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明黄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高州市镇江镇是广东省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之一,当地物产丰饶,其中野生水稻和马铃薯入选2008年奥运会专供食品,故有“奥运农业、五谷镇江”之说。除了农业之外,高州市镇江镇人文底蕴非常深厚。境内发现古文化遗址20余处,其中东汉至明代的聚落遗址5处;宋宣德年间修建的古井1口;清代同治帝的“昭武都尉”诰封碑1座;宋至清代的古窑址10多座,出土一批古代陶瓷器物(见图1),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素有粤西“陶都”之美誉。明清时期高州窑受景德镇窑影响明显,以生产青花和青白釉、单色釉瓷为主,尤其是在南塘镇白坑、长山岭等地生产的青花瓷器为粵西主要日用瓷。值得一提的是,晚清以来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高州府为了进一步发展瓷器制造业,开办了瓷业学堂,教授瓷器生产技术,并“设厂于县南十里秋林”作为实践基地,专门生产瓷器,这些瓷器最大的特点是在底足或器身落有“高州府瓷业学堂”“高州瓷校高州府瓷业厂”“高州府官工厂”等款识,成为晚清以来独树一帜的地方官窑。
图1 古代陶瓷器物
但是,高州市镇江镇现存古窑址20余座,无一受到保护,碗窑古窑址占地约0.67 hm2,周围无护栏、无警示牌,村民可自由出入并随意挖掘。该镇现有陶瓷厂10家(含红砖厂,见图2),其经营状况堪忧,主要表现为这类企业资源消耗大、污染大、劳动密集、盈利能力低;生产工艺落后,从业人员断层;产品陈旧附加值低,受众面小;陶厂与当地生产生活基本脱钩,失去了手工艺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优势。而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并行,镇政府决定将古窑文化的挖掘与应用纳入新农村建设中,为此成立了项目组,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图2 高州市镇江镇陶瓷厂
对于传统工艺的复兴,“复”是手段,“兴”是目的。今天,传统工艺复而不兴者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一是把特点当优点。了解特点形成的原因很重要,特别是一些失传的工艺,必有其致命弱点,不了解就依葫芦画瓢,容易掉进陷阱。二是感情用事,爱屋及乌。高古、拙朴!其中多少是文人的意气?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精神的是文化的活,物质的是技术的活,虽不能对立但不等同更不能错偏。“用”是超越一切的工艺本质[1]。能走进百姓生活才是生存发展的唯一标准,买卖是最好的传承。三是复需考据,兴靠应用。对于设计创新的成败,社会大众是评委,关系其切身利益,不能用文化人的情怀,而是要审时度势,通过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人的努力,切实了解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的可能性和途径。
要复兴传统手工艺,就必须先恢复农村自身的经济链,进而恢复对传统工艺的文化自信。自给自足一度被认为是落后生产力的表现,但手工艺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近销售,是最低碳、可持续发展程度最高的生产方式之一,也唯有形成因地制宜的文化载体,才能构建出鲜明的文化特色。
“粤西陶都”的总体规划框架如图3所示。
图3“粤西陶都”规划框架图
抓住古窑址这一核心文化元素,在田野考察中挖掘和研究残片,从工艺、器形、使用方式入手,摸清高州瓷在当地经济生活中曾经扮演的角色。碗窑是高州市镇江镇古窑址中体量最大、历史最久远的一座,项目组专家亲赴碗窑古窑址考察和研究性采集,得到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初步判定碗窑建于宋,停烧于清末民初,窑体依山而建,属龙窑,长度近百米,产品以碗、碟、灯盏、油壶和罐等民用器物为主,多施黑釉。同时发现了青瓷、白瓷、青花瓷等残片,应该是仿制同期的北方著名窑口产品。碗窑产品做工精致,口足干净利索,交代清晰,胎体轻薄匀称,拉坯技术纯熟,而且造型有比较明显的地方特点。其中青白瓷原料外来,现有陶瓷厂已经不再烧制。在烧的产品主要有粗陶钵、无釉红陶罐、绿釉陶罐等,在建设中对这类产品进行了设计与运用。并通过政府采购的拉动激活陶瓷厂进行工艺升级的内在动力。
