一步加重其财务负担。同时,资产结构不合理问题还会导致企业外部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现阶段,不少企业进行会计科目划分的标准仍以传统的期限为主,该方式无法反映出企业借款与风险的实际情况,还会导致一些企业出现挪用公款的违法行为产生,进而提高了会计风险发生的概率。
这些作业的设置与批改评价,我们实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学生管理。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让学生在和谐氛围中获得成就感、愉悦感。
第一,自主管理。学校通过改变评价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管理的方式,提升管理质量。我们探索实施了“星”级管理制度。通过教师和学生小组评定各种“星”级学生,如“进步之星”、“设计之星”等。
第二,家长培训与家访。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得到家长的配合及家校合作意义深远。放松甚至疏忽了学生在节假日的管理,其实就意味着学生的放任自流。为了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定期开设家长培训班,或邀请教育专家,或由本校教师精心准备后对家长进行授课。现在,谈起我校的“三三”作业,家长们赞不绝口。
第三,建立互助小组。为了使节假日学生管理有序化,我们以社区、村为单位,按照就近原则,成立自主互助小组。在班级划分4—6人互助小组,进行小组评价机制,使各个小组的成员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都会有新的体会。
据此,我们课题组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知识的达成度,探究出了作业设置的三种类型。
第一,巩固性作业。“巩固性作业”是指紧密结合当堂所学知识,以巩固基本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业。巩固性作业内容突出对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重点是针对学生“知”的培养。
“巩固性作业”由必做和选做两部分组成。必做内容是由教师根据每节新授课的需要,从各种教学资料上精选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的A、B、C三类题目。这三类题目的选择要体现出“层级化”原则,即A类为基础题,适合于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B类为变式题(围绕中心主旨变换形式而设的题目,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适合于学习能力中游的学生;C类为综合题(综合了学生学过的很多知识,可能一道题就囊括了某个学科一个章节或一个学期的重点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巩固性作业既能体现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又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趣事。
第二,拓展性作业。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新课程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设置探究性作业重在突出学生“能”的培养,以达到教育“授之以渔”的目的。
拓展性作业设计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下。一是这类作业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科为主,而不是每一科都设有,一般每两周布置一次,通常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二是应分清“主”与“辅”的关系。现行课本中,许多题目是布置拓展性作业的好素材,教师自行开发的拓展性作业只应作为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第三,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突出的是对学生“情”的引导和“习”的养成。设置实践性作业,让实践性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表,在激发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每一次实践性作业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过程中成长,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苦恼和辛劳、幸福与快乐。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如下。一是教师确定的实践性作业的主题必须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确实与我们教育弘扬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相吻合。二是对优秀的实践作业要通过张贴栏、展览会、汇报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展示、表扬,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
多元评价策略与多种评价标准共存,起到了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能让每个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多元评价标准能让作业评价向更具全面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发展性方向迈进。这要求教师必须随之“成长”。
任何一项改革和创新,都必须首先关注教师的成长,唤醒他们自主成长的原动力,让教师与学生一同成功。为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读书,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研究自己的课堂,开始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反思和感悟,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从作业内容及完成作业的途径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探究出研究类型作业、活动类型作业、展示类型作业三种类型作业。如展示类型作业。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之后,我们通过布置展示类作业,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促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爱好。这类作业主要分为摄影、集藏、琴棋书画等主题。
学校课程作业将各学科沟通,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作业的布置开放,并且易操作,不仅仅拘限在课本中、课堂上,而是纵向广阔的社会。
作业评价要人性化、多样化,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通过作业评价帮助学生开发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对作业的批改评价实行多元评价,即按评价主体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三种类型;按评价方式分为短语评价、口头评价、展览评价三种类型。
教师不仅仅对作业的对错予以简单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从方法上对学生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可以愉悦地进行思考,而且可以举一反三,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利用批改作业的机会和学生沟通,评语用亲切的第二人称代替冷冰冰的指责,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娓娓叙谈代替严厉的训斥,用诗化的语言、散文般的风格,向学生送去柔柔的春风、融融的阳光;用赞扬、鼓励、期盼等热情的语言代替生硬的分数标记;用商量的口气,在一种师生共同探讨的气氛中,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一,对一些优秀生,采用“优秀加星”、“思维敏捷”、“解法妙”等简短的激励语,肯定学生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励学生继续奋发向上。
第二,对各方面都一般的学生,采用“争取再努力”、“细心些好吗”“你肯定还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等鼓励性话语“如果你能把字写得再端正一些,该多好”等深情的惋惜语,这样可以起到调整心理差距,启发拓展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自信心。同时,鼓励同学之间互相观摩和学习,更能促进学生之间解题后的合作交流,达到激励其不断进步的效果。
第三,对一些智力较差但非智力因素好的学生,利用简单的文字,安慰鼓励他们不轻言放弃,指点学困生找到解题思路。简短的评语不仅可帮助学生认识到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如:“假如你能认真一点,也许会做得更好啊。”“这一遍比前一次写得好多了,再写一遍!相信你会更棒!”……这种带激励性的评价有效地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度,融洽了师生关系,让学困生由原来被动地“要我学”变为主动地“我要学”。极大地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学困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学会自省、自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第一,传统作业设置以书面作业为主,从教辅练习册上直接找题做,作业量超量;以教师批改统一讲解为主,只关注了一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作业改革和策略实施后,我们发现,作业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差异、照顾全体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随之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辛勤耕耘的成果,普遍有收获感和幸福感。
第二,我们在设计作业时特别注重了针对性,考虑学生的年龄段、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问题,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拓展性作业是让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问题展开风格迥异的拓展活动的作业,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获取学科知识的有效策略。有些作业只有通过协助合作的形式才能完成,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完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第三,每一个教师充分利用个人优势和学科优势,精选设计两三样“样板”作业,精心准备打磨,让学生能够持续爱好并“亲其师,信其道”,爱上老师的课。这样一来,教学质量也会逐渐提升。教师还可以在每一批学生中循环运用这些成型作业并加以完善,教师之间也可以资源共享,大大推动整个学校办学质量的发展和提升。
在作业改革中,注重知识掌握的巩固性作业形式较多,拓展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形式较少,教师开发起来有难度。特别是实践性作业的设置,需要集体的力量,生生互动,推动起来十分困难,有些教师疲于应对,有些技术含量高的作业需要科学指导,等等。当然,这也受到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师综合素养等的限制。一份高质量的作业设置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从查阅资料到打印成试卷,仅靠一两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合作解决。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合作方面还需协调和下功夫。一些时间的安排,一些作业质量的评价都需要科学管理、专业引领,集体智慧方面的发掘还需要走出去学习领悟。
我们要建立管理体制,必须抓好落实,要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为各学科作业的设置把好关,依据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布置学生手中的作业量,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以个性化、弹性化发展空间,保证作业的质量,让学生在写作业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