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邵作舟(1851—1898),行名运超,字班卿,安徽绩溪人,是晚清维新派著名人物之一,其代表作《邵氏危言》与汤寿潜的《危言》、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并称为“晚清三危言”。因为有关邵作舟面世资料稀少而零散,学术界对这位徽州人物缺少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随着近些年来邵作舟更多手稿的发现和出版,邵作舟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逐渐被学界所认识和重视。《班卿诗草》是近期发现的邵作舟文学作品之一种,收在《绩溪邵班卿先生文诗存稿两卷》,今藏南京市图书馆,封面有“光绪辛丑五月咏南庐录存”等说明文字。
诗篇没有注明创作时间,但从内容可以判断,基本上是邵作舟在天津做幕僚或逗留天津时期的作品。邵作舟出身官宦家庭,1882年游天津,翌年入天津海关道道台周馥幕,并课其子周学熙学业。1889年入天津海防支应局,与津海关道台李兴锐交往甚笃,究心于当世之务,写有《邵氏危言》等著述。1898年正月初一,邵作舟卒于天津。*《邵作舟年谱简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建忠邵作舟陈虬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77页。
《班卿诗草》是一份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收诗47首,有咏史诗、咏物诗、游览诗、送别诗等,涉及政事军事、家事国事,或批评朝政、陈情报国,或感慨时事、表达主张,以文学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场景和风云变幻,真实地表达了这位思想先驱者的历史认知、爱国胸怀和政治胆识。
一般来说,咏史诗是指借用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等历史题材进行叙述、感怀、评论以寄托个人怀抱和情感的诗歌,有的偏于叙述,有的偏于感怀,有的则偏于评论。邵作舟的咏史诗,三者结合的特点比较明显。
《班卿诗草》的开篇就是《咏史》四首(虎牢有晋戍*手抄稿作“戌”,应为“戍”。;长星掩明月;汉中本天险;汉家厌积弱)。第一首《虎牢有晋戍》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与战事。“虎牢有晋戍,乃速楚师至”,叙述的是公元前571年,晋国称霸,晋悼公接受孟献子的建议,在虎牢筑城,屯兵戍守,由此导致了晋楚之间的战争。“衅非卑梁争,志欲弱郑庇”,楚国出兵,不是吴国边邑卑梁与楚国边邑钟离“儿童争桑”之类的纠纷,而是为了打破晋郑之间的庇护。“喟然纳上郡,要盟徇所恣”,指公元前328年,魏国因为屡败于秦国,被迫与秦签订条约,割让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地区15县与秦。“奈何九伐张,武备皆儿戏。赫赫赵孟俦,宁无挈瓶智。”九伐,古代指对九种罪恶的讨伐。武备,指武装力量、军事装备等。赵孟,是春秋时代人们对晋国赵氏历代宗主的尊称。挈瓶,指汲水用的小瓶,喻知识浅薄。《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缾之知,守不假器,礼也。”*赵生群:《春秋左传新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75页。结尾这几句史评,是对晋国国君治理国家能力的质疑和批评。这首诗咏的是古史,明眼人一看,实际上是写晚清当局,是写甲午中日之战。虎牢有晋戍,暗指清政府对抗日本有天然门户辽碣,但还是避免不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些条款,与“喟然纳上郡,要盟徇所恣”一样,诗人感叹这是历史的重演。
《咏史》第二首《长星掩明月》,运用一系列历史典故,集中揭露了空谈误国的危害。长星掩盖了明月,周围是一片黑暗,这正是现实的写照。“救火烦揖让,筑室空噍啾”,房屋起火了还揖让再三,自家做房子却问陌生路人拿主意,怎么能做成大事?“唐兵未渡浿,戈船歘相摎”,浿水,即今天朝鲜的大同江。此处典故指的是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讨伐高丽的那场战争,因为气候把握不准,又采用速战速决的错误决策,最后战争失败。“群帅尚高会,苍黄弃东陬。搏击寄燕雀,固无咫尺谋。”晚清官僚之少德无才,邵作舟早年就有揭露批判,“化天下之须眉丈夫而为妇人女子,国小有急,愕眙四顾,而无一人之可用,今日之宦途也。”*《邵氏危言·官敝上》,《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建忠邵作舟陈虬卷》,第235页。“惜哉樊篱决,重闭何由修”?诗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对时局深深的忧虑,越南、朝鲜这些小国,过去都是大清的藩国,如今被他国侵占,清政府却不能施以援手,哪有办法修复关系、回到从前?