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和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2]。
借势新农村建设项目支持,夯实试点建设,让乡土工艺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光发热,使新农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步发展。形成建设与保护并重、文化复兴与经济发展并行、官民合力、因地制宜的官冲模式。借力广东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的专业支持,通过学术交流、驻地创作、艺术展览等形式打造艺术高地和传媒热点,重树“粤西陶都”文化名片。
陶艺创作基地、陶瓷博物馆、高州市中小学生陶艺教育基地、镇江“碗窑风情”民宿群四大项目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涵盖了不同的需求和消费主体,也会裂变出不同的商业形态。项目群的汇聚使得园区的资源优势得以突显,在粤西地区将独树一帜。其中,高州市镇江镇陶瓷文旅园区业态构成如表1所示。
2018年4—6月,政府投资,进行镇标识牌、乡村围墙美化设计施工。设计思路是提炼高州市镇江镇标志性视觉符号,设计模块化建筑构件。其优点在于生产施工便利,能通用于各类建筑装饰,易于推广运用。高州市镇江镇主入口原貌如图4所示,标识牌设计效果图见图5,标识牌设陶瓷壁画展开图和施工图分别见图6和图7。
图4 高州市镇江镇主入口原貌
表1 高州市镇江镇陶瓷文旅园区业态构成
图5 高州市镇江镇标识牌设计效果图
图6 高州市镇江镇标识牌设陶瓷壁画展开图
图7 高州市镇江镇标识牌设陶瓷壁画施工图
以点到面逐步提升村民参与意识,扩大陶艺元素的应用范围。大陶缸是过去农村常见的大型陶器,也是成型难度最高的陶器之一,恢复大陶缸的生产对于复兴传统制陶产业具有标志性意义。如何让大陶缸重新走入寻常百姓家,主要策略如下。一是提升文化价值:家有一缸,财来四方(储水聚财)。二是提升工艺价值。邀请景德镇拉大坯工艺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唤起人们对制陶工艺敬畏之心,这也将是一场媒体聚焦的工艺秀。三是提升艺术价值。对大缸的造型装饰进行全新设计,使其成为公共艺术品;鼓励村民种植荷花、睡莲和养鱼,家家门前聚宝,户户年年有余。
2019年3—12月,政府政策支持和专项补贴,企业投资经营,村民分红。物色两三户实用面积在200 m2左右的民宅(以闲置住宅为首选),进行比较全面的艺术改造。利用当地陶瓷厂生产的建筑构件,如墙砖、瓦当以及空间装饰壁挂、花木培植器皿等。完善内部生活设施、娱乐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每户设计容纳6人左右,每天收益在400~600元,收益由企业与农户按约定比例分配。
示范户项目将带动更多农户腾出房屋改造成民宿,在规划设计的引导下形成陶艺主题的民宿群。与陶艺创作中心、陶瓷博物馆及建国农场AAAA景区互动,形成集群效应。
同时,建立广东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碗窑陶艺研究创作基地;面向国内外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提驻场供创作服务,策划“粤西瓷都陶艺双年展”,形成文化品牌。
最后,筹建碗窑陶瓷博物馆,联合文物考古部门对古窑址进行保护性挖掘,形成“粤西瓷都”完整的实物证据链。以博物馆为平台,吸引更多研究高州窑的专业学者前来研究,累积研究成果,提升文旅园区品牌影响力。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项目组在高州市镇江镇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咨询服务中,因地制宜,将当地的制陶产业、村荣村貌改造、本土悠久的陶瓷历史和区位旅游需求进行统筹考虑,在建设中振兴文化,文化带动产业,形成文、旅、产同步发展,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乡村的全方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