第三首《汉中本天险》是借用典故以寄托对时事的感慨。汉中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归魏之后,姜维曾经和钟会密谋光复蜀国,最后事迹败露,导致两人被杀。刘綎是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先后两次入朝抗日,平定杨应龙之乱,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由于朝政失序,最后死于抗击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以身殉国。百年基业,毁于蚁穴,如今的天津海防,“楼船引渤海,辽碣足相掎”,但是如果用人失策,结局一定是“豨突徒俱靡”。“猿臂”指西汉时期名将李广,李广曾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史记·李将军列传》:“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67页。此处翻用南宋词人刘克庄《满江红》“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诗意,侧面表达了自己无路请缨、报国无门的郁闷心情。不过,“勿谓形势劣,高祖从此起”,圣主出现,劣势也有可能转为优势。第四首《汉家厌积弱》也是借古喻今的写法。1895年春发生的“公车上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应试举人1200多人,在上光绪皇帝书中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邵作舟认为,变法如果仅仅只是学习外国的“制器”、购买西方的武器和设备,如同师法我们的老祖宗公输班制造的攻城利器云梯一样,是不足以改变“汉家厌积弱”的现状的,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北洋水师,“军成竭膏血”,而结果却是“连营一何雄,但闻邴泄驱”。北洋水师的覆灭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始知善守国,别有根本图”。根本上牢固了,国家富强了,“有苗虽暴桀,亦岂干唐虞?”
《幸有》四首(幸有东怀册;富国应多策;凿空环群裔;艳说黎靳眩),虽然没有冠以“咏史”之名,实质上也是咏史诗。第一首叙写的是辽、金之间的战事。1114年正月,完颜阿骨打建国号“金”,开始起兵反辽,辽军屡战败北。1118年8月,阿骨打听信降将杨朴的建议,以“自古英雄开国或受禅,必先求大国封册”为由,建议遣使与辽议和,条件有三:一是辽册金国号为“大金”、册阿骨打为东怀国“至圣至明皇帝”。二是辽称金为兄,岁输银、帛二十五万。三是辽割让长春、辽东之地与金。此时,辽内外交困,天祚帝耶律延禧想早日结束与金的战争状态,因遂其意,作《天祚帝封金主为东怀国皇帝册》。但东怀册并没有带来和平与繁荣,“创夷余海北,兵甲散关西”,官员退食于家,宫廷里衔杯舞马却没有停止,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文种、范蠡这样的人杰再世,也不宜去会稽隐居。邵作舟在此诗中以文种、范蠡自许,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第二首《富国应多策》表达了邵作舟维新变法的另一重要思想——加强与外国的贸易往来,落脚点是黎民百姓。富国首先要富民,富民是与百姓共享财富,而不是搜刮平民的财富。宋代吕惠卿收税,“民家尺椽寸土,检括无遗,至鸡豚亦遍抄之”*吴海京:《资治通鉴续纪》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247页。,连老百姓的住屋、地角乃至养的鸡、猪等等都要纳税,邵作舟认为如此剥削,不是富国的良策。互市,指的是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驵侩,原指马匹牲畜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市侩。刘晏是唐代著名经济改革家、理财家,他担任盐铁使兼转运使时,变革盐法,改政府控制盐商收税为控制货源,“广牢盆以来商贾”*(宋)王溥:《唐会要》卷87,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590页。,即提供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牢盆以招致商贾为新增盐户。此举提高了全国盐的生产产量,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此诗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批评了搜刮民众以富国的错误做法,提倡通过商业贸易以增加政府税收。第三首《凿空环群裔》借用典故说的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昭君出塞换来了边关和平五十年,但我们仍然要提防身边的肘腋之患。现在的形势如同战国时期,国家与国家之间,连横合纵,各怀异心,没有一个国家会站出来为中国撑腰,个个都是道貌岸然的盗贼,和谈改变不了国运。邵作舟这一政见,在《邵氏危言》卷上《正本》中也有论述:“前岁之役,朝廷愤于法人之横欲,大有所诛伐。既而马尾破,船厂焚,一败于越南,再困于台湾,慨然许盟,卒以和罢。敌之桀骜而不可驯者,视道光、咸丰之际,盖无甚异。”第四首《艳说黎靳眩》的内容与第三首有关联,我们可以艳羡某些国家的技术,但我们应该知道“国本牢”是第一要务。这里使用的典故是明代李廷机《五字鉴》中的“景泰初监国,人情尚动摇。一自升黼座,守固国本牢。”*(明)李廷机编著:《鉴略妥注》,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78页。国本,指立国之本,立国之纲纪。有纲纪,还需要人才去执行。“诸贤重纲纪,借寇莫徒劳”句,寇,指汉朝寇恂,他治理颍川有政绩,离任后随光武帝再至颍川,百姓遮道请求:“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4卷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页。后遂以“借寇”表示地方上挽留官吏,称赞其政绩。这首诗表达了邵作舟维新变法的又一重要思想,既要重视外来文化,更要立足本国实际,发挥人才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作用。
咏物诗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比况。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班卿诗草》中咏物诗有《鹤》、《老马》、《鹦鹉》、《猫》等四首,由物到人,由实到虚,通过对“物”形象的塑造,比况现实人物,寄寓自己的人格追求。
鹤,古人以为天上的瑞鸟,常比喻隐居的贤士。《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指贤士出山,声名远播。鹤的喻象,后来有了改变。《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卫懿公好鹤,外出时,鹤也乘轩。轩,卿大夫的用车,借指官爵禄位。“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结果,卫师败绩。此后,乘轩鹤、轩鹤成了空有官爵禄位而不能当事者的代称。邵作舟的《鹤》诗,先写鹤之腥膻不择,再揭鹤之“空恋乘轩宠,殊无报主心”,最后以飞鸮(猫头鹰)相比,讽刺那些受到宠信又无报主之心的庸官不干实事,空谈误国。
老马识途,常常用来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这一典故,《老马》诗却是反其意而用之,太阳西落,道路越来越险恶,老马驮着衰弱多病的主人艰难行进。“岂收识途效,不解据鞍危”,老马虽有识途的经验,却哪能理解主人坐在马鞍上的危险。看见水草就群逐而吃,忘记背上还有衰弱多病的主人;到了孤寒地带,就止步不前。天闲,指皇帝养马的地方。“天闲三十载,款段负恩私”,这匹老马今天的表现,真是有负主人以前多年的恩宠啊。宋人梅尧臣《伤马》诗:“况本出天闲,因之重怊怅”。梅尧臣怊怅的是“空伤骏骨埋”,邵作舟怊怅的是“款段负恩私”,两诗的意旨显然不同。
鹦鹉,唐诗中一向代表的是皇家宠物,如朱庆馀《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邵作舟《鹦鹉》诗开篇借此说事,“拔置能言地,开笼赏一鸣”,拔置,指提拔安置;言地,指言官的职位。皇帝身边的言官,与鹦鹉无甚两样,起不到监督与规谏的作用。“啄分香稻白,居近洞房清”,说鹦鹉的饮食居住,喻皇帝身边的言官宠臣。“啄分香稻白”喻食物之珍贵,典故从杜甫《秋兴》八“香稻啄馀鹦鹉粒”中来;“居近洞房清”,此处洞房指豪华清幽的宫廷居室,化用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诗意。“主人日沉醉,熟视未闻声”,这些鹦鹉不仅不做正事,连起码的提醒规谏都没有。
猫与人亲近,自古就是家庭宠物。到了宋代,朝野以养猫为贵,宋徽宗曾画《猫蝶图》,以“猫蝶”谐音“耄耋”。明代宫廷养猫风气更甚,猫的称呼五花八门,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记载:“明万历时,御前最重猫,其为上所怜爱,及后妃各宫所畜者,加至管事职衔,且其称谓更奇:牝者(母猫)曰某丫头,牡者(公猫)曰某小厮,若已骟者(被阉割的猫),则呼为某老爹。至进而有名封,直谓之某管事,但随内官数内同领赏赐。”与邵作舟同时代的晚清重臣张之洞性喜畜猫,不仅亲自喂食,还与猫同吃同睡。猫有时遗屎于书上,辄自取手帕拭净,不以为秽,被称之为“铲屎官”。邵作舟《猫》诗由物及人,“爪牙骄不用,鸡鹜日温喧”,这些猫不去逮鼠,却与鸡鹜相争;养尊处优,“宠结深闺暱,眠依绣榻温”。邵作舟《猫》诗对当朝那些猫官进行了鞭挞,“大官当减廪,坐食费鱼飱”。鱼飱,鱼做的食物。陆游曾写12首咏猫诗,《赠粉鼻》:“问渠何似朱门李,日饱鱼飱睡锦茵”。两诗相比,邵作舟直指当朝大官,对黑暗政治进行了严厉批判。
游览诗是指游览山水或寻访胜迹时,描摹景物,借景抒情的诗篇。《班卿诗草》中游览诗有《天津八首》、《游北河》、《西沽》等,在这些诗篇当中,诗人借助景物描摹,打通历史、现实、感怀的时空,表达了对时局的政见和忧虑。
《天津八首》第一首写渤海岸边碣石一带富饶的景象,“粳稻开屯便,鱼盐出海饶”,诗人心中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无心逐辽廓,寄迹且团瓢”,天下太平,有一团瓢之屋居住就足矣。第二首写章武之地理位置和民生现状。三国时期,曹操分河间国、勃海郡置章武郡。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大城、文安、青县及沧县东部等地。“章武股肱郡,云连十万家。灌输亘西北,豪侠近京华。”章武靠近北京,住在此地的游侠和经商的胡人很多。“余风犹佩犊,龚遂意何赊”,是借古说今。《汉书》卷八十九《循吏列传·龚遂传》记载,汉宣帝即位不久,渤海郡一带闹饥荒,“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丞相、御史向皇帝推荐了龚遂担任渤海太守。龚遂上任之后,“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劝勉百姓努力耕作。此后,“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诗人通过赞扬龚遂治理渤海的贡献,表达了自己对于政府应该重视粮食生产的政见。第三首写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的不同,“独喜家家菊,纷纶似故园”。第四首写天津一带,营垒遍布,行营连着绿营,表面上和平无战事,如同当年娄敬提出和亲政策换来国内暂时安定,可是“鼓角夜偏鸣”,战事就在高枕无忧的时刻来临了。邵作舟在天津期间,耳闻目睹了清政府派代表与日本、俄国、英国、法国、德国、葡萄牙等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和亲遣娄敬”,是否换来“和”,邵作舟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第五首写长芦盐场。位于渤海岸的长芦盐场是我国四大盐场之一,是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时贫增榷峻,垄断戢枭难”,国家已经陷入贫困,增加赋税是一道严峻的难题。邵作舟在《邵氏危言》中说:“中国赋税之重,乃当三倍于英。”所谓“利孔由来久,微闻法尚宽”。第六首写漯河、滱河、清河的水患与水运,“东平不再得,劳费一何多”,诗人对河道治理表达了忧虑。第七首写诗人在天津的家庭生活,读书作文,享有天伦之乐。第八首写诗人在天津的幕僚生活,“学饫诸君子,交多贤大夫”;“吾道将沧海,斯邻幸不孤”。《论语·里仁》记载,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诗人借此表达,“游津过一纪”,十二年当中,所交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七首、第八首虽不能算作游览诗,但其中也有历史书写,写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慨。
《游北河》写的是诗人仲夏游览北河的途中所见。这里的北河,指的是北运河,是天津通向北京的重要漕运河道。诗人生在江南,感觉北河一带气候与南方不同,此时已是仲夏,却是早春的景象,“蓼幼蜩未鸣,丛苇尚夭绍”。坐在船上,诗人欣赏着两岸的风景,“扁舟信远近,一林忽窅窱”,于是弃舟登岸,林中群鸠齐噪,河里连樯漕涩。在这里,诗人看到“道左铁路亘”,“委蛇指南苑”,火车隆隆,声如雷奔。那么,这是写哪一条铁路呢?这条铁路是津芦铁路,路线是从天津到北京西南郊的芦沟桥。当时,天津已有唐津铁路(唐山至天津)运营。光绪二十一年,清廷任命当时在天津小站主持训练定武军的胡燏棻为督办*《清史稿》卷442,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433页。《胡燏棻传》记载:“二十年……是岁定议造铁路,自卢沟至津,命燏棻充督办。”,聘英国人金达为总工程师,修建津芦铁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津芦铁路建成通车。邵作舟对于铁路建设,曾力劝胡燏棻“不用洋工程师,专用詹天佑办理工程”。*《清杨仁山先生道霖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0页。邵作舟曾经感叹:“中国各省设立制造、船政、枪炮、子药等局,不下十余处,向外洋购买机器物件,不下千百万金,而于制造本源,并未领略。”*《变法自强疏》,《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建忠邵作舟陈虬卷》,第324页。邵作舟担心的是,一有兵事,受制于洋人,大局将不堪设想。
西沽是天津的一个老地名,明初建村时,北运河当时称为沽河,因村子在沽河之西,故名“西沽”。这个渡口是天津通往北京的的必经之路,漕运、盐业、粮栈等相继出现,推动了西沽的繁荣。清代末期,西沽成为军事要地,1892年,清政府在这里设立一座储藏军械弹药的西沽武库并驻扎军队防守。这一带经常出现旱情,挑水浇灌菜园,牵拉河中木筏,是常见的景象。这些史实,邵作舟《西沽》诗中就有描写。“偶上西沽望,停桡日午天”,中午时分,运河上停着许多商船。“余花明武库,小博聚戈船”,残花相映,衬托出西沽武库明亮的外墙,士兵们闲着无事,在战船上玩着棋类游戏。旱情越来越严重,“圃旱筒连汲,箄长缆返牵”。缺水就要筑堰蓄水,“东堤新筑堰,云树颇娟娟”。邵作舟的许多政见,都是有现实依据的。
一般来说,送别诗主要抒发的是离别之情。有的离别诗,除了抒发离别之情,也作其它寄寓,或激励劝勉,或寄托怀抱。《班卿诗草》中的送别诗有《海天一碧图歌送李公赴闽》《夕同君牧就勉翁话别》《报谒李啸溪大令适赴保定》等,其中以《海天一碧图歌送李公赴闽》篇幅最长,文字写离别之情,却关乎时政民生,有家国之思,有人生感慨,昭示了这位维新派先驱心忧黎民、报效国家的心胸。
《班卿诗草》中大多数是五言诗,《海天一碧图歌送李公赴闽》是七言诗。诗中的“李公”指的是李兴锐。李兴锐(1827—1904),字勉林,湖南浏阳人,对邵作舟有知遇之恩,《海天一碧图歌送李公赴闽》诗序写道:“光绪十五年(1889年),浏阳李勉林先生来天津管海防支应局,始交余,明年馆余于局,与盱眙汪君牧、宝应刘丹庭、无锡林稚眉诸公后先相共至欢。居六年,而先生官天津道。”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支应局的这几年,也是邵作舟最为关心时局的一段时间。绩溪《华阳邵氏宗谱》记载:作舟“馆于支应局,前两江制军李公兴锐是时总理局务,与公交尤笃,公务皆取决于公,北洋贤士大夫慕公名,争与公交。公自是益究心于当世之务。”*转引自《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建忠邵作舟陈虬卷》,第324页。这首送别诗写于丙申(1896年),此年李兴锐升任福建按察使。《李兴锐行状》记载:“丙申,升授长芦盐运使,未履任,先署直隶按察使。回长芦任未几,又升授福建按察使。丁酉,陛见出都至闽,先两署布政使,旋升授福建布政使。”*《李兴锐日记·李兴锐行状》,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5页。这首诗的开头由景及情,表达与友人离别时的留恋和伤感:“碧海茫茫亦有畔,离怀眇眇奚由开。向来聚散一何数,犹忆楼头涕横落。”接着,诗人抒发人生感慨:“忧国难闻贾傅泪,解悬孰似子舆勇。”贾傅即贾谊,因曾任职长沙王太傅,故称。这里,诗人感叹晚清时局中忧国忧民者极少,同时也是以贾傅自比,与李公一别之后,救国抱负很难实现了,如同贾谊被贬,泪尽长沙。子舆是曾子的字,《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里,诗人也是以曾子自比,为了改变中国百姓的命运,愿意勇往直前,“虽千万人吾往矣”。与此诗有关,汪君牧绘成海天一碧图后,邵作舟写了《牧翁海天一碧图成见示》一诗。“冥冥南浦云,中流楫肯停?”借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颂扬了李兴锐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也表达了诗人愿与同道一起中流击楫、抗敌救国的愿望。
以上四类诗,是从题材上做的大致划分。此外,《苦役行》一诗也值得关注,诗人是用歌行体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端。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乐府诗有着讽喻时事、美刺现实的现实主义传统,邵作舟发扬这一传统,关注兵役现象,对黑暗政治做了深刻讽刺和严厉批判。“借问何所作?昼为官负土,暮为官版筑,朝暮何辛苦!”累死累活,却养活不了家,“顾我妻子馁,吞声就畚杵”。如今,“咄咄东西邻,肃肃左右拒。受侮良非少,何以固吾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国多次受侮,如何才能巩固国防?邵作舟在讽喻黑暗现实的同时,十分担忧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危亡。
《班卿诗草》是邵作舟在天津时期的诗歌作品,也是他读书思考、现实调研的思想结晶。这位维新派先驱在那样一个布满危急与挑战的特殊年代,通过诗歌这种方式,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百姓的忧虑情感以及救亡图强的思想和主张,显示了这位思想家非同一般的学术素养、历史认知和政治抱负。
[本文为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邵作舟研究”(AHSKZ2016D24)的阶段性成果。]